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何评价武则天死后立无字碑?
优质回答:
谢谢邀请。
武则天是一个杀伐果断英明睿智又心狠手辣的女皇帝。在她死后立了一块无字碑,那她为什么会立无字碑呢?大概原因有以下几点:
1武则天认为自己功绩实在太大,甚至可以与日月同辉(她造了一个字叫曌),一块小小的石碑哪里能记载得下她的丰功伟绩,不如干脆一个字都不写。
2武则天任用酷吏杀人如麻,她也知道自己罪恶深重劣迹斑斑 ,这些肯定不能写上去。
3武则天知道历史都是由后来人评说的,自己写得好和坏都意义不大,干脆就不写了。
4唐朝流行无字碑 特别是一些德高望重的人。也许武则天也想标新立异。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历史上无字碑不是一个,但要论大,要论神秘,那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了。
对于武则天的碑为何无字,这和武则天本人没有关系,因为立碑的人可以是本人,但碑文却是活着的人所书写,如果是伴侣在,就是伴侣写;如果伴侣不在了,就是后人和至亲之人书写。
比如,唐高宗李治的“述圣碑”碑文就是武则天所撰写,而且写了5000字左右。
但是,武则天死后,儿子唐中宗李显却没有给武则天写碑文,这到底是为什么?
不知道怎么写
唐高宗李治的碑文好写,除了娶了武则天这个比较“刚”的女人外,大部分都是中规中矩,接了老爹的班,顺风顺水,多写功绩就可以了。
但是,武则天的碑文怎么写?说她飞扬跋扈,架空李治吗?说她换了朝代吗?说她大杀功臣吗?武则天的一生那么“英武”,英武到脱离了唐朝的轨道,建立了自己的武周王朝;她的一生那么灿烂,她治下的国家,文化繁荣,思想解放,解放到女皇养了N个面首…..
这道题太难了,难到唐中宗李显不会做。
所以说,关于武则天的碑文为什么无字,最重要的原因是武则天篡了唐朝的江山,建立了武周,任用酷吏,惨杀唐朝功臣,这些举动,让作为儿子,同时又作为唐朝皇帝的李显不知道怎么写,既然不知道怎么写,那不写总比写了好。
于是,武则天的碑成了无字碑,这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因为恨,所以不写
李显对自己的母亲非常恨,因为武则天除了生理上是个女人,除生了李显等人外,实在不是个合格的母亲,也不是个合格的妻子。
李显的第一重恨:武则天做事激进张扬,倡导“顺我着生,逆我着亡”,虽然能力很强,但是后期架空李治,独揽朝政,再后来,自己建立了周朝。作为儿子的李显,看到母亲如此欺压父亲,如此拿走李氏江山,心中有恨。
李显的第二重恨:母亲武则天将自己扶上了皇位,还没有等到自己成熟起来,就找了个理由将自己从皇位上拉了下来。李显是个年轻人,进步是要时间的,但是母亲武则天简单粗暴的行为伤了李显的心。
李显的第三重恨:就算那个年代风气开放,作为母亲的武则天养上若干个面首,母亲快活了,儿子们就难受了,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经期都绝了,还要养小白脸,这让亲人们多难为情?
李显的第四重恨:武则天滥杀无辜,还杀了自己的一个姐姐,两个哥哥,还有一个自己的儿子。虽然她是母亲,也不应该这样杀自己的亲人啊!
所以李显在武则天病重时,都没有等到母亲去世,就发动了神龙政变,提前上了位,可以说,李显对武则天除了恨,很少有爱。
李显对武则天的恨太多了,所以不愿意写碑文,这也是重要的原因。
为了团结和拉拢势力,不愿写
李显上位后,大赦天下,对于武则天时代被贬的,被处理在监狱的,统统重新安排,要么升职,要么获得自由。
如果此时,李显为武则天写碑文,写得太好,势必会影响大家对他的支持度,因为武则天在位时,为了巩固统治,重用来俊臣这样的人物,杀了不少的朝臣,现在江山回归唐朝了,再歌功颂德武后,势必影响支持度;如果照实写,又会导致天下人大骂武则天,大骂其篡位建周,大骂其残忍不堪,也有人会骂李显,骂他不懂得给母亲留好名声,这是不孝。
反正,李显只要给武则天写碑文,就会收获骂声,就会影响支持度。既然如此,不写最好了,省不少事情。
武则天的碑文没有字,是因为李显没有写文,没有写的原因是:不知道怎么写,有恨不想写,害怕破坏团结不愿写。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武则天在治国才能上肯定要超出高宗的正统继承者中宗和睿宗。这两个皇帝已经用实际行动证实了他们的软弱和无能,起码武则天和他们对比起来更像一个有雄心壮志的统治者。部分学者认为武则天通过扩大集权的手段使得皇权更加强大,形成了有生命力和长期持久的统一,并且认为她把国家从更糟的状况中拯救了出来,当然谁也不知道如果没有武则天,中宗统治下的唐朝能否在对外关系中获得更大的优势,所以这点是可以争辩的。
从既有事实角度来看。武则天最大的贡献就是使得上层官员的权力被严格限制,而低级官员的社会背景和地域背景比以往更加广泛。进士考试的威望得到增强,功名的取得正迅速变成取得最高官职的标准资格。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有功名的宰相比例从高祖时的7%上升到太宗时的23%,上升至高宗和武后时的35%,上升至武周朝时的40%,对于参加科举的中低级贵族来说,它是提高社会和经济地位的关键,而对于高级贵族来说,它是保持他们地位的重要手段。因此,尽管推行这一政策的初衷是为了维护己身统治,培养亲信,任用亲近李唐王室之外的新兴官僚集团,但这的确使得科举制实施的成果与范围更加贯彻,促进了文武官职集团的官僚化和城市化,削弱了贵族集团的地方倾向和离心倾向。
同时,由于科举制的更加普及,准备考试的人也随之增多,而这些准备考试的士人除了成功取得官职之外,也可以利用自身学识担当地方一级教育和行政方面的尚无官守的候补者。
所以说,对于官僚集团的调整方面,武后是矛盾的。一方面,在与她更加亲近的中央官僚群体中,她既看重才能,又运用铁血手段清洗异己,高度独断的统治下会使得官僚暗中结党以求自保,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自然会受到影响。而在与其没有直接接触的地方官僚上,则使得官僚社会来源更加广泛,使得百姓从以往地方贵族权力垄断下的重压中解放了出来。但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从长远角度来看,武后的整改都是积极有利的。
从普通百姓的生活来看,在武后时期,在府兵制承担减轻和远离外来入侵路线的农村地区是安定和繁荣的。甚至有不少迹象表明,武后的统治在部分地区颇得民心,在四川发现的一块石碑写道:“其间以水旱灾沴之事,为军民祈祷于天后之庙者,无不响应。”
还有一点挺有趣的就是武则天十分重视妇女的利益和地位,例如延长服母丧的时间使之等同于服父丧的时间,还有派遣男“新娘”前往突厥和亲。
武则天统治的弊端也很明显,主要是其统治的高压残酷手段,以及后期重用面首,沉溺宗教的举动。她干的事每每与儒家士大夫阶层的理想相对立。在武后的身上,看不到所谓的三从四德,忠君敬夫,不顾道德和原则地操纵政治。而后期对薛怀义和二张兄弟那样的面首的重用更是疏远了那些她亲手提拔上来新兴官僚集团。儒家史观对其的抨击往往更多是来自于其个人的道德品性上。来列举一些例子。
传统的史料含糊其辞地暗示,高宗和武则天在太宗健在时即已发生不正当的亲密关系。
为了彻底打倒王皇后,武则天不惜将自己出生没多久的亲生女儿闷死以栽赃后者,并且在当上皇后一个月后,就残害了王皇后和萧淑妃,割掉她们的四肢,让他们死在酒瓮里。在儒家史官看来是扰乱后宫秩序同时染指朝政。
为了防止出现睿宗被指定为她的继承人的思想,她小心翼翼地惩办了那些与他关系过于你密切的人,并放肆地害死了他的两名宠妃,包括未来的玄宗之母。
重用酷吏,筹建效忠于自己的秘密警察,并且鼓励秘密告发的举动。下召授权告密者可以公费从全国各地前来揭发。从此,很多之前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出现了——不识字的平民因告密而担当高官,奴仆告发主人。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但从整体来看,武后统治的弊端基本上都聚集在其统治的年间,并没有像安史之乱那样成为整个王朝兴衰的转折点。武后的统治事实上确实削弱了唐王朝维持对外优势地位的能力,因为她得把部分精力投入在官僚集团的控制上,她无法动员起统一团结的国家机器,她在任用将领时是小心翼翼,有所顾忌的。但武则天还是凭借精明的手段维护了基本维护了唐王朝的强势地位,所以说武周朝权依旧被认为是唐王朝的延续。
所以,我最后的总结是,武则天不是个好母亲,不是个好妻子,甚至某种程度上来讲还不是个好人,但她还算是个不错的皇帝,精明的政治家。她的无字碑也在于她对自己清晰的认知,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她知道自己只会受到后人的批判与抨击,而到了今天,我们抛开具有保守倾向的儒家士大夫史观的评论,可以认识到一个更加有血有肉的武则天,并且给予出具有现代思维的公正评价。
其他网友回答
可能她认为自己的功德无量,一块石碑根本不够写,索性就不写了。又或者她认为自己杀了很多人,罪孽深重,容易遭后人辱骂。还有一个很多人都认为的就是,她想让自己的是与非让后人随便去评价。
其他网友回答
武则天立无字碑。原因有三。
第一是不好意思说。武则天先是做唐太宗的妃子,太宗活着时就于太子李治私通,之后又做了李治的皇后。就是说武则天先后做了父子两个人的老婆。这种不伦的丑事怎么好意思说。第二是后人不知道怎么说。武则天是皇帝同时也是李家的媳妇,还是唐中宗唐睿宗的母亲。子不言母过,如果墓碑上有字,按照实事求是的话,李唐皇室脸上也挂不住啊。
第三是武则天自身的原因。她大肆屠杀李唐宗室人员,通过政变失去权力,她心有不甘,可是又无可奈何。
正如那句歌词:想要说些什么,又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把它放在心底。一切随风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