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生产队时期,农民几乎天天出工,为什么粮食产量不高?
优质回答:
关于生产队时期,农民几乎天天出工,为什么粮食产量不高这个问题,我认为:一是施肥不足。过去不像现在有各种化肥,供作物各个生长阶段施用。那时仅靠农户不多的家积肥和生产队沤制的“草圹泥”等粗制肥料,远远供不足植物高产生长需要。二是病虫危害。那时没有现在用各种农药防治病虫害和除草。仅靠点“螟蛾灯”、撒草木灰,人工除草等土办法,根本防治不了各种病虫害和田中草荒,严重影响了粮食高产。三是缺乏良种。过去没有新良种更换,都是将当年收获、风扬后的上扬较饱满的原粮,留下年作种子。年复一年、如此循环,造成品种逐年严重退化,影响植物产量。四是无机电化。作物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全靠牛耕人作,有时抢收抢种不及时,往往损失庄稼,误季节,造成粮食减产。五是缺差科技。那时作物种植,全凭“老农经验”。对“水肥土种、密保工管”和“温光水肥气”等基本农技知识,植物各个生殖生长阶段,很难作出科学、及时、正确的田间管理措施,影响了作物正常生长。六是旱涝难控。那时水利条件极差,全靠老天吃饭。遇有干旱少雨时,无机械和渠道翻水,影响作物需水灌溉和水浆管理,造成作物不同程度减产。若遇到骤降暴雨,造成洪涝灾害,使植物受淹减产或颗粒无收。七是图工打拼。那时生产队,由于每天农活较多、苦累难均。因此,少数人只图抢工分,干活“磨洋工”、出勤不出力,影响其他社员劳动生产积极性,逐步形成了“大拼穷”,劳动有数量无质量。八是义务工多。在过去生产队农民要为国家干许多义务工,如:固堤挖河、兴修水利、修桥铺路、植树造林、修建学校医院等等。几乎占到全年四分之一劳动时间。这些义务出工,都占用了农业种植时间,影响了作物正常田间管理,且只见农民几乎天天出工。综上所述,我认为,以上几个方面,是生产队时期,农民几乎天天出工,为什么粮食产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希望当今的年轻人,要充分了解生产队那时的历史故事,始终不要忘记老农民,曾经艰苦为国家作出的无私奉献!上述是过去当地农村情况,很难正确涵盖全面。因此,仅供交流参考!(原创)
其他网友回答
我在67年始,插队落户到生产队干过九年农民!对当年农业农村农业有一定理解!
为什么农民几乎天天出工,粮食产量不高?
首先,说农民天天出工,并不十分准确
农业生产有季节时,当年稻麦两季,主要农忙出工在三夏与秋收秋种。当庄稼在地里生长两季共九十个月期间,此时主要是堆积肥和冬季生产队派遣部分壮劳力.上河工,其余有半年时间并不出工,因为庄稼在地里生长,除了拔些草,不然没多少事干。你让出工就要给工分,给工分不干活儿引发社员矛盾。所以根本不存在天天出工!
?这就是说,在传统小农生产方式下,在没有工人科学家利用大工业手段,对农业生产革故鼎新改造制作下,仅凭农民,当年粮食亩产在四五十斤低产量上徘徊,就不足为奇了!
其他网友回答
提出这个问题,题主肯定是对生产队时期的“三农”问题了解得还不够深入,可以肯定的说:生产队时期,是新中国农业生产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
生产队时期农民天天出工,为什么粮食产量不高?现在农民多数外出打工,粮食产量还很高,难道真的神了?
1、粮食产量高不高,和农民是否天天出工,没有必然的关系。试问?假如你家里长了一盆花,天天给它浇水施肥,天天给它松土治虫,天天给它晒太阳,这盆花就一定能开出很多的花吗?我看未必。
2、粮食产量高不高,和种子、肥料、农药、农田水系有着必然的关系。那时的农田,基本上没有什么农田水系,既没有现在的杂交良种,也很少有现在常用的化肥、农药,即便是这样,那些年的粮食产量也是一年比一年高。
3、农民天天出工,你知道都干了些什么吗?生产队时期,农业学大寨,人们公而忘私、吃苦耐劳的精神前所未有,人们除了粮、棉的种、管、收之外,还要安排时间人力兴修水利、平整良田,挖河筑坝,疏通沟河,罱泥积肥,养猪养牛,副业加工等等等等,这就为后来的农业生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即便是40多年后的今天,还享用着那个年代所带来的红利。
4、农民天天出工,你知道那时是怎样干活的吗?七十年代,农村有了抽水机、拖拉机、脱粒机。而六十年代呢,是“一穷二白”。水靠人车(一种三四个人用脚踩的水车),地靠牛耕,秧靠手插,虫靠捉,棉靠手拾……,农民兄弟姐妹们真的是一年忙到头,但日子也是过的一天比一天好……。
其他网友回答
那个时候,全世界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其工农业生产和整个经济,与现在相比,不是也有很大差距吗?
饭是一口一口吃下去,最后才吃饱。人是一天一天长,逐渐长大和成熟。
社会发展进步,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需要一个一定时间过程。不能今天发达了,就把昨天一切全盘否定。这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那个时候粮食产量不高,与生产组织形式没任何关系。原因在于品种差、土壤廋、肥料少等。
其他网友回答
你这不是瞎话胡说吗?
一、新中国建立,50年代初,分田单干时,亩产百多斤,家中贫苦无劳力户,又把分的地买了。农业合作社时,粮食亩产量近300斤,人民公社时期,凡是搞的好的农村,粮食亩产量过“黄河”,过“长江”,亩产500斤左右。
我故乡是丘陵地区,70年代初,全村每年上交公粮40多万斤,集体储备粮20多万斤,人均口粮450斤(不包括自留地的产粮),企副业20多个项目,劳动日均在1元左右。怎么能说产量低,吃不饱饭呢?
二、生产队时,产量不高的都是大集体搞的很糟的农村,宁肯逃荒要饭不种田,亩产不够种子量。80年代,如果没有前三十年集体义务修的8万多水利工程,整修的几十万亩旱涝保收良田,没有科技发展,没有现在的良种、化肥。你能提高粮食产量吗?
俗话说:“动车不是推的,卫星不是吹上天的”,没有前三十年奠定的基础,何谈今日之粮食产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