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明朝末年崇祯为什么不学东晋和南宋南下建立南明呢?
优质回答:
其实,人家崇祯老早就想离开摇摇欲坠的北京城,奔往南方避险。只不过,南迁计划几次三番因为崇祯自己的犹豫不决和朝臣的反对而不了了之。最终,在崇祯和朝臣的相互推诿下,明朝错失了所有南迁机会,为日后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周皇后的一席话,让崇祯萌生南迁之意;
崇祯,一直是备受后世同情的亡国之君。他虽有中兴大明之志,但却始终得不到上天的眷顾,最终落得个国破身死的悲剧。
实际上,崇祯即位之时,明朝早已到了大厦将颠的境地。一方面,需要面对虎视眈眈的满清八旗;另一方面,又需要面对渐成燎原之势的农民军,真可谓是内忧外患。而更不幸的是,崇祯还倒霉的碰上了恶劣气候,天灾不断;再加上明朝积重难返的官僚系统的加持,更使得天下民不聊生,民心思变。而种种问题堆在一起,早已让身居北京城的崇祯焦头烂额,甚至连从不干政、一贯谨小慎微的周皇后,都不禁要给自己的倒霉丈夫支个招。
有一次,满清八旗大举入寇劫掠,京城几度告急。此时,周皇后便婉转的对崇祯说:“我家在南中,尚有一处可安居的房子。”这句话的意思,说白了就是建议崇祯迁都南京,以避兵锋。而周皇后这番话,也着实说到崇祯的心里。此后,崇祯也开始重视起来,将南迁之事提上日程,并前后举行了五次朝议,专门讨论此事。
崇祯的当断不断与朝臣的相互推诿,导致南迁计划的失败。
崇祯确实是有南迁的想法,而且随着关内外局势的日益恶化,南迁之意更是越发迫切。然而,崇祯为人刚愎自用,处事犹豫不决,不够决断。在历次关于南迁的朝议上,崇祯都没有明确跳出来表态支持南迁。
他这种态度,其实是有自己的小算盘。因为,他寄望于有个别朝臣能够揣摩出自己的心思,主动站出来提议并劝谏自己,然后自己再跳出来,顺水推舟的答应南迁。如此一来,不仅南迁之事可大功告成,而且日后也可找朝臣来给自己背锅,从而避免让自己背负放弃国都、舍弃宗庙的罪名。
不过,崇祯手底下那些朝臣也不傻,他这点心思,大伙又岂能不懂呢?!更何况,以崇祯皇帝的调性,大家也都知道,在位17年居然能换19任内阁首辅,大臣早已习惯了他过桥抽板的甩锅操作。要是当时有哪个朝臣站出来挺了崇祯,日后若是有反对声音,他是断然不会顾念这些,反而会拿那个朝臣来开刀。所以,几次三番议事,都没有哪位有分量的重臣站出来。
这些朝臣表面上大义凛然,实则自私自利。大明的存亡,崇祯的死活,他们可不在乎,他们在乎的始终是自己的权势与利益。所以,他们可不会去为崇祯背锅。再说,这些养尊处优的朝臣,早就在北京广置田宅,腰缠万贯,又怎么会愿意抛弃这些田产,离开京师南迁呢?最后,他们更不想皇帝跑到南京,便宜了南方那些官僚势力……
于是,在崇祯与朝臣的彼此推诿中,南迁避祸的机会就这样被一次次错过了,而明朝扭转败局的机会也白白浪费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过客
其他网友回答
大概是因为崇祯是个很自负自傲死也要讲面子的人吧
别忘了他暗中指挥兵部尚书跟后金讲和,暴露后直接甩锅,让兵部尚书身败名裂还丢了脑袋…
还有洪承畴投降后的坚决不承认…
十七年自认为的励精图治,落了个社稷覆亡的下场,心里接受不了,实在没人甩锅,只好自己承担苦果,一死了之
这也并不是什么负责任的方式
如果他不死,到江南划江而治,也不至于出现南明几个脑子不够的小朝廷互不承认以至于互相攻击的局面
其他网友回答
东晋、南宋之所以可以南下重新建立政权是因为国家内部有支持这件事的利益集团,而明朝末年没有人来主动做这件事,满朝大臣加上崇祯都想南迁,但是没有人有责任有勇气去承担这件事。
1、崇祯这货羁绊太多,瞻前顾后,南下这事确实不光彩,自己真的主动做了一方面对不起祖宗,另外一方面也害怕后世骂他,说白了就是担不起这个责任!更没有勇于承担责任的勇气。(想想洛阳战役中的李世民,在包围王世充的时候,窦建德跑过来凑热闹,领着十五万大军来当渔翁,结果李世民自己领着3500玄甲军大败夏军、活捉窦建德,这个勇气反正崇祯肯定没有)
2、崇祯虽然不想自己主动说,但是他也不傻,走还是想走的,于是他就想让下面的臣子主动来说,但是明王朝后期的那些大臣也是一帮精致利己主义者,他们也不想承担这个责任。(想想诸葛亮,后主时代诸葛亮拥有的权力跟曹操无异,他为什么这么干?因为诸葛亮知道,蜀汉偏居一隅,政令一致方能安民、治军,在古代一个忠臣敢于这么大权独揽,你以为他就不怕后世骂他吗?但是在他眼里他知道名誉过眼云烟,百名富足、兴复汉室才是大功一件)
3、没有承担责任的人,于是我们就看到南迁这个皮球就被庸君崇祯和腐儒大臣们踢来踢去,崇祯说南迁不可,我不能抛弃祖宗的基业,底下的腐儒于是也起哄君王死社稷,誓于北京共存亡。
4、最后,崇祯歪脖树吊死、腐儒大臣投降于李自成以后、又继续投降满清。
其他网友回答
南明其实建立起来了,只不过只坚持了十七年就被灭了,至于崇祯为什么不去南京,那恐怕只能问他本人了,就像现在有些企业家,即将破产的时候,大都选择跳楼自杀,也很难走其他的路活下去,毕竟,从云端上跌下来以后,不是谁都能站得起来的,只有打不死的小强,没有摔不死的老鹰。
所以,这很大原因是跟他的性格有关,不过,南京也不是随便想去就能去的,这跟蒋介石迁都重庆的情况可不一样,因为在当时,国都沦陷,皇帝出逃,那是很丢脸的事,也是对国家影响很大的一件事。早知道,明景泰年,瓦剌包围北京,当时主张南迁的都被于谦和明代宗否决了。
跑去南京,这属于逃跑主义,以崇祯那种刚愎自用的心态,他肯定是不会拉下脸主动提的,而他的手下,也因为他多疑善忌,君臣之间没有起码的信任,他们猜不透皇帝的心思,自然也不敢随便提,毕竟谁都不愿意当下一个袁崇焕。
还有一点,便是他的多疑,这也是让崇祯皇帝不肯南下的原因,大明朝是双首都制度,一般都是将一些犯事的官员打发到南京(后世称南京六部官员为守陵官),基本上到南京就意味着政治仕途的无望。所以这些官员,或多或少都会和崇祯皇帝有些矛盾,因此就算逃到南京自己是否能再使唤这些官员也是个未知数。
从后来福王朱由崧监国南京,却被马士英等人架空成傀儡,马士英甚至都敢把崇祯的太子污蔑为冒充,制造了“真假太子案”。
再到唐王朱聿键主政福建,却被闽中郑氏军阀当做傀儡,施展不开来看,皇帝一旦离开了帝都,就等于从神坛摔下,丧失对国家的掌控,就去东周周平王,东汉汉献帝一样,只能依附有兵马有地盘的权臣。
所以,崇祯肯定是有这方面的担心,所以坚持不肯南下,要死守北京,孤注一掷。这也是他的无奈,可惜,在那个时候,谁都没有能力扭转那个败局。
其他网友回答
崇祯不是不想走,只是死要面子,真想走的时候已经走不了了。
崇祯十六年有大臣提议崇祯南巡南京,但是东林党坚决反对,后来大臣又想让崇祯叫太子去南京,崇祯怕和宋朝一样也没同意。
后来也提出过几次南巡南京,但是大臣各有各的心思,最后没能成行。
而且崇祯没想到李自成的军队进兵那么快,而且大臣主动开城门,最后想走也走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