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评价(如何评价南怀瑾先生)

网友提问:

南怀瑾的水平怎样?

优质回答:

南怀瑾(1918——2012),2012年9月29日坐化,享年95岁。南先生是一位思想上回归诗酒田园,令人羡慕的老者。

虽然接受过多年的学校教育,学过很多科学知识,对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论、弦论等均有涉猎,但越发困惑而迷茫,总感觉自己无知而无助。最初,我对释道儒是排斥的,认为那是腐朽的、愚昧的封建糟粕。后来,记不起什么原因了,闲来无聊看了《南禅七日》,从此改变了“三观”。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人的三观是最不易转变的,类似全盘否定,亲手杀死过去的自己。

之后,象发现新大陆一样,买来一些南先生的书,开始间接接触释道儒典籍。南先生述而不著,书是其学生整理的讲稿,其演讲不拘文字,必会有失严谨,颇有“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之风格。

做学问,最紧要的是研读原典。于是儒家的,读了《论语》、《孟子》、《诗经》、《易经》、《传习录》等;道家的,读了《道德经》、《庄子》、《黄帝内经》、《抱朴子》等;佛家的十三经、《华严经》等。由于这些经典都是文言,加之存在文化断层,而经典本身,其理晦涩坚深,其意旨趣悠远,困难之大、之多、之坚可想而知。我就象蚁虫一样,在啃食一个个的大骨头,好在有南先生等老者指引,历时十多年才略有所得。人有三命 : 性命、生命、慧命。南先生是引导众人滋养慧命的人,感恩先生!

读原典前,认为南先生广征博引、高深莫测;读原典后,发现南先生所述,也不过如此。再后来才发现,有这种想法仅说明自己是半瓶水而已。引导学人须应机教化,切入点至关重要。切点高了、低了都不利于文化的传扬,切入点的选取要看受众的需求,这是需要大智慧的,一般人做不到。起点高了,类似学术,众人无能力接受;起点低了,众人不愿意接受;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就是为何南先生能掀起一波国学热的原因。由浅入深易,由深入浅难。南先生只是引你入门,剩下的修行全靠个人。在东方玄学中,能做到深入浅出,才是真正的高深莫测呵。

南先生说 : 儒家是粮店,道家是药店,佛家是百货店。处世当以儒家为本,立身可以道家为骨,修心需以佛家为法!精辟入理,不懂释道儒,枉为中国人!

你问南先生“水平如何”?我答南先生“没水平”!水平是需要标准衡量的。用什么标准衡量他呢?他敏而笃行,诲人不倦,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南先生就一老者,知行合一,慈众悲人。如果标准是致良知,我只能说他是合格的老师。南先生说过 :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你问“因何学术界不认可”?他需要谁的认可呢?可能你对“学术界”三个字根本就不理解。孔子说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样的话,术乃艺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之人还需要“游于艺 ”的人来认可吗?所谓学术,是依靠术业生活的人,这类人鲜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他们旨在维护可怜的自尊,学术至上,于百姓何益!象张中行、徐晋如等。学术人研究“茴字有几种写法”,“今之学者为人”(向别人炫耀自己的所谓学问);南先生思考如何“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利己又利人。

人生境界有三 :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搞学朮的大多还在第一层转悠,只有极少数侥幸进入了第二层;南先生已经进入第三层,这是一种“至人非己,物我两忘”的空性界境。

老子为何西出函谷?听说过庄子借粮,孔子断粮,佛陀食马麦的故事吗?在他们生活的时代,又有多少人认可呢?学术界只会告诉你如何谋生?南先生会告诉你读书在于明理而非只为谋生,在于将“无用之用”用于生活。

作为学人,释、道、儒、文、科应该兼备,释道儒教你做人,文科教你谋生,不可偏废。南先生只是在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学以致用。学术再好,连自己的问题都解决不了,有什么意义呢?如王国维、陈寅恪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读书的目的是做明白人。南先生引导学人持平常心,行慈悲愿,启般若慧,做本分事,成自在人,证菩提道,活在当下。他说 :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

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叹先生:

末法时节说空禅,众生自有业力迁。

古来美言多不信,先生了义力疲殚。

其他网友回答

南老是有修证的!介于三禅境界!净空也是有修的,介于二禅半!这是可论证的,在法界是地位的!梦参介于二禅!星云也一禅半!目前道门就比较高修证四禅,以上的有很多!都不显山漏水啊!看看吧!道将大兴!天意也!

其他网友回答

南怀瑾在世时,是中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庙堂和江湖骗子,有国学大师的称号。南怀瑾死后,“中国大巫”朱清时继承南怀瑾的衣钵,成为南怀瑾贩卖神秘主义机构的领头人。

南怀瑾在多个传统文化领域信口雌黄,关于南怀瑾的学识,张中行先生、李敖先生以及其他很多人在各个领域对南怀瑾提出过质疑,做出过分析批评。南怀瑾在儒学、易经、佛学方面的见解和观点都遭到了各方学者的批评。

在南怀瑾涉及到的另一个重要领域——道家、佛教修炼技术上——很少人对南怀瑾提出质疑,神秘主义的修炼技术是正统严谨的学者们比较少涉足的领域,是南怀瑾行骗的重要工具。

  我研究包括神秘主义修炼在内的各类身心技术,就在这个领域揭露南怀瑾在道家、佛教、瑜伽方面的谬论。  

打假南怀瑾系列,以南怀瑾的言论或书籍分篇分析批评,从南怀瑾的《太极拳与道功》开始。

《太极拳与道功》是南怀瑾1966年在台湾伪立法院的讲演,由其学生们当场笔记整理而成,网络上有全文。

  南怀瑾在《太极拳与道功》中如此讲他见到的剑仙:

  “后来请王青风老师表演,那时我们彼此之间的感情已经很深厚,所以他就特允了我的请求。一次他站在山头上,用手一指,数丈外对峰上的一棵老松即应手而倒。我童心未泯,尚惊讶地问他何以无光。他说:「我早已经告诉过你并无此事,欲练至有光,另有一番道理。」

  这时他的大弟子亦在旁边,这个人也是道士装束,我亦请他表演,但见他用鼻孔吼气便看到他站立之处,周遭山土转即成尘飞扬。此二次表演都是我亲眼目睹的事实,由此而相信中国武术,的确可练至甚高甚妙境界。此其一。”

  按:南怀瑾见到的这位剑仙,“用手一指,数丈外对峰上的一棵老松即应手而倒”。且不说这位剑仙的手指宛如无形电锯已是不可信,提前特允,就有了作假的时间;松树在对面山峰上,就有了动手脚的空间。若南怀瑾仅止于此,还可以说是王青风这位剑仙在耍鬼骗人,但是接下来南怀瑾的话就纯属谎言了。

南怀瑾说王姓剑仙的大弟子,就在旁边,“用鼻孔吼气,便看到他站立之处,周遭山土转即成尘飞扬”,这位大徒弟用鼻孔吼气竟然有如此威力,若不是南怀瑾在编造谎言,是绝不可能的。

  首先,该大徒弟如南怀瑾所说是站立的,这位大徒弟的肺活量该有多大,从鼻孔中呼出的气体该有多么高的速度,才能把周遭山土吹成灰尘?请注意这位大徒弟不是把周边的灰尘吹起来,而是把周遭山土吹成了灰尘。

  要做到吹气把山土吹成灰尘,需要巨大的力量,大型的空气压缩机做不做得到都很难讲,也许要动用航空喷气发动机才行。

  这位大徒弟即便体型巨大,肺活量惊人,他鼻中能吹出的空气也是非常有限的,这有限的一点空气从鼻孔里吼出来,会一下消散掉。从一人高的地方让鼻中的空气吹动那怕是地下的一点灰尘,呼出肺内的空气时也要非常快速,起码要相当于火药发射子弹的速度。那位大徒弟即便是剑仙的弟子,功夫深厚,他肺部和胸肋的肌肉也不可能把肺内的空气以这样的高速呼出来,他的肺部和鼻腔也承受不了这样高速气流的冲击,非撕裂了不可。除非这位大徒弟是精钢打造的机器人,或者就是一具喷气发动机。

  从这段文字可以认定剑仙这一段根本就是南怀瑾自己编造出来骗人的,拉出来一个剑仙王青风,使他自己的谎话,更像是真的。

  剑仙是道家的一个神秘主义派别,自古以来,中国道家的剑仙都深藏身与名,不理世间事。道家剑派一向是师傅找徒弟,向来不摆明剑仙身份,让外人知道。与世人认为剑仙都是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的奇人相反,道家剑派有不管世间事的观点(剑仙本不问凡事,人间处处是不平),也绝不会表演功夫给南怀瑾这样的人看。

  南怀瑾看似好像学问很大,知道的很多,实际上没有什么真知。其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都非常浅薄,只是因为善于夸夸其谈,敢于胡说八道,就被一些看成是国学大师。夸夸其谈的南怀瑾往往会前言不照后语。

  在《太极拳与道功》《漫谈练气与武功》一章中,《练气》一节,南怀瑾说:“无论是印度之瑜伽,中国之道家气功,皆以鼻练气。”在紧接着的《因人施法》一节中,南怀瑾又说:“印度的瑜伽练气有多种方法,究竟是用鼻或用口、吸时是否缩小腹等等,当因人而异。”

  南怀瑾先在前面说印度瑜伽、道家气功,“皆以鼻练气”,接着就又讲“(瑜伽练气)用鼻或用口……当因人而异。”这样前言不照后语的矛盾,这样的不严谨,说明南怀瑾既不懂瑜伽,更不懂道家,是个信口忽悠的骗子。

  南怀瑾《太极拳与道功·漫谈练气与武功·气机行道》:

  “其次,我们人类的躯体,大约可以在概念上分为上下两截的结构,横膈膜位于中间,以作上下的分隔。道家画神仙,往往身背葫芦,即象征有上下两部。譬喻人身的气机分为下两截,道家称阴阳。印度瑜伽又有上行天、下行天、中行天、左行天、右行天等五种行天。以中国阴阳学说看来,则相当为五行,又分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中央滕蛇勾陈,种种玄论,无非引证人体气机之流行有五个道路。”

  按:道家人体气机的阴阳分界在脐,而不在横膈膜。印度瑜伽的气分为五种根本气和五种支分气。瑜伽的五种根本气分别是:上行气、下行气、平住气、遍行气、命根气。是五种气而不是什么五种行天(瑜伽的五种气有不同的汉译)。南怀瑾在“气机行道”这一节要讲的是“人体气机之流行有五个道路”,却把五种气,搞成了五种行天,又把五种行天和中国的五行联系起来,又把五行和五神兽联系起来。这纯粹是十三不靠的胡扯。瑜伽作为一种宗教巫术,其脉轮学说和五种气和神灵关联,但是南怀瑾把五种气搞成五种行天也太离谱了。

  印度哲学中和中国五行学说相应的是地水火风四大,或地水火风空五大,而不是什么五种行天。在道家,五行、五神兽也没有对应“人体气机之流行有五个道路”之说。

  从上述这一段话可以看出南怀瑾对道家、瑜伽的基础知识都不懂。在南怀瑾的讲述和著作中,这种违反基本常识的现象俯拾皆是,在这些领域,南怀瑾还没入门,是个完全的外行。

  南怀瑾《太极拳与道功·漫谈练气与武功·活解求穴》:

  “况且中国在古代已有解剖,而且是解剖活人。有史迹可考的汉王莽,就曾集全国太医、尚方以及巧屠共同活解死囚,在当时已能探知人身三百多穴道。人体三百六十余穴中,仅有一、二十个穴道尚未能确定,那也是因为当时这些医师,对于这种惨状,目不忍睹而未竟功。后来到元初,宰相耶律楚材是个博通道家、佛家以及天文、地理等多种学问的人,他曾经在战场上将垂死的人,作气脉的研究,而将三百六十四穴全部确定,乃依据所得的结果铸成穴道铜人二座,将穴道表现在铜人身上,详细备至。该二铜人经历代传至民国时,仅余一个,我曾在自流井看到过,东瀛日本曾有相当研究,近年台湾也已有仿制。”

  按:南怀瑾撒起谎来,那是天上地下,横跨时空。首先中国的经络穴位在解剖上根本找不着,不管是在活体还是在死体上,都找不着。现代解剖学远比古代的发达,现代医生对活体的手术,对死体的解剖研究,法医们对尸体的解剖探查,都比古代的医生要高明、精细得多,一直到现在,也没有人通过解剖探知或证实人体的经络腧穴。古代的医生们何来这样的本事?

  中国的经络腧穴也根本不是靠解剖得来,中国的经络腧穴系统的来源不明,直到明·李时珍,还在《频湖脉学·奇经八脉考》中讲:“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把经络的来源归结到经由返观内视看到的。至今,经络是否存在,针灸是否像中医讲得那样有用有效,都还是有很大争议的问题。至少现代科学还没有证实经络的存在。

王莽事据《汉书·王莽传》:“翟义党王孙庆捕得,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藏,以竹筵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以竹筵导其脉”的脉,明显讲的是血管,并无一言涉及穴道。南怀瑾从此件事上,自己生发出由此“探知人体三百多穴道”的谎言。

  穴道铜人公认是北宋的医学家翰林医官王惟一设计铸造,并用来作为太医局学生的针灸考试用具。南怀瑾乾坤大挪移,不顾公认的历史事实,把穴道铜人的铸造时间从宋移到元,从王惟一移到耶律楚材,说明南怀瑾也不具备起码的历史知识。

从南怀瑾1966年的《太极拳与道功》可知,南怀瑾早就撒谎成性。——半路

其他网友回答

陈撄宁被称为为近几百年最有可能修仙成功的人,现代修仙的第一人,他的徒弟徒孙应该大部分都还健在,关于他的传说很多,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搜索,当时陈撄宁被认为如果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可能存在修仙,那么最有可能成功的就是陈撄宁,当然最后还是失败了,他是近现代道教领袖人物,威望很高,参与了新中国道家协会的建立,六几年去世,距离我们已经有些时候了,所以我们很少听说这个人,也不了解其著作,是有缘由的。

南怀瑾先生12年离世,最后的几年是在太湖,主办了太湖大学堂,名噪一时,现在去书店也能看到各种版本的南怀瑾著作,现代人都是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培育出来的,天性里对所谓的四书五经不感冒,认为是糟粕,偶有了解也是书本上的节段选篇,往往书本又带走批判性的总结,使得我等对此不以为然,以为是过时不通实务的东西。至于佛道两家,更是以为就是宗教上迷惑人的东西,毕竟我们目前是一个无神论的国家。

我读南师书不多,唯有《论语别裁》《庄子楠桦》《维摩诘的花雨满天》《老子他说》《金刚经讲什么》等几本,恰好包括了儒释道三家的主要经典,这几本书与其说是正经的著作,倒不如说是一个老人家侃侃而谈和你说什么是他理解的经典,因为本身这书也是他在讲学时的录音整理而成。

本人才智庸惰,不敢评价南师其人,但个人读其书,多有所得,刚才列举的几本书也经常拿出来翻一翻,每次都会有新的体悟,当然这与书本身就是几家经典有关,不敢说都是南师的功劳。刚好不才正在抽空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也是所得匪浅,暂时将二人进行比较,冯先生肯定是不庸质疑的学术大家,与之相比,南师的书不过是私下里的杂谈,冯先生是系统性的将先哲的哲学思想进行归纳总结,从中你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且一本书讲诉了大部分学说流派的主要观点,这是很明显的学术著作。南师的书,多半是在与众人讲学某本经典时的录音汇总,所以南师的书里主要是对经典的重新认识与整理,讲解的过程中当然也会穿插儒释道三家不同的观点及同意不同说法的观点,犹如一个长者面对面告诉你他的体会心得。二者的最大不同就是,冯先生的书是可以课堂上做教材的,怎么讲各有讲师发挥,你可以按着书上的内容照本宣科,也可以穿插自己的理解与认知,南师的书呢,已经是一本具体的讲义了,容不得别人再次发挥,这就是他的观点。

总得来说,冯友兰先生肯定是学术大家,南怀瑾先生则是民间讲学派,你跟着冯先生的道路走下去,是可以做硕士做博士的,跟着南师走下去,最多懂得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而且由于南师并没有系统的整理,都是些讲学的杂谈,所以学术界是看不上南师的,而南师做为在家人,又多讲述佛道两家的经典,虽说有众多宗教界的好友,但也因此有些不同的争议,南师的书学术性不够,宗教届又觉得他的说法偏向科学,且并没有哪一方的偏向,自然也不会或许推崇。南师自己也说过,历代讲学的大家不知有多少,他不敢说自己可以独成一派,只是带领愿意听他讲学的众人在一起谈一谈这些经典,所以才有了《庄子楠桦》如喃喃自语,《老子他说》他人的说法,这样的书名。

我初读南师的书的时候,以为自己看到了一座高山,儒释道无所不通,十分推崇敬仰,动不动就向身边的人推荐,这么几年下来,却实在没有一人听我介绍去读南师的书的,也是尴尬的很!数年后,随着经历的增长,以及多读了三五本书,觉得南师亦不过如此,不过就是一个跟随了时代的需要,符合了经济增长之后,人们对自我认识的需求以及传统文化的重新认知,被推上了神坛的老人,到如近几次三番重读南师的书,又觉得南师能秉承自己的观点,在儒释道三家里不偏不倚的给我们讲解经典,而中间穿插的认知,又必须是一个老人一生的经历,有这样广度的认知,有这样的经历,才有了最后的南师,十分不易,不管南师称不称得上是一代国学大师,其实也无所谓了,国内大师名号那么多,南师对于我们这一代或者可能之后读他书的人,都是当之无愧的师长,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人都尊称其为南师的原因。

南怀瑾先生的书,是很好的了解经典的入门读物,生动有趣,掺杂了历史人物的史实或者传说,以经注经,如果不是对经文了如指掌,深入透彻的领悟,做不到这样信手拈来,其水平可知一般,当世学者又有几人能儒释道三家融汇贯通,把经典说的如此引人入胜。南师本人活了八十多岁,想必一切也看淡了,不会理会别人对他的学术上的评价,按其所说,开始也就是有人请他讲学,但现场听众有限,众人欲参与而不可得,后来就问询他的意见能不能把讲学录音整理出来出版成书籍,结果就一直热销到现在。南师本人想必被人称为国学大师,亦是心有惴惴焉。

其他网友回答

看过南怀瑾先生的《打禅七》和其它一些著作,本人觉得他老人家还是很有修为。肯与人分享,并敢于去佛教神秘化,是位高人。正如六祖所言:在家也能修,出家不持戒还不如居士。南怀瑾先生是在家修行居士的模范。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