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风俗是什么? 七月七有啥风俗

网友提问:

农历七月,你们那里有什么习俗?

优质回答:

民间有言:七月初一鬼门开,七月十四鬼乱窜,民间认为七月是鬼月。夜晚野外阴气重,中元节前后更甚,尤其是7月14日的晚上。

老家河南许昌。这个月每天晚上大人都让小孩子晚上早早休息,免得打扰鬼魂。有胆大的孩子,不信邪,大人就让他们腰间别上点燃后再息火的葵花杆或麻杆在街上跑,从家里跑到坟地再跑回来,检查腰间的麻杆和葵花杆,两头的灰烬是否存在?大多都不存在了,大人说这就是路两边游荡的鬼魂,把他们给蹭掉了(其实是空气给磨擦掉了)。无论是信的,或者是半信半疑的,或者是根本不信的,大家只是感觉有趣,所以到中元节的时候,晚上,很多孩子都腰间别着麻杆出去试试,一是练习自己的胆量,二是为逝去的先人们引路。这事做完之后都会早早上床休息,免得打扰已逝而想回家看看的先人们。

还有一个有趣的活动是7月7日乞巧节。妇女们在院子里摆上吉案,再摆上水果以及自己制作的一些点心,再摆上自己制作的一些小手工。水果点心是为牛郎织女见面壮行,也是祝他们生活幸福甜蜜美满,摆放手工是让织女检视赐巧。晚上未婚男孩子躺在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诉说心声,牛郎织女的眼泪会流到人的脸上,被子都能给你哭湿(其实这是晚上的露水,因为葡萄叶片大,聚露水多,会流到人脸上,会把被子打湿)。

其他网友回答

一说到习俗,不同地域有不同的习俗,可以说,十里不同俗。

要说农历七月,在我们这里,有两个习俗:

一是,七月初七这一天,我们这里称七夕节,长辈们会说,这是古时牛郎与织女相会鹊桥的日子。为表一家人和睦相处,也会围坐在桌子旁吃桐子叶包的小麦粑粑,杀鸡杀鸭吃一顿大餐,也是蛮快乐的。

二是,七月十五这一天,我们这里称七月半,又称鬼节,是为了祭祀已故先祖的节日。

其他网友回答

闽南和台湾的七夕节又是“七娘妈”的诞辰日。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据闽南籍台湾学者林再复的《闽南人》一书考证,闽南人过去越峡跨洋到台湾或异国他邦经商、谋生,大都多年未能归,妇女们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气。所以,七夕这一相思传情的节日又演变成对保护孩子的“七娘妈”神的祈祷。每年这天,人们三五成群到七娘妈庙供奉花果、脂粉、牲礼等。这天,台湾民间还流行一种“成人礼”,即孩子长到满15岁时,父母领着他带着供品到七娘妈庙酬谢,答谢“七娘妈”保护孩子度过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在这一天,台南地区要为16岁的孩子“做十六岁”,行成人礼。 台湾民众认为,小孩在未满16岁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鸟——鸟母照顾长大的。鸟母则是由七娘妈所托,因此,七娘妈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护神。婴儿出生满周岁后,虔诚的母亲或祖母就会抱着孩子,带上丰盛的祭品,另加鸡冠花与千日红,到寺庙祭拜,祈愿七娘妈保护孩子平安长大,并用古钱或锁牌串上红包绒线,系在颈上,一直戴到16岁,才在七夕节那天拿下锁牌,并到寺庙答谢七娘妈多年的保佑。有的家长除了在七夕节这天祭谢“七娘妈”之外,还专门为孩子举行成人礼的事而宴请亲友,庆贺一番。 闽南、台湾民间七夕虽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际,几乎家家户户要买来中药使君子和石榴。七夕这天晚餐,就用买来的使君子煮鸡蛋、瘦猪肉、猪小肠、螃蟹等,晚饭后,分食石榴。这两种食物均有一定的驱虫功能,因而很受欢迎。说来有趣,台湾七夕的晚餐,民间还习惯煮食红糖干饭,这对诱虫吃药也起了辅助作用。因何有此独特节俗?相传出自海峡两岸尊奉的北宋名医“保生大帝”吴云东。那是景佑元年(1034年)夏令,闽南一带瘟疫流行,好心的名医吴云东带着徒弟,四处采药救治百姓。他见许多大人小孩患有虫病,就倡导人们在七夕这天购食使君子、石榴。因七夕这天好记,期间又是石榴成熟季节。所以,民众都遵嘱去做,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保健作用,后来便相沿成俗,并随着闽南移民过台湾而沿袭至今。由于吴云东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上自皇家,下至贫民,都尊崇他为医神。宋代乾道年间(1165~1173年),皇上封他为“忠显侯”、“大道真人”。明成祖永乐十七年(1419),又追封吴云东为“医灵妙道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在台湾,祭祀保生大帝的庙宇竟多达162座。 在崇尚过新节、洋节的当今,闽南、台湾两地七夕节俗如此有情有味,多彩多姿,这在其它地区恐怕不多见吧。

其他网友回答

我们这儿阴历七月十五前三日后三日祭祖。

其他网友回答

农历7月初七七夕节!7月12做普渡。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