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为什么要杀姜登选 姜登选为什么被杀

网友提问:

郭松龄和姜登选有哪些恩怨?为何一定要杀掉他?

优质回答:

郭松龄反奉,来势汹汹,崩溃而亡,许多人都讲,他的失败是因为挂羊头卖狗肉,不得奉系人心。

郭松龄不得奉系人心,最显著的有两条:一条是他利用了张学良,用张家兵打张家人,反军越朝奉天走,军心越不稳,以至于最后崩盘;另一条是他心胸不宽厚,私怨太重,举大事绕不开派系争斗,进军途中本该标榜正义,凝聚人心,但他却因陈年旧怨,在滦州杀了奉系士官派重要将领,在奉系很有口碑的姜登选,如此滥杀,大事怎能不失败。

说到郭松龄与姜登选的恩怨,其实他们之间并无深仇大恨,有的只是北洋军阀内部常见的派系矛盾。

在奉系军阀内部,郭松龄是陆大派,也是太子党,主要靠少帅张学良上位。作为陆大派的首领,郭松龄性格孤傲,不善经营人际关系,也有一些乱世理想,但他的乱世理想中包含着狼子野心。

论人数、势力,陆大派都是奉系军阀内部的少数派,士官派是后起的多数派。奉系军阀内部,张作霖那帮一起打天下的老弟兄,也就是元老派,原先最得势,但随着张作霖野心膨胀,剑指中原,这帮老弟兄因为土匪作风,安于享乐,渐渐的也就不堪重用,让士官派取而代之了。

奉系军阀内部的士官派,杨宇霆是首领,姜登选是核心将领。他们这一帮人,在军事业务上有两把刷子,但根上还是军阀做派。他们是张作霖提拔起来的,一切以张作霖马首是瞻,因为张作霖有野心,重扩张杀伐,他们充当的也就是摇旗呐喊、冲锋陷阵的角色。当然,奉系做大之后,他们也就成了第一批摘桃子的人。陆大派作为太子党,张作霖本意是一边栽培,一边重用,为少帅张学良储备人才,但郭松龄不这么想,在他看来,自己是奉系冲杀的闯将,但因为士官派的存在,到了论功行赏时,好处都让他们拿去了,自己则坐上了只有画饼,没有现实利益的冷板凳。

这是他们之间恩怨的根本。

除了利益之争,日常做派上,郭松龄与姜登选等人也格格不入,形同陌路。郭松龄身上没有旧军阀陋习,不抽、不赌、不贪、不嫖,但士官派这些家伙就不同了,作风很腐败,张学良抽上大烟,染上毒瘾,就是被他们带的。在郭松龄看来,奉系坏就坏在这帮人手里,他们既是障碍,也是毒瘤。

具体来说郭松龄与姜登选的恩怨矛盾,主要有两项:一是战场上两人结过梁子,二次直奉大战时,郭松龄认为姜登选所部陈琛不听调遣,要将其法办,姜登选认为郭松龄行事太过强横,并不买账;二是二次直奉大战后,奉系入关,安徽、江苏的地盘都让功劳不如自己的士官派抢走了,对这一点,郭松龄深恶痛绝。因此,他反奉首先针对的就是杨宇霆、姜登选等士官派。对杨宇霆,他是喊杀,对姜登选,他是有机会,不放走。

然而,北洋时期的纷争,落到历史上有个特点,看似离我们不远,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其实有时候过于复杂的解读未必就是真相。

简单说,离我们近的历史,我们未必真了解。

就说郭松龄杀姜登选,就曾有两位亲历者讲述过,不妨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第一位亲历者名叫齐世英,辽宁铁岭人,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德国海台山大学毕业。齐世英的父亲是郭松龄的同学,齐世英本人与郭松龄也有着密切的交往。1925年,齐世英海外留学回国后,受郭松龄委托筹办过同泽中学。年底,郭松龄不满张作霖屡次进关作战,发动兵变,自滦州回师东北。齐世英应邀出任郭松龄总司令部的外交处主任。

作为郭松龄兵变的亲历者,齐世英曾这样讲述说郭松龄杀害姜登选的过程——

1925年11月23日,姜登选从平津坐专车回奉天途中,路径滦州时,已是夜晚时分。此时郭松龄已经入睡,副官长马陟夫来报告,问是否要见姜登选?

郭松龄说,请他下车。

马陟夫得令后,登上姜登选专车,要求其下车。

姜登选说,郭军长既然已经休息了,我就不下车了,还是奉天见吧。

马陟夫不好强行要求,只好转头再报郭松龄。

郭松龄显得很强硬,命令马陟夫务必将姜登选请下车。

再登姜登选专车,马陟夫便不那么客气,强行将姜登选请下了车,然后将其安置在一间民宅中。

姜登选很生气。次日,他写信质问郭松龄,为何不让他走?又说无烟可抽,生活不便,十分难受。

看到姜登选的信,郭松龄倒显得很客气,即刻命人送去了鸦片烟,并且嘱咐要善加招待,过几日即送回平津。

起初,齐世英以为这事就算完了。哪知道几天后,齐世英翻阅电报稿,方知道姜登选已经被枪毙。

事关重大,想不明白,齐世英便跑去问郭松龄,为什么要枪毙姜登选?

郭松龄回到说,他们打我的人,我就干他们。

郭松龄所说的“他们打我的人”,指的是他的部队在山海关遭到了张作相的截击。为此,齐世英暗自感慨,想不到这事竟成了姜登选致死的直接原因。大事当前,军心最重要,不管怎样,都没有必要把姜置于死地。稍有怒气,便杀昔日同僚,郭先生未免太意气用事,这是他失策的地方。

第二位亲历者名叫戢冀翘,此人早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同盟会,1922年、1924年两次直奉战争中,分别担任兴绥军参谋长、奉军第一军参谋长,后来担任第45旅旅长、第十军副军长,是张学良好友。

戢冀翘讲,二次直奉大战后,张作霖任命姜登选为安徽军务督办,但姜登选因为没有自己的部队,没有立即去安徽,而是叫他和陈琛二人在徐州、德州招兵两旅。当时在关内第三军的势力很大,姜登选所部找不到合适的地方练兵,于是便将部队开到关外在奉天北镇县训练。

在此期间,姜登选没有随部队走,而是到北京天津一带看形势,大概是看出了问题,觉得要出事,1925年11月22日,他便从天津紧急乘专车出关。

那天,郭松龄正在滦州准备开会,得知姜登选轻车简从过站,便说,把他请下车来。

姜登选到了滦州,听说郭松龄请他下车,他以为郭还不敢怎样,便下了车。哪知道,郭松龄竟避不见面,而他的行李也被郭的部下任意取走了。

姜登选不满,问请他的人,我的东西呢?

请他的人说,没见到。

姜登选说,什么一回事!军队像土匪,你们这是什么意思?

之后,姜登选提出要见郭松龄,郭松龄不理。

这时候,郭的参谋顾浩说,这个人不能让他到奉天。

原来,顾浩拿了姜登选的行李,找到姜在北京麦加利银行10万元的存折,他想独吞这笔款子,便极力怂恿郭杀姜,而郭既扣了姜,立即发动倒戈,当然不会放走姜,当天晚上两点钟就在滦州中学把姜捆着枪毙,用薄板随便埋了。

正是这天,郭松龄通电请张老将(张作霖)下野,以政权交张学良,声言要班师出关。24日,郭松龄又通电攻击杨宇霆,拥护张学良统制全辽,25日,冯玉祥通电劝张老将下野,李景林也有同样表示。

姜登选在北京天津发现了危机,可惜他首当其冲,最先遇害。姜登选遇害那天,戢冀翘等派人去车站接他,去的人不久回来说,关内出了事,车都被截在滦州。

戢冀翘等又命人去联络打探,回报说,姜督办在滦州被截住了,郭松龄要独立。

当天晚上,戢冀翘等几个旅长都在司令部,何柱国等五六个团长前来探听消息,这时候一颗星从天上落下来,戢冀翘说,危险!姜先生怕没有了。

据说,姜登选当场没被打死,是活活闷死在薄棺材里的。

他的死是遇到了冤家,也是遇到了小鬼。

其他网友回答

郭松龄和姜登选同为奉系军阀张作霖部下,同为奉系“五虎上将”之一,并且他们都属于东北军的新派军人。但在郭松龄反奉战争中,姜登选却被郭杀掉。郭松龄为什么一定要杀姜登选呢?

郭松龄

说起来郭松龄和姜登选很有渊源,他们都是清廷奉天巡防营统领朱庆澜的部下,后来朱庆澜调四川任职,两人又同时跟随入川。只不过当时姜登选职务高于郭松龄,武昌起义爆发后,朱庆澜担任四川军政府副都督,姜登选任军政府总参谋长,郭松龄在他们手下担任营长。后来朱庆澜遭排挤离开四川,姜和郭先后回到东北,又一起在张作霖手下当差。

当时奉系军官中有老派和新派之分,所谓老派指的是张作霖的那帮老弟兄张作相、吴俊升、汤玉霖等人,原来大都是胡子出身,后来跟随张作霖发迹;新派指的是学堂出身的年轻军官,按照毕业学校,新派又分为士官派(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陆大派(中国陆军大学)、保定派(保定军校)和讲武堂派(东北讲武堂),郭松龄和姜登选就分属陆大派和日本士官派。

郭和姜资历、年龄、能力和学历相当,互相不服。第二次直奉大战后,姜登选受张作霖重用,担任了安徽督办,而郭松龄却受了冷落。1925年11月22日,郭松龄在滦州通电,要张作霖息兵下野,将政权交给张学良。第二天,在安徽遭孙传芳攻击的姜登选撤回东北,经过滦州时被郭松龄扣留。

23日,郭军向山海关发起攻击,但遭到山海关守将张作相拦截,郭军吃了大亏。郭松龄随即回击,攻克山海关。郭松龄对遭张作相截击一事耿耿于怀,于是将姜登选枪毙作为报复。几天后郭松龄幕僚齐世英才知道此事,大惊失色,连忙去问郭松龄,郭恨恨地说:“他们打我的人,我就干他们。”所以说,张作相在山海关伏击郭松龄是姜登选致死的主要原因。姜登选为人正派,深受官兵拥戴,郭松龄与其虽然主张不同,但毕竟有多年的袍泽之谊,完全没必要将其置于死地。齐世英后来也在回忆录中说,杀害姜登选是郭松龄失策的地方。

郭松龄被张作霖暴尸三日

不久,郭松龄兵败。1925年12月24日,郭松龄夫妇被奉军逮捕,就地枪决——此事距姜登选之死不足一月。

其他网友回答

郭松龄,叫电视剧美化了,其实他有很大的野心,他利用张学良的单纯无知加愚蠢,妄想推翻张作霖,独霸东北,自建独立王国,然后推行所谓的理想国。后来实践证明了,郭松龄那一套根本行不通。

电视剧里面的姜登选是个糊涂虫。真实的姜登选文武全才,极具军事才干,为人忠厚善良,爱惜士兵,深得民心。对张作霖忠心耿耿,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郭松龄非要杀姜登选,

主要是姜登选反对郭松龄谋权篡位,阴谋推翻张作霖。

其次才是姜登选深爱士兵爱戴。不杀姜登选,谁敢跟郭松龄造反。郭松龄也不可能煽得动士兵起义。

其他网友回答

郭松龄枪毙姜登选,是因为私愤,也是因为公仇,当然也怪姜登选自己送人头。

郭松龄之所以反奉,一则是因为感觉自己不受重用,张作霖让自己坐了冷板凳;二则受到了张作霖与日本的“暧昧关系”的刺激;三则是郭松龄性格中的弱点,他气量不够。

张学良与郭松龄的关系一直很好,郭松龄早年经历坎坷,当然,也是因为早年的经历造就了他。

1905郭松龄年考入奉天陆军小学堂,后来又被报送奉天陆军速成学堂,速成学堂毕业后入盛京将军衙门任职,得到了朱庆澜的赏识,曾随朱庆澜入川,1912年考入北京将校研究所,1913年又入中国当时的最高军事学府——陆军大学深造。从陆军大学毕业后,郭松龄曾在北京讲武堂任教官,后赴广东投奔孙中山,在孙中山“护法”失败后返回了奉天,然后在东三省陆军讲武堂任战术教官。

郭松龄在东三省陆军讲武堂迎来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在这里,他结识了张学良,更得到了张学良的信任和赏识,对于张学良而言,郭松龄是一个亦师亦友的人。

张学良为什么能够带出一支奉军精锐部队?因为是郭松龄帮他练出来的,张学良在晚年也承认了这个事实。张学良也给予了郭松龄足够的信任,一句“我就是茂宸,茂宸就是我”便将几乎所有的事务甩给了郭松龄。

但是,张学良对于郭松龄这个人的评价却算不上好,他说郭松龄性情暴躁、猜忌心重,说他比女人还小器。

郭松龄是奉系“太子爷”张学良的得力助手,是智囊和军师,可是奉系“皇帝”张作霖的得力助手和智囊却是杨宇霆。

张作霖重用杨宇霆,可是对于郭松龄却似乎在有意打压。第二次直奉战争的时候,郭松龄的功劳可不小,可是张作霖在战后分封的时候却故意漏掉了郭松龄,给了杨宇霆一个江苏督办,给了李景林一个直隶督办,给了姜登选一个安徽督办,唯独郭松龄什么好处也没捞到!

凭什么?郭松龄心里很不爽。

奉系是一个军阀派系,可是在奉系内部却也有着不同的派系,郭松龄是“陆大派”,杨宇霆和姜登选则是“士官派”,在政见上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这也是郭松龄看杨宇霆、姜登选不顺眼,后来反奉的原因。

郭松龄之所以枪毙姜登选,未尝没有报复“士官派”压制他的原因。

实际上,姜登选的经历与郭松龄有不少相似之处,他也曾经在朱庆澜部任职,也跟着朱庆澜去过四川,他跟朱庆澜的时间比郭松龄要长不少,但是郭松龄投奉的时间稍早于姜登选。只是遗憾的是,郭松龄虽然得到了张学良的赏识,可是张作霖重用的却是“士官派”。

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后,张作霖有心整顿奉军,所以在1922年7月成立了东三省陆军整理处,孙烈臣任总监,张作相和姜登选任副监,张学良任参谋长,但是实际负责整顿军务的是姜登选。姜登选走到这一步,已经进入了奉系的核心层,可是郭松龄却仍然只是张学良的副手。

第二次直奉战争的时候,郭松龄带着第三军打山海关,姜登选带着第一军打九门口。但是,姜登选在九门口打开局面的时候,山海关这边不仅进展不顺,死伤也不小,所以张学良便将郭松龄调去九门口协助姜登选,这一调,出问题了。郭松龄认为张学良不信任自己了,自己没有打下山海关,心里也觉得丢人和惭愧,所以老老实实去了九门口。可是,他带着第三军到了九门口后,很快便和姜登选吵了起来,吵完了以后拉着部队连夜离开了九门口。

张学良听到消息后,也愣了,郭茂宸你又怎么了?因为这事,张学良还被韩麟春奚落了一句,你看你,把这个郭松龄惯的!

张学良脸上有点挂不住,然后也连夜去追赶郭松龄,最后用了朋友、学生和长官这三个身份终于将郭松龄连劝带压地给带回九门口去了。这里又发生了一件趣事,郭松龄在白天带着人到了九门口,直军说奉军增兵了;等到晚上,郭松龄一声不吭地带着人走了,可是到了第二天又带着人返回了九门口,直军一看,奉军又一次增兵了,可把直军给吓坏了。直军被吓住了,可是郭松龄却憋着一口气想要发泄,所以越大越猛,直军也就越打越怕。

此外,在九门口战役时,郭松龄认为姜登选所部将领陈琛不听调遣,所以想要处决陈琛。姜登选当然不干了,所以去找郭松龄理论,可是郭没理他,执意要处决陈琛。姜没有办法,只好跑去找张学良,最后在张学良的劝说下,郭松龄才没有杀陈琛。谁都知道,郭松龄要处决陈琛,实则意在姜登选。

张学良将自己视为调和郭、姜矛盾的中间人,可是他始终没有调和成功。

郭松龄打着张学良的旗号反奉后,姜登选从滦州返回奉天,途径滦州时,竟然跑去见郭松龄,这一见,郭松龄还能让他走?毕竟姜登选可是一员猛将,让他反过头来对付自己?郭松龄没这么傻,所以果断将他扣了下来。

姜登选也是看不清状况,郭松龄一直看他不顺眼,他不会不知道,居然还敢跑去滦州见郭松龄。别说是你姜登选,即便是后来张学良亲自去见郭松龄,也被郭松龄吊着。

郭松龄当时想拉他入伙,他没答应,然后还对郭一顿臭骂。郭松龄怒了,既然你姜登选不识相,我只好新仇旧恨一块跟你算了。

1925年11月26日,郭松龄下令枪毙了姜登选。

郭松龄以为他能够反奉成功,事实上如果没有日本人的突然介入的话,当年的奉系应该也会变天,只是郭松龄选择了一个专门坑队友的冯玉祥作为合作伙伴,又没有对日本人作好相应的防备措施,最终导致反奉失败。

郭松龄也没有想到的是,他枪毙姜登选以后,只过了一个月,他也被杨宇霆给枪毙了。

其他网友回答

郭松龄和姜登选都是张作霖座下奉系五虎大将,是张作霖在军阀混战期间极为信任的人,然而从品行上来说,都不咋地,尤其是张宗昌,那更是一个混世魔王,对于郭松龄,大部分人的印象都来自张学良的评价,纵横查了很多资料,实际上郭松龄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郭松龄机敏狡诈而城府深,还自视清高,狭隘偏执,因此奉军里面都管郭松龄叫郭鬼子。在电视剧《少帅》中的郭松龄的形象,也是以张学良为视角刻画的,主观性太强,张学良这个人心眼好,识人能力差。

姜登选与郭松龄的为人恰恰相反,是一个为人豪爽,和蔼可亲的将领,在奉系将领中口碑很好,再加上奉系内部派系林立,郭松龄是陆大派,姜登选是士官派,所以双方谁也看不上谁。

实际上这两个人的渊源还挺深,当年在四川保路的时候,两个人都在朱庆澜将军手下共过事,而姜登选的资历明显高于郭松龄,到了奉系之后姜登选又为张作霖所倚重,先后担任奉军总参议,奉军悬链总监,在第二次直奉大战期间,奉军兵分五路,姜登选是其中第一军的军长。

郭松龄在四川的时候就不如姜登选资历高,托人找关系才到奉系谋了个差事,结果还是坐冷板凳,但是郭松龄这个人也很有一套,那就是拉拢张学良,前面已经说了,张学良识人能力差,当然,驾驭能力也差,给了郭松龄一飞冲天的机会。

论资历、能力、战绩郭松龄可能都不如姜登选,但架不住张学良说你好啊,经过张学良的推荐,在第二次郭松龄担任第三军的副军长,如果不是张学良当正军长,还真就不知道这个副军长会是谁。

然而正是山海关大战,让郭松龄开始对姜登选恨之入骨,在山海关大战中,张学良和郭松龄的第三军负责正面进攻,陷入苦战,姜登选与韩麟春率第一军从侧面进攻,并且率先传出捷报,在随后的作战会议中,张学良认为从正面战场抽调精锐部队让郭松龄去增援姜登选,从侧面突过去。

姜登选本来不希望郭松龄来抢功,但是作战计划是少帅下达的,并且十分有道理,也表示同意,在会议结束的时候,姜登选说了一句风凉话,意思是郭松龄跟着他们第一军沾了光,结果郭松龄就说了一句“我郭某从来不沾别人的光,我还是从山海关正面打过去!”说完掉头就走。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而郭松龄作为副军长,竟然不听从军事指挥,除了说明张学良驾驭人的能力不够外,也说明郭松龄心胸太狭隘。

如此大事,姜登选必然要上报张作霖,随后二人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打赢了直系后,奉系迅速占领了山东、安徽、江苏等地,原来张作霖打算让郭松龄去安徽,姜登选去江苏,结果杨宇霆也想要当个督军,张作霖就把江苏给了杨宇霆,把姜登选安排到了安徽,郭松龄啥也没捞着,自然心生怨恨。

1925年郭松龄倒戈反奉,姜登选前去劝阻,新仇旧恨加一块,郭松龄立马将其扣押,郭松龄先是劝姜登选和他一块反奉,姜登选不同意,于是郭松龄就下来枪杀姜登选。

由此可见,郭松龄杀姜登选是因为前面结下很多矛盾,而姜登选在军中威望甚高,如果郭松龄不杀姜登选,很可能引起军心大乱,说到底是姜登选阻挡了郭松龄反奉的道路,郭松龄这个人本来不讲什么江湖道义,所以莫说是姜登选跟他有那么多的矛盾,就是没有矛盾,阻碍他上位,他也依然会痛下杀手,这就是小人的本质。

在杀完姜登选后,草草就给埋了,据说后来韩麟春给姜登选迁坟的时候,打开棺材发现棺材内木板上全是爪印,原来姜登选没有被打死,而是活活闷死在棺材中。

现在研究民国历史的很多学者都认为,郭松龄杀姜登选是造成他失去军心,并且最终覆灭的重要因素之一。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