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之鞭阿提拉是匈奴(匈奴人的首领谁被称为上帝之鞭)

网友提问:

古代的匈奴人现在在哪里?阿提拉为什么被称为“上帝之鞭”?

优质回答:

匈奴作为一个游牧民族,主要生活在鄂尔浑河上游地区,现在蒙古境内。

在被东汉击溃后,一支匈奴往西窜去,到了欧洲大陆。

公元432年,在鲁嘉的领导下,分裂的匈奴再度完成统一,但两年之后,鲁嘉去世,阿提拉和布勒达开始共同统治匈奴。此后,匈奴的势力开始扩张,并向当时的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要回了被拜占庭帝国保护的叛乱部族。公元435年,阿提拉前往马古斯,与拜占庭帝国代表会晤,双方达成了有利于匈奴的条约,包括归还背叛的部族、开放市场、拜占庭向匈奴纳贡等。

由于阿提拉动作矜持,表现出优越感。当他想引起恐怖时,习惯转动两只凶猛的眼睛。在人们表现兴奋、急迫或恐慌的时候,他面不改容,表现镇定。他酷好战争。在欧洲人的心目中,他是一个残暴的人物,故被称为“上帝的鞭子”。

阿提拉像乌单一样,认为世界上任何地方,他想要征服便可以征服。他曾对罗马人说:“在罗马帝国的广大疆土中,没我匈奴攻克不了的堡垒和城市都。只要我们喜欢,都可以把它从地面上抹掉。”

其实按人口数量,在欧洲的匈奴人并不很多,阿提拉之所以能够战胜其他民族,是由于军队精悍。

平时,他听任各族的领袖住在各自的领地,统率其部队。必要时,他可以调用和指挥五十万至七十万军队,他是一位很出色的军事统帅。

阿提拉虽然宣称他每战必胜,可是凡在不用兵即可达到要求时,他从不出兵;即使出了兵,也会自动退却。

即《史记·匈奴列传》所载匈奴人的传统战术:“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

其他网友回答

匈奴是频繁出现于史书上的一个名词,匈奴曾经一度是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胁,不断地侵扰边境,尤其是汉朝时期。其中历史上的很多名人都是因为匈奴而留名青史的,比如说霍去病、王昭君等人。但是到了后来,匈奴人就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那么匈奴人后来都去哪儿了呢?他们现在都是什么民族?

据传,匈奴本来与华夏民族是同源的,都是源自夏朝。夏朝灭亡之后,其中的一支就逃到了北方,并且吞并起北方的其他游牧民族,逐渐形成了匈奴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匈奴人到了公元前三世纪,也就是战国时期的时候,终于崛起为一个强大的王朝,开始骚扰中原边境。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蒙恬带领着三十万大军,远征匈奴,不仅收复了很多疆土,还将匈奴人逐出河西走廊。然而秦朝灭亡之后,他们趁着楚汉争霸的时候,又悄咪咪地强大了起来,不断骚扰汉朝边境,成为了汉朝的心头大患。

汉朝初立,国力衰微,汉高祖刘邦带领32万大军远征匈奴,却被匈奴骑兵围困在白登山达7日之久,史称“白登之围”。不得与,汉朝只能对匈奴采取和亲之策,以作日后之图。经过几代人的发展,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任用卫青、霍去病统兵出击匈奴,经过几十年的持续打击,使匈奴元气大伤。到了西汉末年,匈奴发生分裂 ,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率众降汉,汉元帝将王昭君嫁于呼韩邪单于,屯居于五原西部塞,这部分匈奴被称为南匈奴,留在原处的被称为北匈奴继续和汉为敌。

南匈奴在汉朝的庇佑下,和平安定了60年。东汉时期,南匈奴后裔迁徙到陕西和山西一带,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把自己的姓名改为了汉姓,生活方式也逐渐汉化。南匈奴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建立了前赵政权,匈奴与鲜卑的混血后代铁弗人建立过胡夏。后来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权。之后杨坚篡夺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并统一中原,最终南匈奴也在这期间融入中华名族之中了。

北匈奴从西汉到东汉一直叛服不定,让东汉下决心摧毁北匈奴。东汉从公元73年开始,开始了对北匈奴的全面出击,窦宪率领的东汉军队,于公元89年,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又向北追击匈奴诸部,出塞三千余里。公元91年,窦固、耿忠在金微山,也就是现在的阿尔泰山附近大败北匈奴。从此,匈奴开始了逃窜的历史,也称其为西进。

北匈奴从金微山逃离以后,就逃到乌孙国内了,他们在此休养生息,并不断骚扰大汉。乌孙国在现在的新疆地区,天山附近。过了二十年后,汉将司马达他直接把北匈奴又赶到新疆西边去了。从此北匈奴和大汉的之间基本就没有关系了。北匈奴此时西迁到了锡尔河 ,后来由于当地的土著的反抗,北匈奴又开始西迁了。

公元375年,西迁的北匈奴征服阿兰国。公元376年,匈奴打败了当时在第聂伯河以西的东哥特王国。 同年,西哥特人,为了躲避匈奴人的入侵,被迫放弃在中欧平原的土地,度过多瑙河南下,进入罗马帝国。 由于东西哥特人的离去,匈奴人到406年经扩张到多瑙河右岸,成为了罗马帝国的邻国。欧洲大陆到了三国鼎立时代:东罗马、西罗马、匈奴帝国 。435年,被称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杀兄即位后,使匈奴帝国变得更加强大。当时的匈奴帝国被欧洲史学家称为“阿提拉王朝”。公元441年,阿提拉向东罗马开战,他渡过多瑙河,横穿今天塞尔维亚和保加力亚,然后劫掠了色雷斯。历时7年的不断进攻,让东罗马帝国几乎崩溃。

448年至450年,匈奴帝国在阿提拉的带领下,版图到了盛极的地步:东起自咸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罗的海。在这广大区域的一带附属国,都有自己的国王和部落酋长,平日向阿提拉称臣纳贡,战时出兵参战。

451年,阿提拉对西罗马帝国的领土和联姻要求遭到拒绝后,开始进攻西罗马帝国。阿提拉统领大军越莱茵河,进攻高卢(法国东北部地区),与西罗马和西哥特联军发生沙隆之战,败退。452年春,阿提拉再度出兵意大利,攻克了阿奎莱亚、米兰和帕维亚,并开始向罗马进军,罗马皇帝瓦伦丁三世从罗马逃走,指派罗马主教利奥一世与阿提拉谈判,利奥一世被迫答应交纳贡赋,并把罗马皇族公主荷罗丽娜嫁给他。阿提拉于是撤退。453年,阿提拉离奇死亡。阿提拉时期是匈奴帝国最辉煌的时期,在阿提拉死后,他的帝国迅速土崩瓦解,使他在欧洲历史中更富传奇性。掘说,他的后裔最后聚居在匈牙利地区,匈牙利的国名也源于此。在西欧,他被视为残暴及抢夺的象征,被称为‘黄祸’。但也有历史记载形容他是一个伟大的皇帝,尤见于古北欧的萨迦文献记载中。

匈奴王一阿提拉,是一位充满野心和征服欲望的君主,他率领匈奴铁骑向傲慢强大的罗马帝国发起了挑战。

整个欧洲在匈奴的铁骑下颤抖,高卢人,西哥特人、日尔曼人等等被迫逃离自己的家园。西罗马帝国在阿提拉的进攻下,名存实亡。东罗马帝国也在战战兢兢下苟且。

欧洲人终于低下了高贵的头颅!由于阿提拉的入侵,欧洲的许多民族,被迫迁移。欧洲现在的格局也就是在这次入侵中形成。

对于匈奴王阿提拉入侵欧洲,欧洲人现在也心有余悸,称之为"上帝之鞭"。

在我看来,匈奴是我大汉的手下败将,北匈奴在东汉时期被大汉军队打残,被迫西迁;没想到这群手下败将逃到欧洲却大发神威,把罗马帝国等一众欧洲国家打的满地找牙,称臣纳贡。这样一对比,我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谁说我中华自古不勇武善战?欧洲人也不是自古就比我们强大,我们只不过是这近两百多年的时间里打了个盹,落后了,但现在我们已经奋起直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华民族必将复兴,重回世界之巅,傲视欧美这群“手下败将的手下败将”!

其他网友回答

自殷商时期至战国末,我国北方蒙古高原一带一直就有游牧民族在活动,商朝时的鬼方、猃狁,西周时的犬戎,春秋时的夷狄,战国时的胡人,都是和后来匈奴人相关的族群。西汉司马迁认为,匈奴人是夏的遗民,《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日淳维”。唐朝李泰在《括地志》中也说“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 可以大致判断有部分夏民移徙融入草原民族的可能,但匈奴绝不会完全是夏桀的后裔。中国古代强大的民族都是民族融合的结果,匈奴族也不例外。正如中原地区的部落兼并形成了华夏族,草原游牧部落的兼并形成了匈奴族。

匈奴是一个马背民族,他们擅长骑马射箭,骑兵的战斗力很强。他们战术灵活,善于诱敌深入。匈奴的崛起构成秦汉帝国的一大边患。为了防范匈奴人的进攻,秦始皇举全国之力修筑长城。

图1 匈人骑兵的武器装备

图2 秦人修长城

公元前209年 ,匈奴冒顿杀父自立为单于,率兵袭击东胡,“大破灭东胡王,虏其民人及畜产”;接着“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史记 ·匈奴列传》)夺回一度被秦朝蒙恬将军占据的河套地区。

图3 匈奴单于冒顿(mò dú])

图4 汉高祖刘邦

经过楚汉之争,刘邦建立汉朝,建国之初因连年战争民不聊生,国势凋敝,边境屡遭匈奴的侵袭。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亲征讨匈奴,结果被冒顿单于围困于平城白登山7天7夜,这就是著名的“白登之围”。最后汉臣陈平用计收买匈奴阏氏,勉强逃脱。可见当时匈奴的军事实力之盛。

图5 白登之围形势图

图6 白登之围战争场面

此后汉朝对匈奴一直实行“和亲政策”,通关市,岁奉年供,历经惠、吕后、文、景诸帝。冒顿死后,老上单于继位,他向西打败大月氏,杀月氏王。至此匈奴势力盛极一时,发展为一个真正的草原游牧帝国。

直至汉武帝时,经过汉初休养生息,西汉国力渐盛,有能力对匈奴实施大规模地反击,大的战役前后有三次。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命大将军卫青率兵从云中出击,卫青大败匈奴,夺取河南地 (河套地区),修筑朔方城。元狩二年 (前 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从陇西出击匈奴,霍去病过焉支山千余里,败匈奴,夺取了富庶的河西走廊。元狩四年(前119年),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分别从定襄和代郡出发,进攻漠北。

图7 大将军卫青

图8 骠骑将军霍去病

经此战役,匈奴主力被击溃。西汉后期,匈奴内部发生分裂。公元前57年,匈奴贵族呼韩邪和郅支争夺单于位,呼韩邪引众居阴山一带,内附归顺汉朝。汉与之和亲,元帝把宫女王嫱嫁与他作阏氏,这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郅支留居漠北与汉为敌。在汉朝的打击下,郅支率部退至中亚的康居,将漠北王庭留给了呼韩邪单于。公元前36年,汉西域副校尉陈汤远征康居,杀死郅支,留下“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进一步消除了匈奴在西域的影响。

图9 王昭君出塞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再度分裂为两部分。日逐比王南下附汉,被东汉朝廷安置在河套地区,称为南匈奴,留在漠北的称为北匈奴。之后东汉联合南匈奴大举出击北匈奴,先后败之于大漠以北和金微山(阿尔泰山),北匈奴对汉的威胁被彻底解除,大部分西迁,公元73年至91年,东汉与南匈奴联合攻击,将北匈奴驱逐出漠北高原,从此北匈奴开始了西迁的历史。

归降汉朝的南匈奴,二十多万众被安置於今内蒙古、山西与陕西北部及甘肃东部一带,为汉帝国守边。东汉后期,他们更进一步内徙到山西中部汾水流域一带,与汉人杂居。

1、分化为突厥、氐、羯人。

突厥是匈奴的一个分支(尚存争议),灭亡了柔然,后被回鹘和汉族所灭,剩余的向西逃窜,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氐是匈奴一部分,后被汉族融化;羯也是匈奴的一部分,在公元4世纪被汉人冉闵一次性屠杀20万人,导致羯族灭种。

2、分化为室韦、回纥

部分匈奴人融入室韦部落中,后来成为蒙古族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西迁入今新疆与甘肃河西,分化为回纥。其中,河西的回纥为西夏所败,余众仍留居河西,明代称为撒里畏吾尔,今日称为裕固族;留在新疆的回纥在五代之际建立喀喇汗王朝,势力及於准噶尔盆地以西,伊犁河流域及南疆,其族众后来成为今日维吾儿族的主要成员。   

此后三百年的史书中很少提到西迁的匈奴人去向,公元四世纪,这个神秘民族又现身欧洲,来到里海北岸的顿河草原游牧。公元375年,匈奴人开始大规模扩张,他们向西攻灭了阿兰人和东哥特人在多瑙河沿岸所建立的国家,向南攻克亚美尼亚,一直打到波斯和叙利亚。匈奴人以凶残闻名于世,他们所过之处往往留下一片废墟,一地白骨。进占匈牙利草原后,匈奴人暂时定居下来。公元433年,匈奴大单于阿提拉成为各部首领,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东起伏尔加河,西至莱茵河,南抵多瑙河的广袤土地上出现了一个庞大帝国。在阿提拉统治的二十年里,匈奴首都布达城成了欧洲的政治中心,各国使者云集于此,争先恐后地献上自己的贡品,表示臣服。匈奴帝国步入极盛时期。

图10 上帝之鞭——匈奴大单于阿提拉

阿提拉在西欧人眼中,他被视为残暴及掠夺的象征,是最可怕的敌人;而在北欧的萨迦人看来,他却是最伟大的皇帝。他的帝国东起咸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多瑙河,北至波罗的海。他的一生只活了47年,却令当时最强盛的东、西罗马帝国臣服在自己的铁骑之下;他两次入侵巴尔干半岛,远征至高卢(今法国),誓言要吞下整个亚平宁半岛,他弑兄独掌王权。公元4、5世纪的欧亚大陆,烽烟四起.位于丝绸之路两端的东西方两大文明古国——中华帝国和罗马帝国,都陷入一连串的分裂和无休止的战乱中。就在此时,罗马人从来不知的一个蛮族,以令人恐怖的方式出现在顿河河滨 。

“不知是从地球何处,就如高山上的暴风雪般来临,碰到他们,东西都将被洗劫一空。”这伙人被叫做“匈人”,直到18世纪 ,才有人把他们跟长期盘踞在蒙古草原、曾对中华帝国造成巨大威胁的“匈奴人”联系到一起,认为他们是匈奴人战败后西迁的后裔。虽然对此至今仍有争议,但是有一点谁也无法否认,“匈人”和“匈奴人”一样,具有强悍的战斗力。

12岁时阿提拉被作为人质送到西罗马帝国的宫廷。作为交换,西罗马帝国也把阿提拉日后的朋友、对手埃提乌斯,送到了匈人的王庭。在罗马宫廷里,阿提拉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其间,他更是下功夫了解罗马人的内政和外交政策。这些学习和积累,为他日后实现自己的雄心,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7岁时,阿提拉和他的哥哥布莱达,一起从叔父路阿王手中继承了王位。这对兄弟刚一继位,就让东罗马人尝到了苦头。他们迫使东罗马帝国签署合约,答应给予他们叔父在位时双倍的年金。然而,双王共治的时代仅仅维持了不4年,30岁的阿提拉就无情地杀害了自己的哥哥,独掌匈人帝国的王权,开启“阿提拉时代 ”。

图11 对日耳曼部落的征服让匈人势力大增

相较于自己的祖辈、父辈、兄长,阿提拉显然更有野心,也更有才华。他不仅用在罗马学到的先进制度治理自己的王国,还是一个求贤若渴的君王。在他的王座之下,有众多民族的大臣,包括日耳曼人、希腊人甚至罗马人。在他的统领下,帝国迅速强大起来。此时,整个欧洲已没有任何一件东西可以阻挡阿提拉的万丈雄心 。

公元441年,35岁的阿提拉在强盛的波斯帝国面前撞得满头血包之后,他很快将矛头对准了东罗马帝国,借口东罗马帝国未按时缴纳年金,对多瑙河北岸的城市不断进行骚扰,之后更渡过多瑙河,横扫巴尔干半岛。其中有一座位于多瑙河以南100多英里的城市,被匈人彻底摧毁,以至于数年后前往晋见阿提拉的罗马使者经过此处时,仍可见岸边累累白骨,城内尸臭熏天。

图12 阿提拉的入侵东罗马惊动了教皇 公元447年1月,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和色雷斯等省区发生强烈地震,持续4个月之久。阿提拉趁机大举进攻东罗马。史书记载,阿提拉大军所经之地“杀戮无数,血流成河。他们抢劫教堂和修道院,遍杀修士与修女……他们彻底摧毁了色雷斯,使其不可能再恢复过去的旧貌了”。整个战役中被阿提拉大军毁灭的城市和要塞,超过70个。最后阿提拉率大军直抵君士坦丁堡城下,将城市团团围住。东罗马皇帝狄奥多修斯二世只好乞降,代价是除了补缴以前所欠的年金,还要把年金的数额提高至每年黄金2100磅,是过去的7倍,并割让多瑙河以南大片领土。从此,东罗马的财政几乎濒于崩溃。

阿提拉对东罗马帝国的这次狂胜,震动整个欧洲,他的帝国也达到空前强盛。从此,这位身材矮胖、双肩宽阔、脖子短粗、头颅硕大的匈人领袖和他那无坚不摧的大军,成了罗马人和曰耳曼人各部族的梦魇,他们恐惧又敬畏地赋予了阿提拉一个响亮的称号——“上帝之鞭”。

公元450年,东罗马皇帝狄奥多修斯二世去世。他的儿子马西安一接替皇位,就命人在巴尔干地区建造一道坚固防线来阻止匈人入侵,同时断然中止向阿提拉缴纳年金。东罗马的行为当然使阿提拉不快,但他清醒地看到,这几年东罗马已被他盘剥得差不多了,此时进攻东罗马得不偿失。于是,他果断地把马头转向了西边,要把对东罗马的怒火,转嫁到西罗马身上。相较东罗马,西罗马的兵力更弱,而财富不像东罗马那样被掠夺得一干二净。

与东罗马不同,在此之前,匈人帝国跟西罗马非但没发生什么战事,反倒交往密切。这要部分归功于阿提拉与埃提乌斯的友谊。在阿提拉掌权后,埃提乌斯甚至三借匈军,以征讨西哥特人、勃艮底人等日耳曼蛮族。但到了450年,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阿提拉断然斩断了这份友谊。恰在此肘,一位美丽的公主给了阿提拉一个绝好的出兵理由。西罗马皇帝瓦伦丁尼安三世的妹妹霍诺莉娅,浪漫、热情而富有野性。她爱上了一位宫中的低级官员,并与之私通。私情败露后,霍诺莉娅被囚禁于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出于仇恨和报复的心理,这位公主居然使出了一个几近灭国的招数——同时给兄长的对手、西哥特王西奥多里克和阿提拉发出了内容相同的求爱信。西奥多里克接信后,率领军队对东罗马帝国进行洗劫,却不提婚约之事便撤退了。为了防止阿提拉接踵而至.东罗马皇帝马西安收买了阿提拉身边的侍卫,让他伺机行刺,不料却被阿提拉识破了这一计谋。东罗马再次陷入恐慌。出人意料的是,他们等来的不是阿提拉大兵入侵的消息,而是一份厚礼和阿提拉捎给马西安的口信:“你我都出身贵族,但你的行为使你失去了继续保持这份头衔的资格,而我却以我的功绩保留了荣耀。我们因此可以分出高下了。”

图13 西罗马霍诺莉娅公主

此时的马西安,再也无法像继位之初对阿提拉那样强硬,只得像他的父亲一样屈辱地交纳大量的黄金,以求苟安。

阿提拉没有对东罗马采取行动。并不是他发了什么善心,而是他有更大的野心,他要的是整个西罗马。很快,他以收到霍诺莉娅公主的信为由,要求迎娶公主,并要求将西罗马帝国的一半土地作为嫁妆。对于这种无理的要求,西罗马帝国理所当然地予以拒绝。于是阿提拉便以此为由,入侵西罗马。

图14 沙隆之战

阿提拉大军首选的目标是西罗马的高卢地区。他亲率大军渡过莱茵河,一路攻城掠地,势如破竹,直至奥尔良城下。奥尔良是当时高卢最重要的城市,一旦夺取它。就能掌控高卢的军事中心。但就在此时,阿提拉遭遇到埃提乌斯率领的援军。阿提拉大军侵入高卢后,埃提乌斯就意识到单靠西罗马是无法抵挡匈人的。于是他施展外交手腕,说服西哥特王西奥多里克以及勃艮底人、阿兰人的首领,甚至是法拉克国王,几方组成联军,共同抵御阿提拉。一场大战不可避免。战争发生在今法国香槟省境内马恩河畔的沙隆附近,史称“沙隆之战”。这是中古欧洲史上一场著名的战争,也是世界军事史上最著名的战争之一。双方投入兵员之多、伤亡之惨重,堪称空前。

然而这一次,阿提拉遭遇了他一生中最惨痛的失败,不得不暂时放弃占领高卢,放弃把帝国领土延伸到大西洋东岸的雄伟计划。如果把阿提拉比作一头 猛虎,那兵败高卢充其量只是伤了老虎的一只爪子,根本没有浇灭阿提拉的雄心。经过两年的休整,阿提拉率领大军卷土重来。这次,他的理由仍然是要履行和霍诺莉娅公主的婚约。只不过,他的目标不再是高卢,而是要吞下整个亚平宁半岛。阿提拉带着他的铁骑,翻越阿尔卑斯山,以锐不可当之势将意大利北部夷为平地。惊惧过后的罗马人形容阿提拉大军说:“凡是阿提拉马蹄践踏过的地方,草也永不生长。”

西罗马皇帝瓦伦丁尼安三世为避锋芒,从行宫一路逃回了旧都 罗马城,只留下埃提乌斯在北部死守。最终,匈人军队在亚平宁北部 的波河停止了攻势。西罗马帝国派出了由教皇利奥一世、元老院首席议员阿维努斯及禁卫军统领特里杰久斯等显赫人物组成的议和使节团。经过一番讨价还价,阿提拉决定接受议和条款并撤走,但他同时警告说,如果西罗马帝国违反他与霍诺莉娅公主的婚约,他将再次入侵罗马。

关于阿提拉撤军的原因,至今仍然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粮草不济,也有人说是瘟疫终止了大军的步伐,还有人认为是阿提拉担心东罗马帝国在其背后进行报复……但不管怎样,阿提拉终于停止了他的征战步伐,回到了他在多瑙河北岸的皇宫 。

1年后,也就是公元453年,阿提拉似乎忘掉了霍诺莉娅公主,早已妻妾成群的他又迎娶一个名叫伊笛可的日耳曼姑娘。新婚第二天一早,当众人准备向这对新人贺喜时,却发现新郎阿提拉早已死在卧室中,而新娘则在一旁吓得瑟瑟发抖。据史书记载,阿提拉是因为新婚之夜饮酒过多、情绪激动导致鼻血流入气管,窒息而死。

一代枭雄阿提拉就这样以近乎怪诞的方式离开了人世。听闻他的死讯后,他的战士们纷剪下自己的一撮头发,并用剑在自己的脸上剌下伤口。他们认为,“最伟大的战士是不应以女性的哀号和泪水,而应以战士的鲜血来哀悼的”。阿提拉死后,被放在一个由金、银、铁所制成的3层棺木中,连同战利品和那些负责挖掘陵墓的俘虏们一起 被埋葬。他的身后留下的是东起咸海、西至大西洋东岸、南抵多瑙河、北到波罗的海的庞大帝国。这个帝国的地域之大、种族之多,超过之前的任何一个帝国。

可阿提拉死后不久,他那些野心勃勃的儿子们就开始了无休止的仇杀和争斗,帝国随即轰然倒塌。自匈人首次出现在顿河北岸起,到帝国覆灭,仅仅80余年,就像流星一闪而逝,但它曾经的光芒却使人类无法忘怀。作为匈人最杰出的领袖,阿提拉被演化成了不同的传奇。迄今,匈人勇士的青铜塑像仍屹立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英雄广场上,似乎仍在俯视这片他们曾经驰骋的欧亚大陆。

其他网友回答

匈牙利人和斯拉夫人有匈奴人的血统,现在的土耳其人自称为也是匈奴人的后代,但在历史的长河里,土耳其人应该是突厥人的后代。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