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徐霞客当年旅游的时候,是不是也做过直播?
优质回答:
虽然那会没有直播但是他会写游记记录自己所见所想。
其他网友回答
你想想当时社会的生产力,科技,经济水平再结合直播的含义就知道了。在没有通讯设备,没有网络互联网的时代直播是不存在的,说书讲课性质的不叫直播。
其他网友回答
徐霞客周游全国的时候也算是直播!只不过直播的方式不一样,是用文字形式表达出祖国的壮美河山!也可以说是做自媒体的鼻祖了!
其他网友回答
徐霞客当年旅游的时候,真的在做“直播”!这不是乱说。
所谓“直播”,无非就是把现场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用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分享给不在现场的人观看而已。这么说没有反对的错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徐霞客当年真的也是在玩“直播”!不信来看:
先说现场记录。
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探花(一甲三名进士),后为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的钱谦益,为徐霞客写了《传》,其中有这样一段:
居平未尝鞶帨为古文辞,行游约数百里,就破壁枯树,燃松拾穗,走笔为记,如甲乙之簿,如丹青之画,虽才笔之士,无以加也。
翻译一下这段话就是:(徐霞客)平常也未曾写过华丽的文章,但出游到几百里的地方,却能靠着破壁枯树,点燃松枝干穗,拿笔快速地记录,(写出的东西)好像是记得清清楚楚的账目,好像是高手画的美丽图域,即使是很会写文章的人也没法超过他。
看到了吧?现场感十足的《徐霞客游记》二百多万字,就是这么写出来。无非就是手机、摄像机换成了徐霞客笔下的毛笔和草纸罢了。
再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
徐霞客为探明南盘江的流向,顺着河流徒步考察,在一个月黑天高的夜晚跌跌撞撞地到了一个小村子投宿。
这一天是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九月初一日,这里是滇黔交界的小村子“碧峒”(今天云南唯一的水族乡富源古敢),徐霞客在游记中是这样记录的:
复去黔而入滇,高枕一宵矣。…,余见雨势不止,惮于往返,乃扫剔片地,拭木板为几,匡坐敝茅中,冷则与彝妇同就湿焰。盖一茅之中,东半畜马,西半则主人之捐,榻前就地煨湿薪以为爂,与其榻相隔止一火。夜则铺茅以卧,日则傍火隐几。雨虽时止,檐低外泞,不能一举首辨群山也。
初二日夜雨仍达旦。余不得已,复从之。匡坐如昨日,…,忽闻西岭喊声,寨中长幼俱遥应而驰。询之,则豺狼来负羊也,幸救者,伤而未死。夫日中而凶兽当道,余夜行丛薄中,而侥幸无恐,能忘高天厚地之灵祐哉!
看到了吧?徐霞客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记日记的,他细致地描写了火塘边贫穷的少数民族家庭环境,他写《游记》的环境。尤其是,在写游记的时候,第一时间记录突发事件“日中豺狼来负羊”!
这样的文字记录与今天的实拍突发事件也没有什么不同!
再来看及时分享。
现在因为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第一时间在直播中看到现场“正”在发生的事情,这才有“直播”一说。
但就在5月27日,举世瞩目的中国登珠峰测量5G现场直播过程中,我们也没有能第一时间看到随着登顶队员发回的实时电视画面。尽管稍滞后了,当我们最后还是看到了。但我们不会觉得这次的活动不是一次“直播”。要知道这已经是举全国的各种力量了!
相比起已经进入5G时代的今天,徐霞客所处的明朝末年肯定不会有这么穿越的剧情。但是,一个人“穷游”的徐霞客,也是第一时间把他的现场记录《游记》、考察成果及时分享给朋友,向社会发布。当然,他采用的方式是写信。
比如说,徐霞客一生最重要的考察论文《溯江纪源》,也就是他考察长江之源是金沙江而不是岷江的重大考察成果,并不是在他回到家乡之后才披露给世人的。
徐霞客生前的“石友”,对徐霞客的一生是很了解,又是当时徐霞客家乡的靖江县令陈函辉,有一篇文章:《徐霞客墓志铭》,在文中有过这样一段文字:
霞客于峨眉山前作一札寄予。其出外番分界地,又有书贻钱牧斋宗伯,并托致予。书中皆言所历涉山川险僻诸瑰状,并言江非始自岷山,河亦不由天上。其发源河自昆仑之北,江自昆仑之南。…,又辨三龙大势。…,爰著成《溯江纪源》一篇。余友李端木名令皙,江阴令。与余为刻入江、靖二《志》中,以订桑经、郦注之谬。
看到了吧?徐霞客人还在四川、还在峨眉山,就已经把考察成果寄给了家乡的朋友、县令,并收入刊刻进了《地方志》之中。
这已经是那个时代,最快速、最直接的“分享”了!
因此,综合以上两方面的情况,考虑到时代特点,我们完全可以说,徐霞客当年真的在做现在很多旅游主播经常在做的事情:直播。
其他网友回答
他就是一位早期的驴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