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喜欢苏轼的原因简介 谈谈为什么喜欢苏轼

网友提问:

大家说一下,喜欢苏轼的原因有哪些?

优质回答:

文化领域创作者回答:

苏轼,苏东坡,唐宋八大家之一,中国文坛史上一颗璀璨的巨星,与唐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并驾齐驱,蜚声中外。

谈到苏轼,首先便想到他的人格魅力。读者从他的文选中便可发现,对他的高风亮节品行便会让人肃然起敬!

苏东坡立场坚定、观点鲜明、一生刚正不阿。他才高八斗却屡遭人奸人陷害,从莫须有的“乌台诗案”开始屡次被贬,他在《自题金山画像》的尾联中这样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就是宋朝的蛮夷之地,苏东坡一生的大好年华便耗尽在这三个州里,诗人与同僚们谈及一生却如此淡然。其实苏东坡先生不管到那里,都一根筋为民悉心办事,举荐贤良,他的境界高远,不为困,境所扰,他敢吃、善喝,在蛮荒之地开发出许多美食,如在海南把外貌丑陋的海鲜食材推广到全境共享,解决了生活困苦问题。后人推出了“东坡肉”“东坡鱼”“东坡饼”等美味佳肴,都是苏东坡的杰作。当然,这些地方菜也是当地人民对苏东坡的怀念和景仰发扬光大的。苏东坡一生乐观向上,对逆境常抱“一蓑风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悟。

苏东坡对待上司的态度也是爱憎分明的,他一向与宰相王安石政治观点相左,但在王安石失势时又能直言他改革中的合理部份,建议推广采纳,不计前嫌,这是最难能可贵。

再说苏轼的才华,他的诗、词、歌、赋画、对联韵味含蓄,颇富人生哲理又不拘一格,声情并茂,脍炙人口。《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思念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一开篇就令人垂泪。《水调歌頭?明月几时有》全篇如天籁之音,让人明白一个道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但願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一生体恤百姓疾苦,苏轼有一次在杭州参加80老翁张先娶18岁小妾的婚筵,苏东坡对满头白发的张先敬酒时戏出上联:“一树梨花压海棠。”意在讽刺老夫少妻的奇婚,赢得了众人喝彩,至今传为佳话。

苏轼才华横溢,在中国文学史上达到巅峰,他的杰作上千,粉丝过亿。世世代代的人都在学习他、崇敬他、怀念他、喝彩他!

附苏轼词《定风波》乙首

其他网友回答

我个人喜欢苏轼是源自于他对很多理性事物的探讨,小时候,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一首富含哲理的诗,从小听到大,对其颇有耳闻。然后越到后来,越感觉苏轼的品味很深邃,他能把”明月几时有”变成家喻户晓的话语,能够被很多人引用并且作为歌曲流传开来。苏轼还有一点就是他的那种傲气,他能够站在全新的视角立足于政治领域,深受王安石和欧阳修的赞赏。他对形势的判断力也说明了他的卓而不群。

其他网友回答

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苏轼了。

我还记得,高中的时候,语文有次考试有道开放题,让用一句诗词写一下自己的理想。

我填的“日啖荔枝三百颗”

然后就被老师公开批评了(咳跑题了)

这句诗就是苏轼的。是他被流放海南的时候作的。

小时候我一直是个心思很重的人,一度差点抑郁,是苏轼的乐观带我走出阴霾。

你们想呀,要多么有趣的人,才能在被流放的时候,还能写出那么有趣的诗。

除了乐观,苏轼真的可以说是博学。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画家,书法家,历史学家,还是一位美食家。

他才华横溢,文字豪放而富有诗意。最著名的《念奴娇大江东去》,前半段恢宏大气,后半段清新婉约。像极了史诗一般的合唱,铿锵而多情。

他发明了东坡肉东坡肘子,到现在还是我很爱吃的食物。

他此生真的非常不得志。“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等到天子想起他的时候。他已经年过古稀。

明明应该像李太白一样到处游玩,作诗作画的苏轼,非要走进官场,然后因为乌台诗案,被卷进了党争之中,一生都不得志。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可是你的年华呢,却永远在外放之中,在贬谪之中了。

说了这么多,依然难以描写我对苏轼的喜爱。可惜宋代的画像太写意,不知道苏轼真容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其他网友回答

苏轼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这一点,也是很多人喜欢他的原因。

苏轼21岁中进士,又在后来的制科考试中拔得头筹,眼看着仕途顺风顺水,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仕途急转直下,之后再贬惠州、儋州,距离权利中心越来越远,处境也越来越糟糕。

然而,这一切都没能压垮苏轼。在黄州,他开始学着接纳自己,与自己和解,用文字惊艳了落魄的时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皆出于此时。

到了惠州,蛮荒之地本无快乐可言,但苏轼依然高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把苦不堪言的日子生生过成了诗和远方。

儋州,差不多是要人命的地方了,再加上苏轼年岁已高,外人眼里,苏轼是有去无回了。可是,苏轼反倒觉得这里就是自己的故乡:“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乐观如此,天奈他何?

所以,回顾自己的一生,他豪气冲天地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天妒英才,还是天祐英才?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是这几次贬谪,让苏轼的作品不论从厚度还是深度,都有了迥异于以往的变化。然而归根到底,还是豁达的态度拯救了他。

乐观如斯,坎坷的命运又奈他何?

其他网友回答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

在大文豪苏轼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充分领略到他的才情,他的情趣。苏诗中,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在他眼中,极为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人生哲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生的感受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苏轼一生屡经坎坷,生活阅历极为丰富,这种深刻的人生思考使他对沉浮荣辱始终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体现了他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他对人生的思考。《水调歌头》中,入世与出世的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苏轼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致;《西江月》中,虽深切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否定人生,而是始终保持着乐观的信念和超然的人生态度。他的这种人生态度,成为后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在词的创作上,苏轼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开豪放派一宗,这和他狂放不羁、洒脱飘逸的个性气质不谋而合。

苏轼为人为官,很受当地百姓的爱戴,时人常曰“东坡处处筑苏堤”。他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人心中,从“东坡肉”的由来便可知一二。他还自酿“真一酒”,“为我醉宗资”;荒僻的惠州,在他眼里也是一座宝地,并言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即便到了蛮荒之地儋州,依旧谈笑风生,一首关于茶道的七律《汲江煎茶》,正是他通达从容的人生态度。

苏轼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勇气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