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赵高凭什么能玩弄李斯?
优质回答:
李斯的死与他自私自利的性格,恐怕脱不了干系。李斯与商鞅的性格十分类似,他们的许多举措都有法家的风范,然而商鞅是一位真正的改革家,李斯却是一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一点从他妒杀韩非就可以看出来。
在秦始皇驾崩以后,赵高找到李斯,与他密谋。起初李斯大义凛然,他怒斥赵高道:“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资治通鉴》)可是赵高早已经看穿李斯的内心,他向李斯说扶苏继位以后蒙恬将会得宠,到时候李斯的地位就会动摇。李斯听闻陷入纠结,最终同意赵高,立胡亥为太子,将扶苏与蒙恬赐死。李斯作为秦朝的丞相,不可能不知道扶苏与胡亥到底谁更适合当皇帝,更何况秦始皇的诏书就摆在他的面前。然而对于李斯来说,天下百姓的安危也没有他一人的前途来的重要,于是他选择向赵高妥协。
沙丘政变其实是李斯的转折点,在政变以前,赵高不过是一个宦官,没有实权,胡亥向来纨绔,没有丝毫影响力,而李斯却是帝国丞相大权在握。此时的李斯只要一声令下,赵高就会被诛杀。然而赵高的话让李斯无法忘怀,他担心赵高的话最终成真,自己好不容易才从一介布衣成为帝国丞相,他不愿意放弃权力。于是李斯选择背叛秦始皇,背叛扶苏。其实当胡亥继位以后,主动权就不在李斯手中了。胡亥宠信的是赵高,因此此时的赵高在权力上已经逐渐超越李斯。这时的李斯其实已经没有选择,他已经不是赵高的对手了,除非他发动政变将胡亥诛杀,然而他又没有这样的胆量。
除此以外,李斯毕竟不像赵高一样,他的内心当中仍保留着最后一丝良知。当李斯看到胡亥奢侈无度、横征暴敛以后,他又跑过去劝谏胡亥,最终惹得胡亥不高兴,将他下狱。李斯多次上书,但都被赵高扣留。赵高趁机落井下石,诬告李斯与他的儿子谋反,最终李斯被杀,诛灭三族。
李斯其实是一位聪明人,他曾与嬴政激昂澎湃,指点江山,也曾辅佐秦始皇,行丞相之事。然而李斯有他致命的缺点,那就是贪,他不愿放弃手中的权力,为此他向逆贼妥协,而妥协的结果就是身死族灭。
李斯斗不过赵高,原因其实很简单,他没有原则,没有底线,答应与赵高密谋;而他却又不是真正的奸臣,与赵高相比他太过畏手畏脚。这样的李斯,如何能斗得过不择手段的赵高?
其他网友回答
始皇帝东游时,随身带着赵高和胡亥,丞相李斯也陪同在身边。到了沙丘,始皇帝病重叫来赵高写下遗诏传位公子扶苏,始皇帝死了。
赵高和胡亥商量,让胡亥当皇帝。胡亥怕李斯不同意,赵高说由他说服李斯,一切抱在他赵高身上。
赵高说始皇帝驾崩,要传位公子扶苏,但他觉得胡亥可以当皇帝,李斯不同意。赵高就问李斯:”丞相觉得您与蒙恬将军谁的战功高?扶苏相信丞相您多还是相信蒙恬将军多呢?”
李斯是文人自然没有战功,与扶苏又政见有分歧,所以李斯就说不如蒙恬将军。
赵高乘势又说:”扶苏当上皇帝,必然会用蒙恬将军当丞相,到时候丞相您怎么办啊?秦国的丞相一旦失去权势,历来都是没有好下场的……”
李斯默然无声,想了半天最终同意了赵高的意见。于是赵高假传圣旨,叫扶苏自杀,蒙恬下狱,李斯赵高一起把胡亥推上皇位。
这样李斯还是丞相,赵高就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如果维持下来也是非常好的,可这时赵高却想对付李斯了。
赵高先对胡亥说,当皇帝就应该及时享乐,让大臣见不到皇帝,看不到皇帝的缺点。于是胡亥就不见大臣,不上朝。
这时候陈胜吴广起义,赵高就对李斯说,赵高作为下臣,劝说皇帝起不到多大作用,希望丞相李斯能多多进宫给皇帝提一些建议。
李斯心里想,作为丞相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只是见不到皇帝可怎么办呢?赵高就说等到皇帝有空就通知李斯,李斯就等着赵高通知。
胡亥经常在宫里声色犬马,只要准备跟女人上床的时候,赵高就来通报,说丞相有事要见皇帝。几次下来,把胡亥气的要死,大骂丞相李斯:”这个该死的李斯,我没事的时候他从来不来!只要我有事他就来!他难道是专门跟我作对的吗?”
这时赵高说:”陛下说话小心,这些话传出去要惹祸的。”
胡亥一脸懵逼的问:”我是皇帝,连说话都会惹祸?”
赵高就说李斯当年支持胡亥当上皇帝,功劳很大,他儿子李由又手握重兵。万一当年的事情泄露出去,胡亥当皇帝名不正言不顺,就非常的危险。
胡亥一听,吓懵了,问赵高怎么办?赵高还说,现在陈胜造反,陈胜就是李斯的老乡,李斯儿子带兵平叛,正规军对打不过农民杂牌军,里面肯定有问题,说不准李斯要造反。
胡亥一听,挺害怕李斯,在赵高的建议下,就把李斯下了狱。
狱中的李斯上书给胡亥,结果被赵高把李斯写的东西截住了,说罪人有什么权利上书?随手就丢掉了。
赵高指使狱中人用刑,迫使李斯招供谋反罪行。李斯熬不住,只能招供。
赵高怕李斯反悔,就派人假扮皇帝派来督察官员来审查李斯,李斯不知道是赵高的阴谋,就对这些人说了实话,自己没有谋反,是赵高陷害的。
结果可想而知,李斯受到毒打。后来赵高又派人来审李斯,李斯再也不敢翻供了。
胡亥最后派人来审查李斯的案件,李斯以为又是赵高派来的人,就没敢翻供,承认自己是谋反。这些官员得到李斯的亲口口供,回去跟胡亥一说,胡亥说原来丞相李斯的确要谋反,该死。
就这样,李斯被赵高玩弄于鼓掌之间,最后连命都没能保住。
其他网友回答
你好设计师讲的历史回答你的问题!首先先介绍下出场的两个人物!
赵高(?-前207年),嬴姓,赵氏。中国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
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秦朝宰相。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算得上是一个大政治家,李斯的才学、手腕,都是历史上第一流的,但李斯为什么会败于赵高?
首先,李斯压根就没有把赵高当作对手,而赵高却把李斯当作了对手。在始皇时期,李斯的地位已经达到了最高一级,不可能再升高了。而赵高,虽然身份是宦官,品质是小人,但也怀有升官掌权直至位极人臣的心思。赵高要争权,要争斗,这个李斯是知道的。但李斯不知道的是,他低估了赵高的野心。赵高的最终目的,至少是独揽朝廷大权。李斯可谓是“知己不知彼”。
第二,赵高掌握了跟皇帝的联络权,李斯想见皇帝一面都难,更谈不上在皇帝面前剖白自己,揭发别人了。二世继位之后,长期不见群臣,他几乎就只从赵高那里获得关于国家局势的报告。赵高也极力撺掇二世荒唐游幸。有拥立大功的李斯,反而见不到皇帝。
李斯知道自己已然跟赵高成为最主要的政治敌手之后,仍然小看赵高。他觉得自己以丞相之尊兼有拥立之功,对付个把赵高,是绰绰有余,根本就没把对方放在眼里。以至于一次次错失机会,直到最后局面再也无法逆转,事情已无法收拾的时候,他才跟皇帝说赵高要谋反。李斯这也是急了乱咬。如果他脑筋还清醒的话,就知道这么说根本就没用。
第三,赵高用威逼利诱的方式很快建立了自己的势力集团,而李斯始终没有自己的势力集团。
李斯贵为丞相,百官之首,但没有自己的私人势力集团。这也许是秦始皇没有怀疑他的原因。在始皇帝活着的时候,靠着皇帝的完全欣赏与信任,李斯的地位是牢固的,韩非出现的时候,李斯略施小计就去除了这个威胁,李斯不需要结党。始皇帝活着的时候,李斯也不能结党。如果被皇帝发现,李斯将无以自辩。但始皇帝死了,新皇帝最信任的人不是李斯自己。这一点,李斯很长时间以来都没有认真考虑。即使认真考虑了,也没有认真采取行动。
他的敌手赵高很快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胁迫一些朝臣,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真心投靠的朝臣,很快建立了一个与李斯相对的集团。等到这个集团实力坐大,李斯想要反击的时候,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至于李斯为什么不建立自己的集团?我想大概是因为李斯初到秦国时,参加了吕不韦的政治势力集团,并亲眼看见了吕不韦集团的败亡,可能他会暗暗地想:以后我坐到吕不韦那个位子,绝对不能像他这样干。
政治斗争是残酷的,如果还有重来一次的机会,不知道李斯会不会再选择这条道路!我想不会了吧!
欢迎大家讨论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应该说大部分原因不是他能左右的,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可以说没有赵高和李斯二人,就没有秦二世胡亥。这是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但从人性角度上来看,赵高是内待,本身是个下人,而李斯是个几代功臣,用功高盖主来形容是毫不为过的。中国历史上这种功高盖主的人几乎都很少有好下场的。这是人性的问题,我们不作讨论。他和赵高的出发点,和思考问题角度都不一样,最容易被防备。赵高所用的一些手段跟本就不高明,我们可以看下,他用的什么手段就可以得出结论了:
1:政治性冤狱是恐怖政治中最极致的一种手段,把恐怖推向人生尽头,中国传统权力运作中,冤狱比屠杀更能发挥镇压功能。但有计划地大规模推动,却由嬴胡亥首开其端。我们不相信嬴胡亥全无人性,只是无限权力使他的人性丧失。这种人不会尊敬蒙恬之忠,只会嘲笑蒙恬之蠢。嬴将闾显然跟嬴胡亥感情至笃,所以才被囚禁内宫。最后审判已定,嬴将闾申诉他并未犯罪,当然不会发生作用,政治性冤狱最大的特征是:无罪不能无刑。不过,任何错误的决策和任何人为的罪恶,都有个终结,都要付出代价。只是谁也没有嬴胡亥终结之日和付出代价之日,来得那么迅雷不及掩耳。
历史上最早和最大一宗冤狱,在秦王朝政府演出。宦官赵高仗恃皇帝嬴胡亥对他的宠爱,专权横行,各地变乱蜂起,宰相李斯颇为焦虑。赵高遂决定摧毁李斯,于是向嬴胡亥打小报告说:“当初沙丘密谋,李斯是重要角色。而今陛下已即位皇帝,而宰相不过仍是宰相,他的愿望很明显,要陛下割给他土地,封他当王。另外,他的长子李由任三川郡长,故楚王国领土上的那群盗匪,像陈胜之流,都是宰相家乡邻县的子弟,双方有浓厚的乡情。所以盗匪公然横行。经过三川城下,李由都不攻击。”正巧,李斯与右相冯去疾、大将军冯劫联名上书,请求暂停阿房宫工程,削减边防军的轮调次数,减轻各种苛捐杂税与苦役。嬴胡亥阅后,大怒若狂,下令逮捕三人。冯去疾与冯劫闻讯自杀,李斯不肯自杀,独自到监狱报到,嬴胡亥任命赵高进行审判。赵高审判李斯,苦刑拷打达千余次,李斯不堪刑求,只好承认罪状(即现代的“突破心防”、“坦承不讳”等“自动招认”),李斯所以自诬,因他自信他对国家的贡献和他的辩才,终可以恢复清白,获得昭雪。诬服之后,再上奏章,希望嬴胡亥醒悟赦免。奏章呈递上去,当然先到赵高之手,赵高把它扔到垃圾堆里,冷笑说:“囚犯有什么资格表达意见!”然而也使他提高警觉,决定堵塞最后一个漏洞。于是派遣他部下十余位门客,冒充皇家检察官(御史)、宫廷礼宾官(谒者)、宫廷侍从(侍中)之类,宣称奉皇上命令,复查李斯案情。李斯以为他的奏章发挥效力,据实回答。冒牌官员回报后,赵高责备李斯不肯合作,再加苦刑拷打。若干次之后,李斯畏惧痛苦,再有人来询问时,只好继续自诬。后来,有一天,嬴胡亥果然派遣亲信前来复查,李斯无法辨识真假,不敢更改口供。嬴胡亥得到报告,感谢上苍说:“要不是赵高,几乎被李斯出卖。”于是李斯被判处五刑(一、先在面上刺字。二、削鼻。三、砍下双脚脚趾。四、用鞭捶死。五、斩首,剁成肉酱),在咸阳街上腰斩(可能代替鞭死)。李斯死后,屠灭三族。
李斯被处决,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件冤狱,但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和最大的一件冤狱。男主角竟是缔造秦帝国的巨头,担任宰相30年,身兼法家学派巨子。这场冤狱为中国政治性冤狱政策立下典范,被以后两千年间的暴君暴官谨慎奉行。最主要的手段是“诬以谋反”,对有些人,如果不诬以谋反,简直无法铲除。这顶铁帽,即令是宰相也无力承当。以致发展到最后,甚至还有强臣指控君王谋反的怪事,它是一种锐利的诛杀武器,对宰相固可以使用,对君王同样可以使用,对手无寸铁的文化人跟平民,其效更是如神。
2:次要的手段是“苦刑拷打”,它除了摧毁肉体的抵抗力外,还同时摧毁对手的尊严。于是产生了“攻破心防”、“自动招认”、“坦承不讳”等专业术语,铁帽遂成为孙头上的金箍,怎么拿都拿不掉。李斯自恃他的忠心和辩才,赵高何尝不知道李斯忠心!至于辩才,李斯的奏章即令到了嬴胡亥面前,也不能救他一命。从奏章上看,秦王朝的建立,仿佛李斯一手完成,那么,置嬴政于何地?专制封建政体下,天下只有一个人才,就是“领袖”。功归于上,或许还可自保;功归于己,纵在平时也会招祸,何况缧绁之中?李斯对官场如此陌生,30年宰相,可是白干。即令不会激起反感,嬴胡亥成见已深,岂会采信一个囚犯的一面之词?哪一个囚犯不喊冤枉?谁敢推翻案卷里调查所得的“确凿”证据?嬴胡亥真想了解真相,何必派人复查?和李斯亲自面对就行了,但嬴胡亥岂是肯面对之人?
冤狱政策中最毒辣的一招是运用诈术,使李斯不敢翻供。诈术日新月异,20世纪的是:“只要你表示悔过,我们就送你回家。”再有智慧的人,都很难抵挡;以致李斯第一等英才竟栽在三流狱吏之手。而嬴胡亥明知赵高是李斯的死敌,却把李斯交他审讯,结果当然可以预卜。但这一点却给后世的暴君暴官们一个很大启发。
从发生冤狱的多寡大小,可以衡量一个政权的品质。了解这项因果,对中国人的苦难,当会获得深刻的感受。
其他网友回答
赵高是在内贴身服务,而李斯只是个在外面等着开门和关门的能不被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