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有多长(都说长城两边是故乡,你可知道长城有多长?)

长城有多长

“都说长城两边是故乡,你可知道长城有多长?它一头挑起大漠边关的冷月,它一头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以满布华夏文明的苍茫中原为起点,一路向北,跨过草原和丘陵,跨过大河和高山,你定会与一堵曲折蜿蜒的高墙相遇。这堵高墙伤痕累累,风在它的身上叩响出历史的回音,成千上万座堡垒和烽火台见证了无数浴血奋战的厮杀;这堵高墙傲然挺立,从辽东鸭绿江畔直插西部大漠,枕海连山,守护着不屈的中华儿女,这堵高墙便是“长城”。

长城是中国人心目中最特殊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今年初,经报国务院同意,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长城保护总体规划》,为建立长城保护传承利用长效工作机制、督促将长城保护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持之以恒地加以推进、实现长城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工作提供了具有约束力的遵循。

“广德者强朝万国,用贤无敌是长城。”有人说,长城是华夏民族最坚实的铠甲,更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集2000多年历史文化营造出的巨大艺术品,作为炎黄子孙,无论漂泊在哪里,想起长城,就找到了家的坐标。本期《乡村周末》,让我们跟随几位作者的脚步,一起去听那些长城脚下的故事,一起去品味那些古堡青砖的沧桑壮美,去感受那缕缕乡愁。

巍巍大汉筑长城

文<张依萌

公元前4世纪,一个陌生的民族——匈奴,突然出现在中国的历史记载中。没有人知道他们从何而来,只知道他们给战国时期的中国北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中原的战士没有办法抵御他们勇猛无比的骑兵,只得在边疆修建起长城。

秦朝统一了中国,秦始皇命名将蒙恬率领30万秦军向北进发,终于打败了匈奴,收复了“河南地”(黄河河套地区),蒙恬将战国时期北方的燕国、赵国和秦国长城连接在一起,总长度首次超过10000华里,成为最早的“万里长城”。

公元前202年,汉王朝在大秦与西楚的废墟上崛起。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政权。大汉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同时,它继承了秦朝建立的政治制度和巨大版图,也继承了中国统一以来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面对来自北方草原的威胁,我们该怎么办?

图<八达岭景区办事处

汉朝建立之初,由于连年征战,国家十分虚弱,百废待兴,无力抵抗匈奴,只好采取和亲的策略,以维持与匈奴暂时的和平。与此同时,秦朝的长城也被重新利用起来。汉文帝在写给匈奴单于的一封信上说道:长城以北弯弓射箭的勇士受命于单于,长城以内身穿华夏衣冠的人民由我来管理。这个时期,尽管汉朝与匈奴的关系总体上比较好,但匈奴对汉朝边疆地区的侵扰仍然时有发生。此时的长城,某种程度上,也象征了汉王朝的屈辱与无奈。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汉朝的第五代皇帝汉武帝时期。这时的汉朝已经具备了与匈奴一决高下的能力。汉武帝决心对匈奴进行反击。一方面,他命令汉朝的军队越过长城,主动寻找匈奴主力进行决战,另一方面,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中亚地区曾经受匈奴压迫的大月氏人夹击匈奴。

与此同时,在公元前121年,名将霍去病进军河西走廊,打败了休屠王和昆邪王。汉朝在当地先后建立了张掖、酒泉、武威、敦煌四个郡,史称“河西四郡”。此前,秦朝的长城修到甘肃东部的临洮而止,而在河西四郡建立的同时,汉朝也将长城逐渐延伸至了敦煌的玉门关。此时的长城成了开疆拓土的号角,发挥了保卫丝绸之路的作用。

图<白英

在汉朝的持续打击之下,匈奴逐渐衰落下去,退到了漠北,而汉朝的长城也修到了大漠的北边。摆脱了匈奴控制的西域各国也纷纷臣服汉朝。

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正式建立,统辖西域48国,汉朝向各国首领授予官职,推行汉朝的政令,并派驻军队。汉朝在西域各地和丝绸之路沿线建立了大量烽火台和城堡,它们作为长城的一部分,成为西域纳入中国版图的见证。

公元前441年,战国时期的齐国在山东修建了中国最早的长城,从那时起,因地制宜就是中国长城建筑的一大特色。

各地的汉长城都使用了当地最常见的建筑材料进行修建。比如在山西、内蒙古境内的汉长城,有很多是用石块垒砌的,而在甘肃、新疆等地,长城的建筑材料主要是夯土。甘肃的汉长城还使用了几种非常特殊的建筑材料。在沙漠戈壁中,一些长城是用芦苇、胡杨、梭梭木等植物枝叶和沙土分层筑成的,还有一些邻近河边的烽火台,是用河床中的淤泥块砌筑的。这些看起来很脆弱的材料却建成了世界上最伟大、最坚固的工程,因地制宜还大大节约了运输成本,我们不禁赞叹中国古人的无穷智慧。

图<白英

根据研究人员的统计,在汉朝,中国境内历代长城的总长度达到了21196.18千米,分布在北方15个省、404个县。经过2000多年的风吹雨打,和其他朝代的叠压、拆毁和改建,现存的汉长城遗迹总长度仍然有将近3700千米,沿途分布有280多座关隘和城堡,2500多座烽火台。

汉朝前期不仅利用了秦朝的长城,还对旧长城进行了改进。有的地方线路设计更加科学,还有的地方建立了完善的烽火台预警信息网络和其他附属防御设施。

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期,考古学家在甘肃北部和内蒙古西北部沙漠中的居延遗址发现了数万枚汉朝的木简,这就是著名的“居延汉简”。简,是纸在发明和推广之前中国人的主要书写材料。古人把竹子和木头制作成长条状,并且编连起来,用于书写文字,就成了最早的书籍。考古人员经过研究,惊奇地发现,居延汉简竟然是2000多年前汉朝长城的军事档案。

根据对“居延汉简”的研究,汉朝时,长城被分成了很多的军区,称为“都尉府”。“居延”就是汉朝的一个都尉府的名字。下面又分成若干个“候官”,相当于军分区。再下面还有更小的“部”,直至“燧”,也就是烽火台。还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最完整的长城烽火台预警传递制度:《塞上蓬火品约》,规定了根据敌人的数量来点燃烽火的不同材料,以及各种信号传递方法和内容,这在2000多年前的汉朝是十分先进的。直到明朝,烽火台的使用仍然遵循了相似的制度。

图<白英

再比如,汉长城沿线分布有一些被叫作“天田”的设施,也就是在烽火台之间平铺上一层沙子,夜晚如果匈奴人偷袭,第二天清晨,就可以在沙子上观察到匈奴马蹄的脚印,从而判断敌人的数量、入侵和返回的方向等等。这些设施的使用都有严密的制度。

在汉朝,每个烽火台就是一个军事要塞,周围有供士兵瞭望和居住的房屋。而我们常在电视上看到的,以八达岭长城为代表的砖砌长城墙体上面的空心碉楼,直到明朝才被发明。那些碉楼的名字叫“敌台”,主要的作用是驻军和储存武器,与烽火台承担着不同的功能,烽火台的作用在于传递情报,主要沿道路分布,一般不修建在长城墙体上。在汉朝,我们是绝对看不到八达岭那样的长城建筑的。

一些烽火台还承担了招待所和邮局的功能,被称为“亭”或者“置”。20世纪90年代,考古学家在甘肃敦煌地区发掘了一个完整的“置”,出土了23000多枚汉简,根据记载,这个“置”名叫“悬泉置”。张骞的一个重要助手常惠,曾经在这里接待过投降的匈奴贵族。这些汉简的发现,为我们再现了一幅汉朝西北地区长城沿线军民战斗和生活的生动画卷。

图<白英

在汉朝,长城不只是一道墙,它有着完善的预警和军事防御设施和防御纵深。长城沿线也并不是一直在打仗,很多时候,汉朝和匈奴之间也保持了和平的关系,而长城沿线的关隘和城堡,也就成了两边的使者和百姓进行政治对话、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场所。

汉朝与匈奴从来没有完全的隔绝,长城两边的人民和文化早已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的伟大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千百年来,各民族就是在这样不断的交流过程中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汉朝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形成的重要里程碑,而汉朝的长城,正是不同人群和文化不断碰撞、融合与凝聚的最早和最重要的场所之一。长城是把中国北方各族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双面胶”,这就是长城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原因,也是我们保护好长城的重要原因。

雄关不独北国有

文<叶艳莉 供图<东方IC

北方长城已为世人所熟知,近年来,在浙江省台州的临海市,有一被誉为“江南长城”的古城墙,亦是声誉鹊起。中国古建筑学泰斗罗哲文曾有言:“临海古城墙堪称北京八达岭等几处长城的‘师范’和‘蓝本’”。

中国的城墙非常注意地形的选择,往往依险而筑。临海古城墙的营建就充分考虑了地理环境,城墙的北面在北固山上随势逶迤。北固山的西北角是山的最高处,西面城墙从这里开始南向急下,下至山脚便是城的西门朝天门。从朝天门开始继续南伸,然后转而向东,直至东城墙,西、南二面皆濒灵江而筑。灵江如一条巨大的玉带箍在古城的腰际,成为古城天堑。东面城墙除北固山上的一段外,皆已被拆。

城墙砖砌,以主体墙身为线,以敌台、城门瓮城为重点,点线结合,以点护线,形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城墙周长原有6287米,平面大体呈方形,因约1615米的东墙被拆除,如今为“C”字形半围合状。北墙长约2300米,系20世纪90年代在原墙基上重修。西、南两面沿江城墙长约2370米,现存高度一般为7米,保存有靖越、兴善、镇宁、朝天四门瓮城。

临海是诸水交汇之地,又近东海,一旦出现暴雨,兼以东海大潮倒灌,不得流泻,必成汪洋,洪水甚至比战争更加威胁着古城。元代学人周润祖在《重修捍城江岸记》中就曾明确地指出:“台固水国,倚城以为命。”也正因要防备水患,古城在宋元交替之际逃过了那场“尽堕天下城郭”的大劫。

“不上古城走,枉在江南游。”飞舞盘旋的古城墙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镶嵌在古城中心。游江南长城,一般是从东北角的览胜门出发。穿过“雄镇东南”石牌坊,登上198级的好汉坡,前面便是雄伟的览胜门,门上有楼,楼名“顾景”。览胜、顾景,说得不虚。回首四顾,远可观巾山叠翠,群塔笔立,近可赏东湖毓秀,车水马龙,湖光山色皆在一览之中。从顾景楼往前,便是江南长城最为陡峭的“百步峻”。上了百步峻,一座高楼巍然耸立,虎踞龙盘,便是城墙东段的最高点白云楼了。楼高多白云,常在缥缈中,想来令人心驰神往。

白云楼往下,山势渐缓,两侧古木苍翠,城墙掩映在青绿丛中,更显灵秀。雉堞连云,高高低低,曲曲折折,便如平平仄仄的长短句,骑墙的敌台,便做了它的句读。一阙古词,便在山间婉转吟唱。不知不觉已至北固门,过门百米,有一处三层九重环的白色建筑,便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祭天称王的望天台了。沿城墙而下,过烟霞阁,到了岭脚朝天门,城墙不再踞山而构,而是傍江而筑,在墙上行走,便如履平地,非常轻松了。

独自一人游走于临海古城墙,渐走渐深,渐渐走成一个人,四周全无人声,也无人影,相伴者惟寂寂松风、幽幽苔痕,心地一片清凉。历史的马蹄嗒嗒而来,格外深沉有力。

地址: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台州府城墙景区

美食:麦虾、麦饼、糟羹、扁食

周边景点:东湖、巾山、紫阳街

万里长城金山秀

文/图<韩加君

长城万里,雄风浩浩。从山海关到嘉峪关,气韵万千,美不胜收。有些地方的长城段以雄奇闻名,有些地方的长城段则以险峻著称,还有些地方的长城段以历史悠久而广为人知,如果有人问我,长城最为秀美、最为绮丽的一段在哪里?我肯定会说:是金山岭长城啊,因为,“万里长城,金山独秀”早就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了。

沿着绿色的羊肠小道爬上金山岭长城,顺着小路向高处攀登,眼前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一个个烽火台进入眼帘。极目远眺,晨光中的金山岭长城蜿蜒曲折,如虎踞龙盘,阵阵微风吹来,夹杂着青草的香味缭绕在长城的上空。鸟儿欢鸣、野花绽放,好一个原生态的美丽金山岭。

金山岭长城横亘在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与北京密云区交界地带的燕山支脉上,东接司马台长城,西连古北口长城,地处京、津、辽、蒙四省市交汇点,地处101国道133公里处,距北京市区130公里,承德避暑山庄90公里,木兰围场200公里,是京北黄金旅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到这里来采风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尤其是喜欢摄影的人,对这里更是情有独钟,因为在这里可以拍摄到以金山岭长城为主题、气贯长虹的图片,陶醉在先辈们的鬼斧神工和人类的自信与执着当中。

我们一行来金山岭长城的目的,就是要用自己的心灵和脚步丈量长城的神奇与美丽。所以,我们不停地攀登着,丝毫不敢松懈。大小金山岭位于燕山第一峰雾灵山与古北口卧虎岭之间,山势险峻、丛林若海、景色苍茫。除了我们这些用光影记录这段长城美丽的人之外,很少有人来打扰,因此静谧无比。被野草包围的长城的一些断壁残垣佐证着这里的浩瀚粗犷。稍微了解一些历史知识的人知道,金山岭长城西面的古北口是进关的唯一关隘,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其地势险要、军事位置重要,被誉为“第二八达岭”。1980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在对长城的保护现状进行调查时发现了这段长城。

与我们同行的景老师业余时间研究长城,而且著述颇丰。他在休息时,铺开自己绘制的金山岭长城地图,为我们做了一些有关长城知识的讲解。金山岭长城分布在龙峪口、五里蛇口、砖垛口、沙岭口一带,长达50多公里,明代初年名将徐达督修筑,隆庆元年(1567年),戚继光镇守北疆,继续兴建众多雄伟森严的敌楼和坚实雄浑的敌台,经过精心的打造,这里成了万里长城上构筑最复杂、楼台最密集的一段。景老师介绍说,这段长城共有敌楼、战台158座,建筑形式也各具特色,敌楼有砖木结构的,也有砖石结构的,建筑形式因山而异,一楼一式。楼墩有方形、圆形、扇形等各种形状,楼顶有穹隆形、四角形、船篷形、八角钻天形等形状。另外还有多眼夜望楼和库房楼等其他长城地段很少见的建筑。

金山岭海拔约700米,西起历史上著名的关口古北口,东至高耸入云的望京楼,全长10.5公里,沿线设有关隘5处、敌楼67座、烽燧3座。这段长城逶迤连绵,建筑艺术精美,军事防御体系健全,保存完好,被誉为万里长城“最美精华段”。登山北观群山莽苍,东望司马台水库宛如绿色宝石,南眺密云水库烟波浩渺,长城依山凭险,起伏跌宕于山水之间,这样的气势和气韵让人拜服。

行走在长城上,我们被无处不在的敌楼吸引。敌楼被建造者们赋予了独特的功能和形象生动的名称,猫眼楼、将军楼、棒槌楼……各不相同。这些敌楼的背后隐藏着许多让人难忘的故事,等待着我们去考证和探究。

去金山岭长城,一年四季都是好时候。从东山门上城墙,再向东走500多米,就能看到著名的“文字砖墙”。几百米的长城都是由印有文字的墙砖建造的,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给金山岭长城增添了文化含量,这在整个万里长城其他地段是寻觅不到的。登上东五眼楼,第一个敌楼就是小壶顶楼,在这个楼上保存着一座由青砖拼制成麒麟图案的影壁,这是金山岭长城上唯一一座麒麟图案,也是整个明长城建筑中迄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幅麒麟图,它代表了戍守长城的士兵祈盼和平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金山岭长城于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988年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对于游人来说,它是未知,更是期待,这里风景如画,作为矗立在祖国大地上沉甸甸的符号,只有走近它,才能领略它的气象万千。

地址: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境内巴克什营镇

票价:旺季65元/人,淡季55元/人。

美食:烤全羊、野蘑菇炒肉、板栗、核桃

穿越大同古长城

文<柳林 图<刘伟

在2000多年的历史风云中,大同修筑有赵长城、汉长城、北魏长城、齐长城、明长城等,称其为长城的故乡一点也不为过。长城孕育了一个不朽民族的文明史。我曾在不同季节里登临过这些古长城,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长城使人缅怀过去,又使人遐想未来。

我细细地品味着这些古长城,阅读着长城写在中国版图上的历史,寻找着铭刻在炎黄子孙心中的伟大的民族形象和民族精神。在长城的外围,我看见一位老农正扶着耕犁,一声声吆喝着耕牛,认真地耕耘着,那翻开的土浪后面,麦苗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老农神态专注,似乎把一切的希望都注入脚下的泥土里。我想,大约他对土地既深深地眷恋,又对城墙大规模侵吞土地颇为惋惜。

游过赵长城后,我随着人流又来到摩天岭长城,摩天岭长城是以汉长城为基、明长城为墙的合筑防御军事工程。东起左云八台子村,西至宁鲁口箭楼,共3.5公里,长城前有戍边将军墓、总兵坟、北魏王陵数座,还有腹式接火台(烟岗)数座、箭楼两座。箭楼拱券上嵌“镇宁”石匾,箭楼下又修筑了宁鲁口关城,与箭楼形成完整的关口防御体系,是边塞特征和边塞文化遗迹最集中的地方。地处我国历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与融合的部位,以城、堡、长城、烽堠的合理修筑布局,构成了一套具有军事科研价值的防御系统。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修建,到万历元年(1573年)包砖,戚继光分两期动工,沿长城共修筑了1337座空心敌台。

敌台的建立使守台之军有了食宿安身之处,但敌台未竣工之前,防守之军无处栖身,马匹无处放置。为改善这种状况,戚继光提出在台下设立军营。有敌台处就台为营,有敌台或护墙台处亦就台为营,无台墩处就山险为营。营必有院墙、将马匹等放置里边。如果敌人从别处溃墙入内,防守之军收入台墩内全力防御不得退走,墙内的援军也要就台、就墩、就险各下一老营以为家。在紧急情况下,摆边之兵都进入老营,据营以守。溃墙而入之敌,见官军在营内不敢拆墙。待援军到达,老营之兵与之合势,将敌歼灭或驱逐。现在威鲁口空心箭楼旁的月华池就是这种军营。空心敌台的修筑改变了过去只是城墙防守,敌一进入即行崩溃的情势,使防守更为严密。

我想,历史很公正地将5个朝代与长城联结在一起,一同成为“不朽”,这是长城的灵性。

大同内外长城犹如玉带连珠,将雁门天险、平行要塞、杀虎隘口及无数烽堠卫所、敌棋暗道联成一体。那雄姿好似咆哮的呐喊,迸出了民族兴衰的韵律。透过古长城和嵯峨的山影,闪现着多少爱国志士、革命先烈的英姿。这历史的呐喊和英烈的灵魂铸成了古城山水。我忽然领悟到,中华民族就是从这里开始,走出闭塞,走过落后,走向多元、多姿的世纪。

我在长城上漫步,徜徉在古城步道和现代人潮中,思绪从绵长的怀想和悠远的追忆回到现实。乘车归途中,当我透过玻璃窗再回首眺望古城新姿时,顿时领悟到,长城已将昨天的历史和今天的现实连接起来;长城脚下的儿女,正在将祖先的心愿变为现实。昔日里用血肉筑起的长城,而今正是气势磅礴、气象万千。

温馨提示:大同境内有赵长城、秦长城、汉长城、北魏长城、齐长城等多段长城。自驾游大运高速到达大同,可一路走沿黄高速欣赏黄河、长城等边塞风光。

美食:驴肉莜面、凉碗托、炖豆腐、莜面窝窝

秦时明月汉时关

文<冯悦 图<白英

初踏戈壁,我们驾车行进在黝黑笔直的柏油路上,窗外入眼是杳无人烟的荒漠和零星点缀的胡杨。星移斗转、沧海桑田,曾经这里盛产罗布麻、芦苇、红柳和胡杨树,彼时繁华的边城,却一夜之间像黑水古城一样,成为荒无人烟的“魔鬼城”,只有黄沙漫天席卷而来。在远处天际线的边界,我们看到了一条蜿蜒曲折的细线,那便是汉长城。

敦煌有一道汉代长城,在玉门关和河仓城之间,年代比明长城还要早1300多年,蜿蜒曲折的汉长城犹如一道道森严的屏障,牢牢地守卫着西陲门户。汉长城东起玉门蘑菇滩,沿甘新公路南侧,疏勒河北岸,逶迤向西,与敦煌境内的西碱墩相连。沿线的城障烽燧抗御了匈奴的骚扰,加强了边塞设防,安定了百姓的生活,是汉代河西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汉王朝构建河西乃至整个北方防御工程的历史缩影。千百年的岁月流逝,夺去了它的高大与威严,戈壁上千年回荡的风沙在它身上雕刻出了深深的沟壑。曾是“十里一大墩,五里一小墩。”但是多年来的风雪跌宕,现在大多已夷为平地,只有一些小段比较完整,凋零地分散在砾石之间。低矮的残垣断壁蜿蜒匍匐在戈壁之上,无声地诉说着几千年前的辉煌。

“金戈铁马影犹在,十里不闻羌笛声。”谁能想到那一段矮矮的土墙就是曾经保家卫国的汉长城呢?相比气势磅礴的明长城,这段汉长城远没有想象的雄伟,残高只有不到两米,下面近一半还被砂石掩埋了。因为在敦煌这一带全是流滩、石子,汉长城的建筑结构中并无砖石,都是由砂石夹红柳或芦苇层叠夯筑而成。先以红柳、芦苇编成框架,中间实以砾石,层层叠压而成。为确保其稳固,又用芦苇作垫土铺在每层之间,盐分较高的地下水使砾石凝结,坚实无比。就是这用红柳、胡杨和芦苇与砂土在一起夯筑的汉长城,在自然环境恶劣的戈壁滩上,在风沙雪雨中屹立了两千多年,坚如磐石。

太阳在大漠中就像个顽皮的孩子,躲在沙丘背后悄然而望。我们虽然都撑着伞,却依然挡不住阳光倾泻。日光倾城,给戈壁上的万物都镀上了一层金色外衣。伫立在汉长城旁的烽隧上,极目远望,望到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茫景象。远处,我仿佛看到了当年鲜衣怒马的红衣少年,扛着银枪,策马驰骋立于两军之前。戈壁连天,壮阔无垠,我又仿佛看到了武侠剧中伫立在漫天黄沙中的青衣剑客,一招一式,皆是沙土飞扬。

直到夕阳西下,汉长城静静地伫立着,虽只有残垣断壁,但这绵延无尽的气势让人看过便不再忘怀。远处的驼铃声随着风儿摇曳轻响,此情此景正映衬了那首千古名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地址:甘肃省敦煌市玉门关以西5公里处

票价:40元/人

美食:胡羊焖饼、敦煌黄面、敦煌酿皮子

他山之石

当长城遇到长城

文<余鹏 供图<英格兰遗产

中国的万里长城早已成了中国的“明信片”,无论是文化上、地理上还是旅游上,它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长城并不是中国所独有的,在地球的另一端,英国大不列颠岛的偏北部,也有一座长城,它修建于公元122年,是由罗马帝国的皇帝哈德良所建的,因此被命名为“哈德良长城”。

绵延在英格兰的长城组成了罗马帝国的西北边境,象征着罗马人在不列颠岛上的扩张,它全长73英里,合117千米,长度大约是明长城的七十五分之一,但已经足以将不列颠岛南北一分为二。建筑材料多就地取材,靠近东部海岸的地区多用当地充足的石灰石,而靠近西部湖区的则用的是草泥和木头。

哈德良长城主要是由罗马军团的士兵们修建。哈德良皇帝去世后,其继位者安敦宁皇帝在142年左右将这一北部防线北移至苏格兰处,企图获得对北方更多土地的控制。他废除了哈德良长城,建立了新的安敦宁长城,然而不到20年时间,罗马军团溃败,不得不退回。哈德良长城至此再度成为罗马帝国北部边界,直到250年以后的四世纪,罗马遭到北方民族入侵被迫撤离放弃不列颠岛。

哈德良长城的建立意味着罗马人对征服不列颠全岛的放弃,它将这种军事上的征服转为一种与外部部落和平相处的希望,因此这座长城并不是一座纯粹的城墙,更像是一道关卡。考古发现,这里城墙的高度和宽度既不具有阻挡千军万马的能力,也不能支持士兵站在城墙上进行军事防守,更重要的是,罗马帝国根本没有足够的士兵来防守一条如此长的边境线。因此,这条长城的作用更多与罗马当时的外交有关。通过和平的外交手段,长城内外的居民可以互通有无。长城变成了边防站,一方面方便统计出入国境的人数和收取税金,另一方面用来检查,让入境的人不要携带武器,就像现在的海关一样,管理着进出罗马的人们。

版面设计丨王超

本期编辑丨康宁

乡村周末

陪你记住乡愁

长城有多长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