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40万赵军如何被活埋(长平之战秦军坑杀了多少赵军)

网友提问:

长平之战秦军是如何活埋40万赵军的?

优质回答:

这里的坑杀并非指活埋,从长平之战遗址的发掘情况来看,很多尸体都是残缺不全且骨头中夹杂着箭头的,可见先杀后埋的可能性很大。此外,根据现代历史学者的分析来看,白起坑杀的赵军数量很可能并没有四十万这么多。

并非活埋,且人数无40万之众

1、活埋之说不能成立。《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白起“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这里的“阬杀”虽然有活埋的意思,但也有坑害的意思,因此并不一定指的就是活埋。

此外,根据长平之战遗址的发觉情况来看,活埋之说显然也不能成立。其中最有利的证据出现在一号尸骨坑的发掘,从发掘情况看,“许多尸骨上有遭砍、射的痕迹,还有的仅有躯干而无头颅,包括射进人的胯骨中的短箭头”,这说明赵国士兵大部分都是被杀死后掩埋的,活埋之说因此并不能成立。

2、人数之谜。宋裕先生在《白起坑赵卒有“四十万”吗》和《长平之战的真相》,以及邵服民先生在《赵国历史文化论丛》中都对白起坑杀赵军人数提出了质疑。秦赵双方虽然出兵数量都不少,但双方交战时间已然不短,且赵军曾经几度突围不成,加之经历了长达四十六天的断粮,甚至身为主帅的赵括都不得不赤膊上阵以致身亡,且秦军伤亡也同样极为严重,这些都说明了一个情况,那就是战争结束时招兵已经所剩无几,是根本不可能留下四十万之众的。

坑杀方式

至于白起坑杀赵国降卒的方式,从《战国策》的记载来看,白起当时将赵国降分解成很多部分,分别安置,且一天只给一顿饭吃,然后在某日夜间令秦军脸带黑巾(这并非是隐藏身份,而是隐藏屠杀者的表情)对手无寸铁的赵兵展开屠杀。最后将尸体埋葬。

这里的记载还是相对可信的,毕竟当时双方经历了长期交战,且赵军降卒又经历了长期围困和断粮,身心疲惫之下于睡梦中被杀的可能性极大。而根据长平之战遗址中尸骨坑的分布情况来看,赵军尸体被掩埋的极为分散,也侧面证实了《战国策》的记载。

从这里大致可以分析出当时的事情经过,某日夜,白起组织秦军集中兵力,对赵军降卒的各个安置点展开了屠杀,分批将其全部杀死,然后再组织人力就近掩埋。

其他网友回答

据《史记》记载,长平之战中,白起共杀赵军四十五万人之多,其中四十万人为坑杀活埋,可推算出其余近五万人是在战场上丧生。

先来看一组数据,当时秦军与赵军交战,赵括共率赵国精锐十一万人,民兵越三十四万,而秦军能够做到活埋四十万战俘则至少需要近百万兵力才能在段时间内做到,秦兵不过四十万左右,又是如何能够完成这个近乎不可能完成的坑杀任务?首先,赵国的兵败不得不“归功”于赵括的纸上谈兵,在不知敌军何等实力时完全依靠空想妄想想要取胜无疑是愚蠢的,而秦军在战国时代的实力本身就非常强,无论从军纪还是军队的作战能力,让我们不得不佩服白起的军事才干。在长平之战获得大胜后,白起对俘获的四十万战俘并不放心,认为如此庞大的赵军数量放到哪都是一个炸药包,这才为坑杀之事埋下了伏笔。

其次,在长平之战尸骨坑遗址中发现,大多数尸骨并不是完整的,尸体之间纵横交错,有些腰间有发黑的箭头,有些尸体与头颅分离,如果是活埋,尸骨应该会保留完整性,但仔细研读历史会发现,《史记》记载中“乃挟诈而尽坑杀之”并没有强调到活埋四十万战俘,“坑杀”可以是活埋坑杀,也可以是坑中杀之掩埋。

另外,在诸多战场遗址中我们也没有发现坑杀地点是人为挖造的埋人坑,而多数为自然形成的坑洞,那么只有一种解释,白起在俘获了四十万赵军后,令秦军将其分散坑埋,而秦军将俘虏带至一些坑洞旁便将赵军踢入坑中挖土掩埋,而多数人必定会往坑外爬或反抗,秦军便用武器刺杀并继续踢入坑中,这样一来便能够有效率的完成白起的坑杀任务。

推荐一个非常好用的新媒体投票工具!共享投票,一个完全免费的投票创建平台,在共享投票平台您可以根据您的需要,创建跨平台投票(PC端+手机端),或者是仅微信参与的投票。共享投票平台的投票类型多种多样,包括面向组织机构的公益投票、面向公司群体的大众投票、面向内部人员开放的“指定用户”投票、面向特定人群的“邀请码”投票,还有具有独特风格的“口令投票”。

其他网友回答

对手无寸铁的人,分批次安置后,由于战争已经结束,精神放松加上疲劳、饥饿,再可能加上不利的自然条件(比如山谷山沟),完全可以形成局部的人员优势、地形优势、精神优势,再就是军队没有了指挥官,那是完全被欺负的。(俘虏太多是军队不安定的甚至是危险的因素,再说了,哪有那么多粮食养敌人。其实杀俘是特定条件下的必然)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