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中国古代诗歌体裁概览(一)

点击上方“博风雅颂”可订阅哦!

我们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在这5000多年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为人类做出了卓著的贡献。物质文明方面,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成果,在世界历史上地位卓著,推动了人类生产力的进步;政治文明方面,以“大同”“小康”“民本”“礼教”和“法治”为代表的政治思想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的实践,曾经有效地调解社会基本矛盾,从而保持了统一和谐的多民族大国的发展和繁荣;精神文明方面,早在先秦时代就形成了哲学、史学、文学、医学、音乐、美术等领域百花齐放的意识形态成就,奠定了赫然屹立于世界的民族特色基础。

在文学方面,无与伦比的成就是诗歌。无论是题材体裁、思想内容、艺术形式,都达到了世界最优秀的水平。历代诗歌文化遗产充栋汗牛,堪称宝藏。历代祖先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传播、创作、研究,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风格和民族形式。这种精神遗产,不仅对本民族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亚洲乃至世界的文化发展都曾经产生过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许多了解中国历史的外国人心目中,中国是“诗国”。

中国的诗歌,发端于上古,发育于三代(夏、商、周),拓展于汉魏,蔓延于六朝,繁荣于唐、宋、元。其体裁在继承传播中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自由诗、半自由诗、格律诗交相辉映的格局,定型的体裁模式至少有3000多种,传世作品数千万首。现在的中国,每一个公民,无论妇孺,无论雅俗,没有不会背诵几首古代诗歌的;有诗歌欣赏能力的人不下千万,有诗歌创作潜力的人不下百万。

“五四”以来,在新民主主义的文化革命中,提出了对传统否定的主张,表现在诗歌创作理论上,是提倡“白话诗”,反对文言诗、格律诗。在当时,中国的工农兵大众基本上是文盲半文盲,要求作品通俗易懂,相对于那个时代是正确的。但是,“五四”以来80多年,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却形成了一种对待诗歌民族传统取消主义的错误认识。民族传统是民族特色的根基,我们不但应当学习借鉴外民族的优秀成果,更应当在前人成就基础上突破创新。创新,首先应当建立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之上,不能采取全盘否定的取消主义错误态度。

在目前的初等、中等教育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所占比例不小。但是教育方法有失偏颇,只注重对单个作品的背诵释义,缺乏对体裁共性知识的介绍,特别是几乎没有在写作课程中安排学生习作。除了教学大纲思路的原因之外,也有语文教师们对这方面知识不足的原因。

笔者认为,对于传统诗歌遗产,不但要继承,而且要发展;不但能够继承,而且能够发展。在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普及率空前提高的今天,对于传统诗歌遗产的普遍继承、发展,已经具备了历史条件。

在现行出版的古代诗歌作品集中,绝大多数是按照以作者为单元的方式编排的。这种方法对于了解、研究诗歌发展历史,对于作者在诗歌发展历史上的地位是有利的,但是对于掌握诗歌体裁规律性、提高艺术形式鉴赏能力、特别是学习诗歌创作是有缺陷的。

汉字往往是多音的,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应当发哪个音,往往成为困扰。另外,在民族语言的发展演变中,汉字的读音曾经发生过很多变化,包括音节声母的变化、韵母的变化、声调的变化,甚至声韵调完全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往往影响读者对原作声韵艺术效果的理解,所以诗歌作品集是应当注音的。同时,由于诗歌是讲音韵的艺术,注音能帮助读者发现和掌握音韵的规律性和规定性。

本书的编辑动机,正是出于上述考虑,希望给中小学语文教师拓展古诗教育提供帮助,希望给有志于继承和发展民族诗歌遗产、从事诗歌创作的人们提供帮助,也希望给家庭早期教育的母亲们提供帮助。

在编排体例上,笔者采用了“歌”与“诗”分部的方法。这种方法并非笔者杜撰的,只不过是从诗歌形式的内在区别角度加以强调,《唐诗三百首》实际上也是按照这种体例编辑的,本书只是把这种方法彻底化运用罢了。

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在以后的发展中,诗与音乐、舞蹈逐渐分离,成为单独的艺术形式。但是仍然有一些新的“三位一体”出现,从《诗经》到两汉、六朝的乐府诗,三唐五代两宋的曲子词,元明清的南北曲,都是这样的。这些都是歌。而不与音乐、舞蹈相联系的、单纯朗诵的则是诗。

在发端时与“歌”相联系的音乐、舞蹈失传的今天,我们几乎难以发现“诗”与“歌”的区别。但是它们在历史发展顺序上是不同的:“歌”总是先于“诗”,“诗”的一切体裁形式都能从“歌”中找到源头;“歌”的形式总是发展变化的,“诗”的形式总是相对稳定的。

笔者在本书的编排体系上,把“歌”和“诗”分为两部,按照自由、半自由、格律的具体特征,分编立卷。纲目设定以太极、日月星分部,以八卦序编名,以干支序卷名。根据“歌”变化的特征名之曰部,取其阳性之义,体裁最自由的歌谣和杂言乐府形式为乾编,取其至阳之义,半自由的齐言乐府形式为坎编,取其阳中有阴之义,格律的近体乐府为艮编(曲子词)、震编(南北曲);根据“诗”稳定的特征名之月部,取其阴性之义,格律最严格的律诗形式为坤编,取其至阴之义,半自由的齐言诗形式为离编,取其阴中有阳之义,自由的杂言诗形式为巽编,取其源于歌之阴性根基并包容体裁灵活的阳性之义,杂律诗形式为兑编,取其格律森严之阴而包容个性独创之阳之义。

作品选后附星部,按“九曜”名卷,包括诗人小传、诗歌常识、乐府诗题、词牌知识、曲牌知识、现代诗韵、连绵词和本书的拼音索引和笔划索引,供读者参考。

这种纲目编排体例的尝试,意在顺便使读者重温民族文化中阴阳五行、八卦九曜等概念,以不忘民族文化根基。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们将从体裁、格律、流变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更多精彩论述,敬请期待《中国古代诗歌体裁概览(二)》

作者

徐景波

徐景波,笔名塞北梅翁,汉族,祖籍乐亭,1954年生。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哈尔滨作协会员,市诗协会副主席,丁香诗社社长,中华诗词论坛副主编,市文史馆馆员。从事诗歌创作、诗歌理论研究历40余年,有各类诗歌作品3000余首,有《徐景波诗歌自选集》《塞北梅花——徐景波诗歌分体选集》二集、《梅翁诗论——中国古代诗歌体裁概览》(获哈尔滨第九届天鹅文艺大奖赛文艺理论类唯一一等奖)出版。

责任编辑:诗奴L、一抹幽蓝

公众微信号 : bofengyasong

QQ群号 :363152183

投稿邮箱:2979212865@qq.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博风雅颂

一群文学执着追寻者的原创基地,汇集了零五年起博客时代优秀圈主及写手,清新的散文诗歌,犀利的评论杂谈,雅美的音乐书画,趣味入胜小小说,于碎片时间里,煲淋鸡汤,抚慰疲惫。博风雅颂,文学互联网+,期待邂逅睿智、寻找、阅读、纹字、分享的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