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何评价宋太宗赵光义的军事策略和军事才能?
优质回答:
在之前文章,国史君(国史通论)讲到,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期间完成了唐末五代以来所有帝王都没有完成的夙愿——统一中原。但是呢,他取得这样的成就可以说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了。
成就源于坐享其成
后周两位雄主——郭威和柴荣都给后周留下了非常雄厚的军事实力,宋太祖赵匡胤是优秀的政治家更是优秀的军事家,平定南方的战役基本上都是太祖朝完成的。赵光义基本上就是坐享其成——吴越和漳泉都是迫于政治压力而主动纳土归降。
对外作战多次遭遇惨败
唯一用军事征服的就是可谓弹丸之地的北汉,而赵光义打北汉的战争也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随后赵光义御驾亲征,准备收复燕云十六州,却遭遇惨败,甚至本人都差点被俘,并且造成了宋朝军队“谈辽色变”的消极情绪,低迷的士气“终宋不振”。
知不可为而为之
如果说赵光义的失败是因为契丹太强大了,那人家柴荣怎么收复了关南十县,如果不是骤然病逝,那后周历史可真是未可知了。再说了,军事才能不一定是要在战争中取胜,明知不可为而不为也是难得的才能,赵匡胤为何放弃了大渡河以西的领土,为何设置“封桩库”而不是直接出兵?为何要指定“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即便是这样,千百年来也从来没有人说赵匡胤胆小懦弱啊!
泥古不化的作战思路
从赵光义的作战方法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不知兵的一面——他太喜欢画阵图遥控军队了!比如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十月,契丹大举南下,州观察使刘廷翰率兵抵御,随后崔彦进、李汉琼、崔翰等人也领兵前来援助,宋朝的军队并不少,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敢轻举妄动——因为他们手中拿着皇帝早已准备好的“锦囊妙计”呢,而这个锦囊中是一副对阵契丹骑兵的阵图,而若按这个阵图和多变的骑兵作战,就等于送死!一番争论之后,赵廷进、李继隆决定抗旨不尊,最后终于取得了大胜(斩首契丹骑兵一万余人,俘虏三万多人)。
其他网友回答
宋太宗赵光义本是读书人,从小喜欢读书,与他的哥哥赵匡胤不同。赵匡胤是个从基层练起的武夫,书虽然也读一点,但读的不多,不拼爹,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做到后周的军事高官。赵光义读书食古不化,年轻时军事磨练太少,20岁就眼界定型,严重限制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眼光。
宋史记载赵光义是个好学生:
性嗜学,宣祖总兵淮南,破州县,财物悉不取,第求古书遗帝,恒饬厉之,帝由是工文业,多艺能。
赵光义在后周做到供奉官都知,是周世宗的一个侍从武官,没有单独带兵打仗,说不定还是凭老爸的关系才混上的官。
赵光义唯一拿得出手的战绩是平北汉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任命潘美为北伐统帅,进攻北汉都城太原。郭进分兵控制石岭关,阻击辽国援军。郭进在石岭关大败辽军,并攻破辽军的重要城寨,使辽军无法增援北汉。北汉太原被潘美大军围困,孤城无援,北汉刘继元投降。北汉平。
赵光义两次北伐失败,表现了军事无能
拿下北汉后,赵光义的军事野心急剧膨胀,与他的军事才能严重不匹配。
北汉是十国里面军事力量最强的,北宋军队虽然占领了北汉,但消耗也很大,急需休整。并且,这么大的战功,也要论功行赏,鼓舞士气。
赵光义不听高级将领的劝告,想趁着平北汉的霸气,一鼓作气拿下燕云十六州。没有休整的宋军,拖着疲惫的身影来到幽州,将士们士气低落。
赵光义急躁冒进,后勤准备不足。唐末五代十国的战乱和割据,使河北境内的运河残破,后勤运输能力严重不足。
赵光义来到幽州城下,被辽军的骑兵一冲击,几乎一触即溃。赵光义的大腿也被射中一箭,坐一辆驴车狼狈逃回。
赵光义还不死心,又分三路大军北伐辽国。
曹彬率东路军,很快就遇到了后勤准备不足的问题。曹彬占领涿州后,很快就断粮了。曹彬只好退守雄州,等曹彬再去进攻涿州时,就被耶律休哥打败了。其他两路只好撤军,西路军损失了大将杨继业。
这两次北伐,体现了赵光义军事战略的无能。
赵光义不设前线总指挥而是自己亲自“将从中御”
军事战场前线瞬息万变,就是现代的通信技术下,还是需要前方将领的方便处置。况且赵光义时代靠马传递信息,一个来回都十几天过去了。赵光义要亲自通过驿站指挥一个一个将领。
赵光义对前线军队将领猜忌太深(宋朝皇帝的劣根性),一个大将统兵绝不能超过10万。第二次北伐辽国时,曹彬也不是前线总指挥,仅仅是一路将领。
赵光义还自鸣得意地设置《御制平戎万全阵图》,不但把大将的脑子控制了,还把他们的手脚也控制了。
宋朝的军事积弱就这样开始了。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