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经常说孩子傻 父母说孩子笨的后果

网友提问:

父母说孩子笨傻,对孩子好吗?

优质回答:

父母千万千万不要说孩子笨傻,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影响。父母每天和孩子共度一些美好的时光,用淳淳的父母之爱善待他/她们,给他/她们以温暖,给他/她们关心,给她/他们爱护,给他/她们教导,这就是做称职父母的必修课。[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

其他网友回答

个人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您,这个说法对孩子肯定不好;长远来看,对家长自己也很不好。这种不好主要体现在:孩子的自我评价方式形成上;将来孩子对待家长的方式,很大概率跟你对待孩子的方式如出一撤上;以及其它相关的衍生问题上。

现实生活中,我见过很多家长,习惯性的用类似于这样的打压式语言跟孩子日常交流,自认为并无它意、只是随口一说。但是这部分家长却忽略了孩子的成长特点和规律,以及“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之重要地位。

下面我将就“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使用打压式语言,其不利影响是什么?如何改变这种不利影响?”来展开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父母在和子女的沟通中,习惯性的使用打压式语言,有什么不利的影响?

第一、对孩子的不利影响。

1、影响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孩子对自我认知的起源,源自于抚养者对他的认知;孩子的自我评价方式、体系的形成,依赖于抚养者对其评价方式的熏陶、模仿。

而这个抚养者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父母,如果父母跟孩子的日常沟通,经常是负面的、打压式的。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给自己贴上“笨”、“做不好事情”、“没有能力”等的标签,他会丧失追求进步、追求卓越的原始动力,泯然于众人。

2、不利于孩子建立自信。

自信本身就是在自我评价上的积极态度,是成功后的良性情绪,是个人认为自己有力量、有能力掌控未知的世界,实现自己的目标的一种心态。

但是长期处于打压式语言环境下的孩子,他的闪光点从未被肯定、优势从未被认真挖掘,每天听到的都是自己的不足、失败、和不堪,他怎么可能建立起积极的自信?怎么可能积极勇敢的面对人生路上的一个个困难、挑战?又怎么可能像多数父母期待的那样,取得持续的“成功”呢?

3、不利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和人际关系。

在父母的影响下,这些孩子往往将自己偶尔取的好成绩归因于运气,将失败视为自己人生的常态,他们不知道能力和成绩是可以随着努力提高的。

面对那些优秀的同学,他们的内心极度自卑和胆怯,他们不觉得自己“有资格”成为这群优秀的人的朋友,他们会在无意识中形成“讨好型”人格。假如孩子的身上有闪光点,吸引到了“优秀的同学”主动跟他做好朋友,他的内心也是不安的、受宠若惊的,这种心态下的好朋友关系很难健康长久。

小结:这种沟通方式,在国内很常见,部分家长是为了不让孩子取得一点点成绩、进步就沾沾自喜,骄傲自满;还有部分家长是为了满足自己潜意识里的掌控欲、权威感;当然,也有部分家长,仅仅只是无意识的延用上一代对自己的教育沟通方式;您是哪一种呢?真的为自家孩子好,就得以孩子的成长需求为出发点哦。

第二、对家长的不利影响。

1、失去了拥有一个更优秀孩子的机会。

每个孩子出生来到这个世上,都有着共同的精力充沛、记忆力好、好奇心重、接受力和学习力强的优点。有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年龄优势被充分保护,还被父母挖掘出了自己的独特天赋,变的越来越优秀。

还有一部分孩子,因为父母对他们成长的规律不了解,对他们成长的速度不满意,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学习、不反省,他们往往完全依照自己的情绪、想当然的想法,,来跟孩子沟通交流,看到别的孩子会什么就对自己的孩子也提出同样的要求,完全不思考别的孩子和父母背后的努力及付出。

久而久之,孩子的挫败感越来越多,对父母粗暴贴给自己的标签越来越无力,最终丧失掉努力的想法和动力,习惯于凡事依赖运气,而且还坚定的认为,好运99%次都不会站在自己这边。孩子失去了人生更多的优秀的可能,家长也失去拥有一个更优秀孩子的机会。

设想一下,如果海伦·凯勒的老师、父母经常用打压式的、讽刺性的、含有攻击力的语言对待她,她最终还能成为的著名教育家、作家、社会活动家吗?

2、当孩子将这种相处、沟通方式回馈给家长时,家长会感觉到闹心、憋屈,部分家长会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孝。

孩子会不自觉的养成和父母一样的、打压式的、讽刺式的交流沟通方式。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作用也很强悍。武志红老师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写过,很多孩子在长大成人后,很无奈的发现,自己变成了自己很讨厌的父母的样子。

也就是说,家长对孩子小时候的打压、讽刺式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都是非常强烈且显著的。很多孩子小时候对父母的这种语言方式很反感,可是当他长大后,他不自觉的就已经掌握了这种沟通交流方式。他想改变,但是从小形成的自我认知和行为经验,让他认为,自己很难改变。他会不自觉的将这种打压式的语言交流方式、思维方式运用到自己成年后的生活、工作中。

父母和孩子的相处模式一旦确定,双方都很难改变,但是父母往往受不了孩子对自己用打压式、讽刺式的交流沟通方式。

而且,更重要的是,人的相处模式一旦确定,就很难改变。小的时候,孩子不说只是因为:他的行为能力、眼界、以及脱离了父母就无法正常生活等种种因素决定了,他对很多事情没有发言权;即便不满,他也无力反抗父母,更多时候只能做一个精神上与父母隔离的“沉默者”。

但是当他长大成人后,父母开始对很多新生事物感觉到无力,需要依赖于成年孩子的帮助和引导的时候;当孩子将跟父母学来的、深入骨髓的,打压讽刺式语言交流方式,反过来用到父母的身上时,又有多少父母能平淡愉悦的接受,将之视为正常呢?

父母不满、抱怨;认为是自己老了,孩子开始嫌弃了;部分父母还会认为是自己运气的不好,养出来的孩子不孝;殊不知,没有因哪来果?殊不知,孩子在和父母日复一日的拉锯沟通争吵中,也同样的无奈、无力啊?

3、不利于家庭关系向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

我曾听一个朋友说:父母如今50多岁了,有时候和他们静下心来沟通,聊到小时候他们对我的伤害,他们会矢口否认。但是当自己再做错事,他们指责我的语气和20年前一模一样时,我就知道,改不了了,他们改不了,我也改不了,真的……

我能深刻的感受到朋友的无力,在日复一日的抱怨和冲突中,父母和孩子各有各的委屈、诉求和无力达成,即使是亲人,即使没有隔夜仇,但是彼此的心里,也难免留下伤痕。

他们彼此关爱,却又彼此伤害,年迈的父母一直在等孩子的一声道谢,而已成年、却还未摆脱原生家庭阴影的孩子,一直在等父母的一声道歉。多么可叹,又多么可悲啊!

小结:任何关系的发展,最终一定是相互的,包括结果,这就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道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您不希望20多年后,孩子经常用打压讽刺式的语言对待您,那您现在就一定不要用这种方式对待孩子哦。家长该如何纠正这种不利影响?

1、在和孩子、家人的沟通中,立刻停止这种带有攻击性、打压性的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根,孩子是花朵。”根越健康,花朵才能越美丽。

如果您以前习惯使用打压式的语言交流方式,那么无论是对待孩子,还是对待家人,都请立刻停下来。因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因为言传身教对孩子的作用很大。

已经形成的不良影响,我们没有办法一键消除,但是我们可以用认知、信念和毅力约束自己不再给孩子、家庭制造新的不良影响。

2、对孩子和家人,刻意练习使用肯定式、鼓励式、引导式的语言,直至养成习惯。

对孩子和家人多用肯定式、鼓励式、引导式的语言。

孩子的成长几乎每天都在遇到困难,比如拼拼图拼不好的时候,比如玩钓鱼玩具可是鱼怎么也钓不上时;孩子的成长也经常遇到挫折,比如他不能像大人一样,每一次都顺利轻松的将自己想吃的食物,用筷子送到自己的嘴中时……

此时,孩子需要的是大人及时发现,并及时的帮助引导孩子想办法解决问题,孩子才不会像部分家长认为的那样:玩什么都三心二意,做什么都容易放弃。

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家长还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眼睛,及时看到孩子的亮点,用语言肯定他,引导让他体会、品味成就感。

在和孩子的语言交流沟通中,贯彻赏识教育,并挖掘细节,让孩子从小建立自信,明确能力是可以提高的,遇到的困难都是可以想办法解决的。

对于成年的家人,也是同样的道理,多鼓励、多赏识。如果你对他遇到的日常事情,不擅长,没有靠谱的可行性建议,请保持沉默,别随便发表意见和看法;坚持做好自己份内事情,保持自己的正常节奏和情绪,不添乱;恰当的时候,给对方留一些空间和时间,给对方以信任的目光;可能就是你对对方最好的支持,也是你能为孩子创造的最有利于成长的家庭环境了。

刻意练习,直至养成习惯。

刻意练习的概念是由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首次提出,由安德斯·艾利克森教授完善普及的。它的行为原则是:走出你的舒适区;以专注的方式为自己制定目标,并将目标分解成每个阶段可达成的小目标;想办法检测进步并保持动机;那么,经过1万个小时的刻意练习,我们就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针对家长自己的不良的语言交流习惯,我们一样可以通过刻意练习的方式,通过为自己树立每一周的阶段性小目标,并反省总结我们每一周遇到的问题和经验,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有目的的练习的方式,来实现最终改变自己对孩子、对家人的习惯性的打压式、讽刺式的,教育沟通的语言交流方式及习惯。

3、树立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意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也有不少人呼吁,为人父母是最需要学习的职业。

但是目前,真正有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意识、定时反省自己的家长并不多见。更多家长潜意识里依然认为孩子没有心,是可以随意伤害的;但是一旦孩子记住了被打,那就是记仇、是白眼狼、是矫情;他们从不检验自己的人格,却让孩子成为自身人格的受害者。

事实上,教育孩子是最不需要傲慢,最要不得偏见的。蹲下身来,学习科学育儿的理论知识,将之运用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并通过孩子行为语言的反馈,随时调整、灵活运用,您才能真正的发现不足,养育出卓越的孩子。

养孩子不易,育孩子更不易,从孩子出生那刻起,孩子就不再是你私人的所有物,他有自己生命,自己的想法。纪伯伦曾在诗中写道: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后话

打压式教育的失败,并不仅仅在于表面语言上的攻击,更在于父母用这种语言暴力的方式,为孩子营造了一种错误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在于孩子为了保护自己,逆来顺受,日积月累的在自己和父母之间,构建起难以逾越的、沟通和情感的围墙。

这里是皮皮妈育学园,作为高级育婴师和幼儿教育从业者,我致力于分享有趣、有料的科学育儿知识,助力您的育儿之路。若有感悟,还请随手关注;原创不易,多分享,让更多的人看得到!

其他网友回答

当然不好。

纪录片《语言暴力》导演谢勇说:“语言是有能量的,积极的温暖的语言能够让孩子变得自信,乐观。而攻击性,伤害性的语言可能毁掉孩子的一生。”

所以,为人父母,要使用积极温暖的“良言”,规避攻击性伤害性的“恶语”。

因为年幼的孩子,往往并没有一个明确稳固的自我,他是通过他人的评价反馈构建自我认知。

如果父母总是骂孩子笨,孩子很有可能认为自己真的很笨。当孩子把“你是”内化成“我是”,父母就悔之晚矣。

事实上,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足够的耐心。

充分的尊重,就是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把他置于平等的地位,像对待同事朋友那样,可以善意的提醒,但不可毫无界限地攻击否定。

足够的耐心,就是家长也要看到孩子自身的特点,她们身体和心智发育都还不成熟。她们在跌跌撞撞中成长,难免管不住自己,难免会犯错。

家长一定要认识到,教育孩子,不是打骂一顿发泄完自己的情绪就算,而要有智慧讲方法,真正帮助孩子成长,才是教育原本的目的。

其他网友回答

这样当然不好,父母长期贬低孩子,骂孩子笨,蠢,容易降低孩子的自信心,以及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孩子容易变得自卑,内向,不愿意与他人交流,这对孩子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做父母的应该多点耐心,多鼓励支持,引导孩子向好的方面发展。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子,那就经常性的这样对他说。当父母经常性的说孩子笨时,而不去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时,孩子在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就会给自己找理由:我比较困,所以不会是正常的。我这么笨,努力了也是没有用的。

排除生理原因,其实孩子在智力上区别不是很大。而最终孩子的成长,取决于孩子对于自己的理解和定位,以及自己的努力程度,而积极向上的动力在早期是受到家长很大影响的。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注意方式和方法。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