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管理学论述题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出自于谁

网友提问: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样的行为在指挥权上是否存在矛盾?

优质回答: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出自《孙子兵法.》九变篇。“途有所不经,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由,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的重点就在于“有所”两字。它给“不受”限定了范围。既善于用兵的大将应具有根据战场形势,“在不违反战略目标”的前提下,随机应变,临机处置的能力。而不是一些一知半解的“网吹”笔下的动辄“抗命”“违令”取胜云云!英明的主帅都有给麾下将领一定的审时度势临机处置权力的胸怀度量。这一点在人民解放军的统帅和将领之间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经典故事也是层出不穷。统帅专权疑心太重不行,属下龇毛撅腚不服从领导更不行。这就是《孙子兵法》中包含的辩证法。在充分理解的前提下,它是不矛盾的。

其他网友回答

李云龙同志的亲身遭遇已经用事实告诉大家,这是个伪命题!八路军总部给新一团下达的命令是:在772团的接应下从俞家岭方向突围,李大脑袋团长根据战场情况临机决断,全团向当面之敌发起反冲锋,从日军坂田联队的正面突出。战斗确实起到了出敌不意的奇效,新一团胜利地全身而退,但是结果呢?不但没有嘉奖,李团长云龙还被下放到边区被服厂绣花。

将在外,军令也必须接受,这是现代战争的指挥原则,这句话的原语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所特指的是古代战争中,受限于交通和通讯水平的低下,领兵在外的将领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手中部队的作战方式和具体行动,因为请示是来不及的。就算是什么600里加急甚至800里加急,皇帝的军事命令也会姗姗来迟,而战场形势是瞬息万变的。

但是无线电和有线通讯的普及,已经使这一现象得到根本扭转,军事统帅可以第一时间掌握战场实际情况和下达相应的作战命令,如果将领们再拒不接受,那军事指挥体系不就乱套了?八路军副总指挥处罚李云龙之前说的明白:“战场抗命这个毛病惯不得”。新一团虽然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是对军事指挥的权威性造成了破坏,孰轻孰重不言而喻。

解放战争期间,美国军事顾问团曾经不无尖刻的评论到:毛泽东与蒋介石的不同,在于他不能乘坐飞机与手下的将领们会面。言外之意,毛主席只需要在延安的窑洞里,就可以通过电文指挥全国战局,并且重大指示和命令都会得到贯彻执行,而蒋介石虽然飞来飞去召开现场军事会议,但是将领们却经常阳奉阴违,这就是根本性的差距。

实事求是地说,蒋介石的战略眼光勉强还算可以,但是军事指挥能力实在拙劣,偏又酷爱越级指挥甚至直接干涉作战一线的布署,朝令夕改,经常给他的黄埔将领们带来巨大的困扰,“微操大师”的名号即来源于此。它同时造成的一个恶果是,前线嫡系将领只服从于蒋介石本人的电令,而对直接上级或者是战区统帅的命令置若罔闻,从而使蒋军的作战指挥体系混乱的一塌糊涂。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杜聿明在南京已经成功说服蒋介石,放弃徐州放弃黄维,由他亲率徐州的三个兵团迅速南撤至淮河南岸待机,再寻找机会北上解救第12兵团。杜聿明飞回徐州,秘密率领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的30万人马南撤,华东野战军一度措手不及。然而12月3日逃至孟集(非陈官庄)时,却接到了空投而来的蒋介石亲笔信,以十分严厉的口气命令他折返救援黄维兵团,再次朝令夕改。

杜聿明的第一个念头是不执行这个愚蠢的命令,按原计划继续向永城方向撤退,但是少倾便犹豫起来,他后来回忆道:“万一沿途遭到截击,部队遭受重大损失,又不能照预定计划解黄维之围,蒋介石势必迁怒于我,将淮海失败的责任完全归咎于我,这样,我战亦死,不战亦死”,无奈之下,他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召集三个兵团司令官商议,以便“集体承担责任”。

杜聿明首先传阅蒋的亲笔信,然后说:“我们敢于负责就走,不敢负责就打,这是全军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慎重”,主力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认为亲笔信措词严厉,只有打了。于是杜聿明集团在南撤三天之后,又掉头向西北方向攻击前进,试图向黄维兵团靠拢,终被华东野战军截击并完成战术合围,1948年12月6日,几个军头再次碰面商量下一步行动方案。

第十六兵团司令孙元良认为救援黄维既不现实也无可能:“再战下去前途不乐观,现在突围尚有可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目前只有请主任(杜兼任徐州剿总前进指挥所主任)当机立断,才可拯救大军”,进攻受阻的邱清泉转而支持:良公的见解高明,而李弥则表态:“请主任决定,我照命令办”,三个司令一个比一个贼。

杜聿明懊恼不已,如果三天前这几位兵团司令支持“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理念,不顾黄维兵团而全速南撤,那就不是眼下的处境了,至少可以保全住这三个兵团的主力,现在如果掉头突围,不仅违抗了命令,也未必能保全部队,根本无法向蒋介石交待。在几个兵团司令的力劝下,杜聿明还是下达了全军分散突围至阜阳集中的命令,然而突围行动甫一开始,孙元良兵团就几乎全军覆灭,于是杜聿明再转攻为守坐困陈官庄,直至一个月后全军覆灭。

与之鲜明对照的是,西柏坡只决定大的战略,并要求各战略区不折不扣地执行,而对具体战术行为从不过分干涉,淮海战役期间曾经专电总前委:“紧急情况下,你们可临机决断,不必请示”。

其他网友回答

原话是“君命有所不受”,和本题所问意思基本相同。从古至今,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所以这样的行为只适用于极特殊的情况下,并且战场主将这样做的结果,可能是胜则无奖,败要担责。因此除非有极大的把握,否则一般不会有人以身犯险。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喊得也是震天响,但最终敢做的人,其实微乎其微,少之又少。

1948年2月,毛泽东电告林彪准备率军攻打锦州,以实现对东北之敌“关门打狗”的战略。但林彪认为锦州有15万重兵把守,城防坚固,不但不易攻取,而且有陷入敌人重围的危险。相反,长春守敌较弱,且便于集结兵力,所以认为打长春为上策,所以他无视命令,按兵不动,一心琢磨打长春。

到4月中旬,林彪发电请示攻打长春,这让毛泽东雷霆震怒,大为不满,后在周恩来的劝说下,才勉强同意林彪的想法,让他放手一试。

结果林彪围着长春打了十余天,却进展不大,精于算计的他,最终在没有绝对胜算的情况下,又电请改变作战方案,用部分兵力继续围困长春,大部队去攻打锦州。从而结束了这少有的一次不成功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尴尬经历。

1940年,叶飞率新四军挺进纵队对日伪军打了一场胜仗,之后到苏北郭村休整,但却遭到当地鲁苏皖游击总部的挑衅驱离,虽然敌众我寡,力量悬殊,但叶飞决定在郭村实施保卫战,但报告到了陈毅处被否。

陈毅认为一方面过于危险,另一方面着眼共同抗日大局,不宜武力相向。并且连发三封电报,命令叶飞撤退。但叶飞主意已定,冒着失败担责的危险,决心用这一仗换取新四军在苏北的立脚点。

他随后复电陈毅,坚持保卫郭村。接到电报后,陈毅气得跳脚大骂,一面组织部队增援郭村,一面动身亲自前往郭村坐镇。

面对着多出自己十几倍兵力的敌人,郭村保卫战过程一波三折,颇有戏剧性,最后经过多方的努力,偷袭的偷袭,起义的起义,叶飞硬是奇迹般的把这场战斗打赢了。

这场战斗的胜利,具有很高的战略意义,为新四军站稳苏北打下了基础。陈毅到来后,气得那叫一个心花怒放。

叶飞把“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精髓发挥到了极致。

所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指挥权上并无矛盾,重要的是结果。只是对于战场主将来说,应用起来是极不容易的,实施起来,要见机行事,根据具体情况,执行自己的作战方案,并要为后果负责,因此具有极大的风险性。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其他网友回答

一个能打仗的将军会择机而战胜之。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蒋介石表示“对我来说确实存在很严重的矛盾”,假如在作战指挥权上效仿老对手图书管理员一样放权,在军事方面实行所谓的民主,那么只有鬼才知道手底下有多少将领在“放飞自我”试图浑水摸鱼,连嫡系包括最信任的胡宗南、汤恩伯等之类都如此了,更何况还有一大群各怀鬼胎的杂牌军将领。

整编74师可以说蒋介石的心头肉,可他任命的师长张灵甫以飞扬跋扈、目中无人著称,情商极低而且根本不受人待见。国军将领在执行蒋介石参与制定的鲁南会战计划时,对于校长的这个“心头肉”谁也不愿意管而且想管也管不住,包括第一兵团司令汤恩伯。因此,汤恩伯将这个锅甩给了时任第一纵队司令的李天霞。

李天霞率领的整编83师曾在苏中宣家堡及泰兴地区由于轻敌被粟裕吃掉了三千余人,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在参与鲁南会战时李天霞统一指挥83和74两个整编师时变得很谨慎,生怕再次吃粟裕的亏。因此,在顺利推进至界牌附近时,李天霞为了安全起见命令张灵甫往回缩向其整编83师靠拢。

但是,李天霞在发现自己判断错误后再次要求张灵甫进驻界牌时,殊不知引起了张灵甫的不满与愤怒,认为不仅走了冤枉路而且还被李天霞给玩了一把,一怒之下直接越过兵团司令汤恩伯将报告捅到了蒋介石面前,拒绝接受李天霞的指挥。而蒋介石不管三七二十一以贻误战机给李天霞扣了个帽子,革职留任,以儆效尤。

兵团司令汤恩伯拿张灵甫这个师长也毫无办法,将其划给了正在向坦埠推进的整编25师师长黄百韬来指挥。而黄百韬实在也不愿意指挥张灵甫,谁都害怕这个动不动就越级报告而且深受蒋介石信任的家伙在背后捅娄子,对于无派系、无靠山、杂牌出身的黄百韬来说实在玩不起。因此,对于持有笨重美式装备而且正在大张旗鼓修路推进、生怕粟裕不知道的张灵甫,黄百韬干脆任其自我放飞,

大战还没打响前,蒋介石的前线指挥系统就形同虚设了,编入同一编队的部队可谓谁也指挥不了谁,连深受蒋信任的兵团司令汤恩伯都指挥不了张灵甫更何况杂牌出身的黄百韬?而黄百韬也根本指挥不动嫡系出身的李天霞,只好各玩各的了,因而在实际作战过程之中基本上都不会鼎力互助。自命清高的张灵甫被围困于孟良崮陷入绝境后就是最好的证明了,竟然拒绝按兵团司令汤恩伯和直属上级黄百韬的命令,主动向整编25师靠拢配合突围,纯粹作死。

所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样的行为在指挥权上对于蒋介石来说确实存在矛盾,只因国军将领消极怠工已经成为了一种家常便饭了,蒋介石很担心部下对其命令或者作战目标的执行力大打折扣,虽然不知军事能力有限,但是有时候微操大师不得不越殂代疱,要不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部下被对手慢慢吃掉。而张灵甫葬送于中心开花之下与蒋的微操密不可分,整编74师覆没后蒋介石直接将锅甩给了李天霞及黄百韬。

值得一提的是,同年除了山东糟糕的局势外东北的局势也不容乐观,主政东北一年多的杜聿明和老牌政客熊式辉已经吃不消了,蒋介石不得不易帅,选中了时任北平行辕主任的李宗仁来主持大局。但是,李宗仁提出了几条要求,其中有一条就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蒋介石担心桂系尾大甩不掉,一句“娘希匹”直接给拒绝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