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到底指的什么?他的心学到底有多厉害?
优质回答:
《“知行合一”小议》
“知行合一”,繁复的解说则偏失于文字游戏“知”,小子西行前突悟“大道至简”,期有缘见此文字者能参补万一。
人皆分别具备“知行”,唯欠“合一”。
比如:
多知者,大者成“理论家”,中者成“专家”之类,次者变“公知”、“喷子”。
多行者,大者成“实干家”,中者成社会各类“精英人才”,其次变身“资本家的乏走狗”、慕洋犬、洋奴。
能“知行合一”,上为利国精华,中能发财致富,普遍能安享生活、工作、人生……偏执者做“买办、代理人”,甚至危害国家社会民族,甘心做异国走狗……
现实教育理念上:
西方偏“行”,且有“愚民主义”色彩;
中土偏“知”,多“理性主义”成份。
每个人的知与行,天赋仅能限于“得道之时空的早晚次序”,与得道深浅无关。
每个人的知与行,足以立世;唯能融汇合一者为世上优秀人……
非关知行深浅多少——
绝大多数人失败于知行“破离支碎”的分散状态——
最快最便?的人生提升,就是将自己的“知行”尽快切实真正“合一”。
王阳明之后清朝“知行合一”做到最好者为曾国藩、左宗棠;超越王阳明者,唯毛泽东主席一人……毛泽东思想将象牙塔里的哲学体系谆谆善诱、通俗显浅、朗朗上口地“既是知、也是行”,真诚睿智地面向神州人民大众……且大获成功,成千古一人……提出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螺旋总结提高等等……将“精英主义”理论完全“平民主义革命化”、实用化——
王阳明的心学,含着显著的“唯心主义”的神密玄学意味,冷艳得让人羡慕不已又高不可攀、禅意朦胧……
毛泽东思想则撕去一切画皮,要言简语、直来直去地契合客观世界、接地气——
现在中国成功的企业家中,鲜少不从中汲取“营养”者。
中外成功的现代政治人物,譬如尼克松、布什、克林顿、奥巴马等,抛开意识形态,上升到纯智慧角度,都是毛主席的忠实粉丝;第三世界政治领袖更多,欧洲政客也很多……
真的智慧真的爱!
心学原理被毛主席“扬弃”地继承、发展、丰富、超越、系统化、清晰化、实用化、接地气了——
珠玉在前,翡翠也黯然失色。
各取所需,至简实用为主。
人们须要时时处处融汇“合一”自己的知行,务实收获提升必得。
王阳明的心学为“人臣修圣说”;
毛泽东思想学说则是“领袖、领导”学。境界、维度、立场、格局高下显著……
王阳明是儒家学说“与时俱进”时空下的突破性变异继承发展,是中华大地三大主流传统文明因缘际会、偶然交融,客观上内置了为资本主义时代来临、进行思想理论启蒙准备、不期而遇诞生、隐藏着催生资产阶级独立自主思想意识的“早产儿”;颇类荀子揉合“儒、法”二家为一体,确保了中国文明历史转折关头、国家管理理念的“知与行”顺畅运行的矛盾……即汉唐后世逐渐“清晰”的“外儒内法”的模糊性刚柔思维逻辑自洽——
荀子至功无名……当权者“法其法,弃用魂,隐其名、实其用、断其宗、和其光”……
王阳明的际遇亦类如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保守势力、畏惧其思想内核突破的革命性影响与潜在“破坏性”——
所以极力阻挡、禁止王阳明心学的公开传播与影响……明清两朝官方皆如此的默契……间接地扼杀了“资本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的思想“萌芽”……
思想的力量,甚于刀枪;婴儿期则脆弱易夭……成功么?失败吗?
唯有天知道。
政治思想界的“无形斗争”,带着隐蔽性、残酷性、不可调和性与长期性——
假如王阳明式的“儒家资本主义”文明主导、传播于世,整个人类文明史走向将会是怎样的另一番“景象”?
王阳明这只“蝴蝶”翅膀折早啦……真有个“造物主”在娑婆世界“做试验”,培育播种文明吗?
我们多数更相信自然进化论。
受客观现实的影响,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知与行”是割裂的,却自误以为是“合一”完善的;所以绝大多数人纵使才华极优秀,终将一事无成……
“知行合一”客观上又显得“唯心”微奥,有故弄玄虚之嫌——
不如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鲜明;
更比不上毛泽东思想直言不讳、大马金刀、酣畅淋漓、条理清晰、立场坚定、唤醒大众、服务人民、造福全社会、共享共赢共奋斗……
当然,以当前时空背景“求全责备”、质疑先贤,则失厚道了。
至于随着传统文化的逐渐复兴,有人对先贤学说“感兴趣”,是好事。
厚古非今者,如公知崇洋媚外;不是无知、则就是坏、甚至是邪恶的刻意。须警惕其背后“曲线反现实”的颠覆用心,及与外来颜色革命阴谋的一脉相承、暗中勾结、合流……
中国整体国家民族现实利益,不容任何个人与势力动摇!
为什么王阳明是王阳明?
为什么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的思想?
王阳明的长期生死磨难萃炼之功。
蒋介石是“功不可没”?还是罪不可恕?
大时代的风起云涌、际遇交汇使然!
非纯粹谁的意志与主动所能然,是多种综合因素恰巧偶然天成——
王阳明的成功是无法复制的。
毛泽东思想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类思想界的高山仰止。
其他网友回答
“知行合一”的“知”是指“良知”。
阳明先生通过自身的悟道体验,对于儒家性命之学有了不同于朱熹的全新看法。他认为人人都有“良知”,良知也就是“心”,就是“性”,也就是佛家所谓的“真如本性”、“自性光明”,正如佛陀悟道时感叹的“奇哉,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阳明先生对于人人拥有“良知”这件事上,也是持完全的肯定态度。尽管如此,人毕竟是父母所生的血肉之躯,逃不过饮食男女这些事儿。为了满足自己锦衣玉食、封妻荫子这些原始欲望,常常会让本有的“良知”有所障碍,在名利的驱使之下劳心劳力,有时甚至不惜违法犯罪。其实这也就是三字经开头两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所说的意思。儒家、佛家、道家一切圣贤,其实无非就是想让人们从名利的牵绊中获得解脱,达到心灵的真正自在,对于个人来说享受生命的真趣味,对于社会有所贡献,利益众生。儒家所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家所说“自度度人,自化化他”都是此意。
刚才说到人人皆有良知,但同时又血肉之躯,有饮食男女之欲。所以常常面临良知和行为的矛盾和冲突。举例说来,看见地上有一大笔钱财,良知发出的第一信号是这钱不是我的,我不该拿。但是身体会告诉你,如果我拿了这钱,后半辈子生活就不用发愁了。这个时候其实就出现了知行不合一的问题。当然了,有些人的道德感或慑于法律最终选择把钱财交还失主,但多少还是觉得有那么点遗憾。真正的知行合一,会完全听从“良知”,不会产生刚才所说的这些个纠结的过程。如果一个人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观照自己的“良知”,并且在每一件事上去磨炼它。成熟的时候,人会变得坚定果决,言行不需要勉强就能合乎大道,举止言谈自然流露出非凡的气度。那个时候办什么事还能不成呢?
其他网友回答
怎么想的就怎么做。但是必须在法律和道德规范下,知道怎么做能发家致富就去努力执行。知道怎么富国强兵就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