分析胡雪岩阜康钱庄的倒掉 胡雪岩钱庄倒闭的原因

网友提问:

胡雪岩的阜康钱庄是如何一夜崩塌的?

优质回答:

我是五色土聊历史,我来回答:

胡雪岩(1823-1885),本名胡光墉, 字雪岩,出生于安徽徽州绩溪,13岁起便移居浙江杭州。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政治家,徽商代表人物。

胡雪岩幼年时候,家境十分贫困,以帮人放牛为生。胡雪岩12岁那年,父亲病逝。13岁的胡雪岩开始就孤身出外闯荡,到杭州“信和钱庄”当学徒。从扫地、倒尿壶等杂役干起,三年师满后,就因勤劳、踏实成了钱庄正式的伙计。19岁的胡雪岩被杭州阜康钱庄于掌柜收为学徒,于掌柜没有后代,把办事灵活的胡雪岩当做亲生儿子。于掌柜弥留之际,把钱庄悉数托付给胡雪岩。这所价值5000两银子的钱庄,堪称胡雪岩在商海中的第一桶金。26岁的胡雪岩结识“候补浙江盐大使”王有龄,挪借钱庄银票500两银钱,帮王有龄补实官位事发,被赶出钱庄。

如此这般胡雪岩和王有龄成了莫逆之交,在王有龄仕途通达官运恒通的时候,王有龄知恩图报,为胡雪岩做大做强,建立商业帝国,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

清光绪八年(1882年),胡雪岩在上海开办蚕丝厂,耗银2000万两,生丝价格日跌,企图垄断丝茧贸易,却引起外商联合抵制。百年企业史上,第一场中外大商战开始了。开始,胡氏高价尽收国内新丝数百万担,占据上风。华洋双方都已到忍耐极限,眼见胜负当判,谁知“天象”忽然大变。欧洲意大利生丝突告丰收再就是中法战争爆发,市面剧变,金融危机突然爆发。事已如此,胡雪岩已无回天之力。

清光绪九年(1883年)夏,被迫贱卖,亏耗1000万两,家资去半,周转不灵,风声四播。各地官僚竞提存款,群起敲诈勒索。

清光绪九年(1883年)十一月,顺天府尹毕道远等上《阜康商号关闭现将号伙讯究各折片》,告知朝廷京城阜康银号倒闭的消息。初七日(1883年12月6日),清廷下旨让时为闽浙总督的何璟、浙江巡抚刘秉璋密查胡雪岩资产,以备抵债。

清光绪九年(1883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清廷再下谕旨,将胡雪岩革职,并让左宗棠追剿胡雪岩欠款。由“买丝若干包”可知,胡雪岩确实在破产前购买了大量生丝。

清光绪十年正月初七日(1884年2月3日),清廷下旨催促左宗棠加紧清理。左宗棠确实曾派人去查封杭州胡雪岩的当铺、商号等,并向清廷奏报。

清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七日(1885年9月5日),左宗棠即在福州病逝。同年十一月,胡雪岩在贫恨交加中郁郁而终。

由此可见,在生丝交易上,导致阜康钱庄倒闭的原因如下:

其一,外部原因是胡雪岩要垄断生丝市场,展开了中外商业大战,结果就是胡雪岩是以一人之力,应对欧洲列强的各个国家,欧洲列强几个国家抱起团来,对付胡雪岩一个人。

其二,内部原因是李鸿章釜底抽薪,调换了相关对外贸易人员,从根儿上彻查胡雪岩(因为李鸿章和左宗棠向来有隙,李鸿章欲搬倒左宗棠,只能从左中堂的身边人下手,既先搬倒胡雪岩。),胡雪岩岂有不败之理。

其三,这是胡雪岩自身的问题,胡雪岩坐拥偌大的商业帝国,胡雪岩的内心开始膨胀,胡雪岩驾驭不了内心欲望的烈马,胡雪岩的欲望远远大于了能力,面对白花花的银子,没有经得住诱惑,突破了道德底线。

以下是左宗棠对胡雪岩的评价:“道员胡光墉,素敢任事,不避嫌怨。从前在浙历办军粮、军火,实为缓急可恃。臣入浙以后,委任益专,卒得其力。实属深明大义不得多的之员。”

胡雪岩一生跌宕起伏,最终一贫如洗;真是赤条条来,又赤条条走;胡雪岩死前被抄家,留下的资才甚少,众多产业中仅有胡庆余堂留存于世。

胡雪岩开设的胡庆余堂,始创于1874年,地处杭州吴山脚下。在中医药漫长的发展源流中,胡庆余堂以其精湛的制药技艺和独特的人文价值,赢得了“江南药王”之美誉,有“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之称。

胡庆余堂许多匾额都是朝向外挂的,唯独“戒欺匾”是挂在营业厅的背后,是挂给内部员工看的。这块匾为胡雪岩亲笔写就:“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唯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

在胡庆余堂百年历史中,流传着许多耕心制药的故事。如“局方紫雪丹”,是一味镇惊通窍的急救药,按古方制作要求最后一道工序不宜用铜铁锅熬药,为了确保药效胡雪岩不惜血本请来能工巧匠,铸成一套金铲银锅,专门制作紫雪丹。现金铲银锅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并誉为中华药业第一国宝。

清光绪四年(1878年),胡雪岩在亲笔跋文的“戒欺”一匾。它高悬于厅堂,被奉为店训。

胡雪岩商道已经成为一种经营理念浸渍在胡庆余堂品牌内涵中形成一个完备的人文体系,核心就是“戒欺”。其“是乃仁术”、“真不二价”“顾客乃养命之源”等经营理念,已超越了中医药范畴,将为打造“诚信”社会作出最明确的历史诠释。

“戒欺”匾曰:“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上述文字是胡雪岩留给后人的最有价值的品牌遗产。   

“戒欺”反映在生产上就是“采办务真,修制务精”。“采办务真”的“真”,指入药的药材一定要“真”,力求“道地”,从源头就优选药材质地;“修制务精”的“精”是精益求精,其意是员工要敬业,制药精细。   

在经营上,“戒欺”的体现是“真不二价”,向顾客正言胡庆余堂的药童叟无欺,只卖一个价。胡雪岩还把“顾客乃养命之源”写入店规,教育员工把顾客当作衣食父母。

我是五色土聊历史,欢迎大家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胡雪岩是晚清著名的红顶商人,一边做着生意,一边当着大官,真是惬意至极。但是,辉煌大半辈子,终究,从1883年开始破败,这一败仿佛从天堂到了地狱,特别是他最为重视的“阜康钱庄”,“一夜崩塌”。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胡雪岩的破产,是什么造就了阜康钱庄的倒闭呢?

1883年的上海金融危机,是第一大原因

所有的事情发生在1882年的5月,大清最大出口产品“生丝”行业发生了贸易战,这是大清商人和洋人之间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大清商人代表人物胡雪岩,先后筹资1500万两白银,收购了大量生丝,然后囤积起来,等着时机到位,卖给洋人获利。跟着胡雪岩一起操作的还有不少蚕丝商人,大家都以胡雪岩马首是瞻。

由于各商家的资本有限,都从各个钱庄贷了数量不同的款项,都在坐等获利。但,突然之间,市场情况发生变化,意大利生丝大获丰收,洋人的压力迎刃而解。压力跑到了胡雪岩等人这边,怎么办?抛售,因为生丝并不适合长期储存。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越抛价越低。

正是:一顿操作猛如虎,到头还赔千万两。到这里,胡雪岩损失已经很大,仿佛要了他半条命。但,恶劣情况才刚刚开始。

各个钱庄因为给蚕丝商人贷了款,而生丝又让这些商人赔了款,于是大量的坏账、呆账产生了。而1883年前,大清出现了不少“股份公司”,因此不少钱庄和生意人的钱投到了“股票”这个新事物上。但这没谱的事,投机性太大,不少钱又瞎到了这事上。

于是,各个钱庄在几重压力下,开始走向了崩溃,而且迅速形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各个钱庄迅速走向了倒闭和破产。

阜康钱庄上海分号先扛不住了,同时苏州等分号也走向了崩溃,如果总行北京分行能抗住,留得大本营在,也许阜康钱庄还有回天之力,但是,恰巧大问题又出现了。

政治对手的推波助澜,让胡雪岩的钱庄再无生存的余地

(左宗棠)

胡雪岩危机重重,他的朋友左宗棠也是愁眉不展。此时,有人“兵分两路”,成功地达到了“落尽下石”,从此,胡雪岩再无归路。

大家都知道,左宗棠后期最大的政敌是李鸿章,李鸿章最出色的幕僚是盛宣怀,两人通过两条路,开始“痛打落水狗”,一是李鸿章通过正规渠道,汇报阜康钱庄的风险,让慈禧太后明白朝廷官银在胡雪岩阜康钱庄的风险,使后来的慈禧下命令,必须转移官银,而且让左宗棠追回不够的银两;二是盛宣怀通过下面影响力,让商人、官员及时去取出各自的银子。

(李鸿章)

可能有人感觉李鸿章这招有点狠,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李鸿章作为一个大臣,最大程度让朝廷少受损失,仿佛也能说得过去。两管齐下,阜康钱庄再无活路,只得倒闭破产。

胡雪岩欲哭无泪,左宗棠回天无术。曾经的李鸿章,左宗棠是看不到眼里的,但李鸿章纵然功劳、能力不及左宗棠,但搞政治斗争完全是一把好手,不服不行。

1885年9月,左宗棠一命呜呼,当年11月,胡雪岩也走了阎王殿,弟兄俩一起走了黄泉路,想来不会太寂寞。

(剧照胡雪岩)

阜康钱庄的一夜崩塌,一是因为生丝贸易战,导致金融危机的出现;二是政敌推波助澜,加速了阜康钱庄的快速倒闭。

生意场上无常胜将军,居安思危,才是要点,一意孤行进行“豪赌”,一不小心就会阴沟翻船,胡雪岩就是例子。

其他网友回答

胡雪岩是晚清著名的红顶商人,他以钱庄为主业,逐渐扩大到生丝贸易,典当质押,药材行等多个行业。极盛时期,胡雪岩的阜康钱庄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二十余处分号,总办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四省公库。

他创办的胡庆余堂以“真不二价”做为立店宗旨,成为与北京同仁堂相媲美的药行,当时有“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之称。胡雪岩凭借大胆灵活的商业头脑和倚靠官府的有利条件,逐渐积累起巨额财富,被称为“活财神”。

那么遍布大江南北的阜康钱庄是如何一夜之间崩塌的呢?胡雪岩曾说“做生意就是八个坛子七个盖,盖来盖去不穿帮”,钱庄就是一项铜钱眼里翻跟头的生意。胡雪岩的阜康钱庄之所以能够迅猛发展,主要是因为代理官府公库,先是王有龄的湖州府库,再到浙江公库,最后是四省公库。胡雪岩用官府的公款从事生丝贸易,从湖州,苏州等地的桑农手中购入丝茧,运送到上海出售给洋人,从中牟利。随着财富的积累,胡雪岩的野心逐渐膨胀,萌生了与洋人在丝茧生意上一较高下的念头。1882年,胡雪岩囤积了2000万两丝茧,令洋人无丝可买,缫丝厂陷入困境,迫使他们出高价购入丝茧,以恢复生产。胡雪岩的如意算盘最终落空,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中法战争的影响

1853年,法国增兵越南,想以越南为跳板,威胁广西,云南等西南省份。清政府对此分为两派,以军机大臣李鸿藻为首的主战派主张安抚黑旗军首领刘永福,以抵抗法军入侵;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主张和平谈判,以通商为诱饵促使法军退兵。慈禧太后对和战大计委决不定,于是法军长驱直入,击败驻守在北宁的清军,中法战事一触即发。越南战事失利的消息传到上海,有钱人纷纷提银取现,准备逃离上海。因为清政府没有海军,假如中法一旦开战,上海将首当其冲将被法国兵舰占领。一时间上海市面大乱,银钱奇缺。胡雪岩因大量资金被丝茧套牢,致使钱庄周转不灵,恰逢遭到挤兑,顿时陷入困境。

李鸿章有意陷害

胡雪岩的发迹依靠两个人,先是浙江巡抚王有龄,1861年太平军攻占杭州,王有龄自缢殉城,胡雪岩又投靠在左宗棠麾下。中法战争中,左宗棠是主战派,李鸿章是主和派,两派之间明争暗斗,互相较劲。李鸿章的智囊盛宣怀认为左宗棠之所以底气十足,一意主战,主要是背后有胡雪岩这尊财神撑腰。如果能扳倒胡雪岩,左宗棠自然就消停了。中法在越南的战事传到上海,传闻两国即将开战,盛宣怀和上海道邵友濂通过汇丰银行传出胡雪岩与洋人斗法失利,所屯积的丝茧贱价出售都无人闻津。原本市面大乱,人心惶惶,听到这则消息以后,人人都恨爹妈少生了几条腿,急匆匆地赶到阜康钱庄提款,就此出现挤兑风潮。

阜康档手拆烂污

胡雪岩是钱庄伙计出身,按理来说对阜康的情况应该非常清楚。可实际上,由于他的重心转到丝茧贸易上,做为主业的钱庄反而全权委托给上海阜康总号的档手宓本常。他依仗着资格老,权力大,每天经手数百万两银子,可还是只领那份不菲的薪水。宓本常心有不甘,动起了歪脑筋,挪用十五万两公款给表弟陈义生经营南北货运输,这招叫“借鸡生蛋”。不料,宓本常运气不好,陈义生的沙船在海上法国兵船被击沉,货物全打了水漂,赔光了老本,这些都是阜康钱庄的公款。平常时期十几万两银子对阜康来说如同九牛一毛,可在紧要关口就显得至关重要,消息一传出去,前来提现的人络绎不绝,使挤兑风潮雪上加霜。档手不负责任,把局面弄得不可收拾,杭州话叫“拆烂污”。

挤兑风潮发生后,上海阜康总号因无银兑付被迫关门歇业,从而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北京,杭州等地的阜康钱庄纷纷遭遇挤兑,胡雪岩见大势已去,无力回天,只好宣布破产,被革职抄家抵债,曾经风光无限的阜康钱庄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其他网友回答

据传当年胡雪岩大量积存生丝,用尽平生积攒的银钱,还借其它钱庄大宗银票,被外藉奸商计算使其堆积的生丝价亏未有销路,所欠各钱庄老板的银票无力偿还引起存户恶性挤兑,使甲富一方的胡雪岩赔光资产含恨离世。

其他网友回答

阜康钱庄的倒闭标志着胡雪岩时代的结束,它倒闭的原因主要有:政治倾轧,生丝大战,最主要的还是金融危机引爆的挤兑潮。

政治怎么倾轧呢?1883年,时值中法战净,清廷授令左宗棠领战,以左宗棠为靠山的胡雪岩着急为左宗棠军队筹措军费,一时手头比较紧,焦头烂额之时。

胡雪岩的商场死对头、背靠李鸿章的盛宣怀一看时机来了,打算对胡下手报负。当时李鸿章和左宗棠在官场也是冤家对头,当时,胡雪岩还外国货款的协饷掌握在李鸿章手里,只有经过李鸿章授意,道台邵友濂才能给予发放。这天,盛宣怀特意找到邵友濂,说:“李大人有交代缓发这笔协饷,时间是20天。”不敢得罪李鸿章的邵友濂只能照办了,这样一来,阜康钱庄就失去了临时周转的资金,同时盛宣怀向那些外国银行放风造谣,说胡雪岩资金链即将断裂,这些洋行一听,怕借出的钱款血本无归,焦急万分,纷纷向胡雪岩催款。事发突然,胡雪岩只能从阜康钱庄先支取80万两补上缺口。此时,盛宣怀又趁机鼓动一些大户到阜康钱庄提兑,且四处放风说:胡雪岩积囤的生丝己经赔了血本,欠外国银行贷款80万两,马上就要面临倒闭!如此一来,存款在阜康的人群恐慌不己,纷纷到阜康银行要求提现,最后将阜康银行挤兑倒闭。这是阜康倒闭的一个原因。

另一原因是生丝大战。

胡雪岩积囤生丝源于一场和洋商的生丝大战,晩明以后,江浙一带己经是全国纺织业的中心,但当时还是手工纺织,1860年后英美各国机械缫丝厂进入中国,效率远高于手工纺织,对中国纺织业造成致命打击,这样一来,外纺织商就有了价格优势,必将垄断中国的蚕丝贸易,为了打破这种垄断,胡雪岩以高于外商价格收购农民的蚕丝,控制了原材料,当时投入资金大约是2000万两。结果到1883年11月,阜康钱庄由于面临资金链断裂,胡雪岩被迫不得不低价卖出生丝,一下损失800万两,所以也有很多人认为,胡雪岩积囤生丝是导致其破产的根本原因。

那么阜康钱庄倒闭的真正历史原因是什么呢?

在当时,阜康钱庄倒闭并不是个例,而是社会的一股狂潮。由于1883年,中法战争阴云笼罩,上海爆发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金融危机。倒闭商铺非常多,直接牵连到放贷的钱庄,市面银根奇缺,钱庄不断倒闭的消息,又引发了更加猛烈的挤兑,1883年年初,上海有78家钱庄,到年底,只剩下10家。形成连锁浪潮,外地钱庄很快波及,两个星期后,和阜康齐名的杭州德馨钱庄突然倒闭,紧接着12月1日,阜康钱庄也倒闭,先是杭州总部和上海分部同时倒闭,消息传到北京,12月5日当晚,阜康北京分部门口“取银之人拥挤不断”,第二天就倒闭了。

总之,阜康钱庄的倒闭,不但有人为的政治倾轧,更有与当时大的金融环境密不可分,如同多米诺骨牌,在一片挤兑潮中,阜康钱庄的连锁体系终究没有摆脱倒闭的命运。胡雪岩的商业辉煌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