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张爱玲晚年得了什么病?为什么频频搬家?
优质回答:
1992年2月14日,张爱玲在美国洛杉矶立了一份遗嘱,内容十分简单,只有三项:“第一,我去世后,我将我拥有的所有一切都留给宋淇夫妇。第二,遗体立即焚化——不要举行殡仪馆仪式——骨灰撒在荒芜的地方——如在陆上就在广阔范围内分撒。第三,我委任林式同先生为这份遗嘱的执行人。”林式同是一位土木工程师,当时生活在洛杉矶,受朋友文学评论家庄信正之托照顾张爱玲,他并非文学圈中人,对张爱玲几乎不知,这种隔膜反而让他成为了张爱玲去世前接触最多的一个人。张爱玲离群索居,晚年与外界几乎没有接触,几度搬家,也都是通过林式同的援手,让他做遗嘱执行人似乎理所应当。
1995年9月,张爱玲去世时,身边并无他人,林式同按照之前的遗嘱替她张罗后事,随后把她所有遗物包括手稿,清理打包,邮寄给了在香港的宋淇夫妇。他与张爱玲的缘分后来撰写《有缘得识张爱玲》一文,对张爱玲去世前的状况有着平实清晰的描述,是一个很好的见证。
张爱玲逝世后,很多人都觉得她在美国的晚年生活惨不忍睹,晚景凄凉,无人陪伴,家徒四壁。但宋以朗在《宋家客厅》中做了解释,张爱玲去世前在美国的银行账户中大概有28000美元,大概是20万港币,除去这些美国的账户。宋淇夫妇在香港一直帮她打理投资,大概有30多万港币,这笔钱当年并不是个小数目。所以说张爱玲晚景凄凉的人,大概是以己度人。张爱玲之所以选择那样一种方式,跟跟她孤僻,不擅长社交的性格有很大关系。一个人生活并不代表就没有快乐。 张爱玲的离群索居,是她出自内心的自然要求,在她的心目中,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以及带来的繁文缛节,就是麻烦,而她为解脱麻烦所持的态度,就出自她的不予不欠的自主人生观。张爱玲自己说过,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她很能自得其乐,而且这些喜悦,又都是随时皆在,顺手拈来的。在纯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上,如果没有她所不喜欢的,在很自然的情绪下,她倒是非常乐意交谈的。
前不久读到一篇传记作家詹姆斯K·莱昂写的拜访张爱玲的文章更加佐证了这个想法。那是1971年,当时他对这位中国才女并不熟悉,拜访也是因为求证张爱玲的美国丈夫赖雅的一些生活片段。没想到张爱玲几次跟他提供赖雅的信息和书籍,他们几次亲切的交谈有效地打破她孤僻难缠的恶名,她给他留下了“一种与人为善、有高度社交经验的人方有的慷慨”的印象。在文章最后,莱昂总结的一句话让我印象难忘,他说张爱玲之所以离群索居,从人际关系中退出,是因为“她的挫败正在于无法找到能谈话的对象”。
张爱玲没病,也许是我们总是以己度人,才是病了。
其他网友回答
张爱玲是海派代表作家之一,1920年,她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里,她家每一个成员基本都是高官之后,最高级别的是她奶奶李菊耦,那可是李鸿章家的大小姐。
世家名门的出身给张爱玲带来了良好的教育和眼界。
但是张爱玲的童年并不快乐,她没有爱,她的父亲母亲身上都带着贵族子弟的骄傲,互不相让,经常争吵。
她的母亲在她四岁时候就离开了,她的父亲在她十四岁时候再娶。
后妈经常辱骂殴打她,而她的父亲则完全站在她后妈这边。那时候的张爱玲很痛苦,她经常会想到死亡。
后来,张爱玲逃跑找她亲妈去了,但是她和亲妈的日子也不和谐,她们必须精打细算才有钱维持生计,这让过惯了富家女生活的母亲脾气与日俱增。
和胡兰成结婚以后的情况也很虐心,胡兰成风流成性,他就不是一个一生只爱一个人,能与子携手到白头的人。
和胡兰成分手以后,张爱玲还和当时上海一个著名的编剧、导演桑弧恋爱过,可是对方更专注于经营好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两个人的世界。彼此都非常有个性的两个人是没办法在一起的。
后来张爱玲从香港去了美国,也一样不顺风顺水,美国人并不买她的账。因为东西方文化、历史、欣赏角度都不相同,她的书稿被出版社拒绝,而且言辞苛刻,大概意思是:你书中每个人物都让人生厌,无法认同。
1956年张爱玲嫁给了大她二十多岁,境况也很差的美国三流作家赖恩。1967年赖恩去世,在他们婚姻持续的这11年里,张爱玲有一半时间是在伺候他的病,另外一半时间是在打工挣钱支付他的医疗费用。
张爱玲的一生坎坷跌宕,她聪明早慧,性格却孤僻冷淡,这都是命运多舛造成的。
说到晚年的疾病,张爱玲有很多,牙病、皮肤病、头痛、经常感冒、脚肿等等,它们一直侵蚀着张爱玲的生命。
持续时间最长的,应该是她的皮肤病了。从1984年至1988年这4年里,张爱玲一共搬了180多次的家,密集到每个星期搬家一次。
很难想象,如此频繁的搬家是为了躲避跳蚤,据说跳蚤使她的皮肤过敏。
其实,从这些数字上不难看出来,张爱玲的这种行为并不正常。180处公寓,怎么可能每一处都有跳蚤?唯一的推断是她精神过敏。
如果说张爱玲频繁搬家很有可能是精神疾病,那么张爱玲晚年的第二大病态不愿意见人,就很确定是心理问题了。
张爱玲晚年什么人都不见,不管是编辑,还是朋友,而且已经到达了躲避的程度。如果公寓外面的走廊里有人行动的声音,她绝对不会出去;就连到自己公寓的信箱去取信,也要在夜里悄悄地出去的。
她的这种状况和第欧根尼综合症Diogenes Syndrome非常相似。
该病症的主要特点是:
1.生活脏乱。
2.极度自卑感。
3.有强迫性的囤积行为。
4.有强烈的隐居欲望,拒绝他人帮助。
5.主要出现在老年人上,有时伴随老年痴呆症。
这些病症的特征,我们在晚年的张爱玲身上都可以看到:
1.她频繁搬家,因为她潜意识里觉得环境脏乱。
2.张爱玲的自卑也是很多研究张爱玲的专家学者都普遍认可的。
3.林式同是张爱玲在最后几年里,唯一偶尔接触的人。他在描述在张爱玲生命最后瞬间的那个场景里有提到:“拖鞋是那种沐浴用的橡胶拖鞋,还有几大包新的没开过封。”而且,据说晚年张爱玲还在洛杉矶的韩国城租有仓库用于储物。
4.这种病症最致命的是,它本身就有着拒绝别人帮助的特征,这点在张爱玲这样一个绝世而独立的“大女主”身上,显得更加突出。旁人越发的无法接触她、对她伸出温暖的双手。
5.张爱玲出现这种症状的时间从1984年她搬家开始计算,那时候她64岁。
1995年9月1号或者2号,张爱玲洛杉矶罗契斯特街的一所公寓里病逝了,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她的遗体是在9月8号被发现的,据法医推断去世时间在一周之前。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其他网友回答
张爱玲的笔杆,最擅长写那些流离在乱世中,尤其还是大家庭里逃出来的女子。
白流苏、郑川嫦、曹七巧、葛薇龙、虞家茵、顾曼桢,打开张爱玲的集子,比比皆是。在张爱玲生花妙笔下,她们几乎清一色地,犹如一朵朵自枯自荣的野花,又像是“姐姐们”淘汰下来的一件旧衣服,不彻底地爱过恨过,最后与“大时代”一块烟消云灭,见证颓废人生中的超拔,苍凉时代里的浮华,以及人与人之间那种“惘惘的威胁”。
张爱玲的文字之好,是无需废言,可问题的复杂还在于,“一切作品,都是作者的自叙传”,这些纸上人物,何尝不可视为张爱玲的“自我代言”?名学者王德威,那位“祖师奶奶”这个词的首创者王德威就说,张爱玲笔下的那些女子,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她自己的倒影。
尤其是晚年张爱玲,生活的尤其单纯,尤其“逃离”,尤其自我放逐。她最大的心愿,似乎就是要求保有自我的日子,毅然选择孤独为伴,并且自得其乐,不以为苦。
以至于我总觉得,张爱玲在离开上海的那一刻起,其实就已经死亡了。她余下的漫长时间,似乎都在安然平和地等待死神降临。
张爱玲一生漂泊,到处流浪,没有“家”,没有来自“家”的温暖,也似乎不大需求这样的凡俗幸福感。
图:上海南京西路与常德路交汇口的常德公寓,张爱玲在上海期间长居于此
她说,她16岁那年被父亲毒打、幽禁,逃出来坐上面包车时,就不再眷恋这些温情。晚年的她,流落在美国,似也并无异乡之感。那时的她,名满华人圈,可对于声名、金钱,甚至于人类必要的情感,都已不大看重。
琼瑶的丈夫平鑫涛,常年代理她的作品,就回忆说过,张爱玲真的很淡然这些。告知她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呼声很高,她完全不知道,也懒得一说;对于版税,一贯被视为精明“海派作风”的她,其实也不在意,征询她意见时候,她只默默回了一句,“版税你还要跟我说嘛?你自己决定吧”,是从没过问。
她自1952年7月,巧妙地以“继续学业”为由,从大陆逃离后,就长期定居在洛杉矶,离群索居为多。尤其是最后一位丈夫赖雅1967病逝后,她几乎就过上了类似“古墓派”小龙女似的生活,没有亲人、没有孩子、甚至没有朋友,只通过书信联系几位必要的信任者,并不觉得哪里不好。
狂热的女粉丝去翻捡她的垃圾袋,海内各种研究者捧也好、骂也好,她都是绝对自信、也绝对孤傲地不理睬。她永远都是她自己,不置一言。
自那以后的张爱玲,仿佛对一切索然无味,活的如同看破世情人情的通人一枚。
图:美国洛杉矶罗契斯特街公寓,张爱玲的最后住所
曾经那么讲究精致、注重外貌的她,都对自身很马虎起来。台湾作家陈若曦,接触过晚年的她,甚至直言说,那时的张爱玲“很邋遢”:常年就重复一两件衣服;发式是最不费神的清汤挂面;有一回,同行路上,发现她袜子是乱穿的,“很紧张”提醒后,”她居然笑一笑,一点也不在乎”。
她比年轻时候,更加“自闭”,也更加执著去守护独处、独往、独居的一己之乐。她真是处处都是一个“异数”女奇人,不是常数凡庸之辈。她1995年9月7日前后,孤零零一人死在洛杉矶西区公寓内,将近一周才被发现,连尸身都开始腐烂,下场确实有点悲剧。单她这种悲剧感,让读者感受更多的,并非同情怜悯,而是敬畏。因为她从不认命,因为这是她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是一位强者的命运,纵然凄凉,可并非失败,那姿态像极了“一个苍凉的手势”。
而且,还需要注意的是,几乎所有亲历者的回忆文章,都会大体印证说,晚年的张爱玲,是纯粹按照自身意愿而活着的,她孤单但不孤苦,寂然又并非寂寞,日子非常平静,不见什么不快。
晚年张爱玲,唯一的困扰,可能在于,她确实因了难以言明的缘由,需要频频搬家。
有好事者统计说,张爱玲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干的最多的一件事,其实就是搬家。累她在洛杉矶的那些年,搬家次数竟然有上百次,几乎每个星期都要搬一次家。
好在于说,她的“搬家”,差不多就是相当于换个房间那么简单:房子是条件齐备的公寓,拎包入住。而她要求极低,一床一椅外别无所求,一切又都是超前的“断舍离”,什么包袱也没,只收拾起几身换洗衣服就可以燕如而行了。
按照现有的解释,张爱玲频频搬家,原因不外二种:其一,来自她自己的说法,她要躲避一种美国常见的、类似跳蚤的小虫子。她常年有洁癖,似乎也患上了一种皮肤病,会感觉身上有没完没了的小虫,是以要不停的搬家。
其二,还有一种推测,张爱玲晚年,可能犯上了一种现代医学认知中类似强迫症的心理疾患,疑神疑鬼,幻觉中总有虫子在周围。从情理看,两种原因中必有一种真相,可对于张爱玲自己及其读者而言,都不再重要了。“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只要还活着,活的认真,何处何时没有跳蚤呢?
张爱玲说,满眼繁华,不过一季匆匆幻相而已。同时,她匆匆离去,又永远以缺席来显示她的存在。这就是张爱玲,从不看任何人脸色活着。
其他网友回答
我认为是一种心理疾病——强迫症晚期。
晚年的张爱玲,一直在美国过着隐居的生活。她的饮食比较“怪异”,只吃从店里买来的蛋糕,饼干或者派之类的。她的朋友庄信正知道后,在信中劝他要保持饮食平衡,蔬菜,水果,牛奶等都要吃。
她也极力地改正回来,但是可能因为早期的饮食不规律,在晚期她被牙病,皮肤病,头痛,脚肿等疾病缠身。直到张爱玲死在公寓后,遗体经过法医检验,发现她还有心血管疾病。饮食不规律本就会使人营养跟不上,免疫力下降。这个时候再来一个心血管疾病,可以说是雪上加霜。
然而晚年为什么经常搬家?
其实这也是因为她的一个心理疾病——跳蚤恐惧症。她自己曾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爬满了虱子。而说出了这句话的张爱玲,患有很严重的跳蚤恐惧症。
她总觉得自己的住所有跳蚤,觉得自己皮肤瘙痒。于是她就开始不停地搬家,俗话说:“三搬当一烧”,就在她搬家的过程中,家具丢了衣服丢了,连书稿也丢了。
那段时间的张爱玲平日里都穿着宽袍大袖,用头巾包着头发,怕虱子进去。她和别人说:这些跳蚤都是南美洲的,非常顽强,小到肉眼看不见,杀虫剂都没有办法将他们杀干净。
后来她去看医生,医生告诉她只是皮肤敏感期,并没有虱子。虽然自这以后,张爱玲的跳蚤恐惧症始渐渐消失了,但是早年对她折么太久了,也加重了她的身体负担。
其他网友回答
张爱玲的生命,正如她所说“如一袭华美的袍”。这衣袍曾经光艳照人,风情万种,但最终还是被“虱子”吞没了。这是怎样的悲哀!
家庭的冷漠
张爱玲,1920年9月出生于上海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祖父张佩纶是晚清名臣,祖母李鞠耦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是一个封建遗少,性格乖戾暴虐,抽鸦片,娶姨太太,母亲黄逸梵是曾经出洋留学的新式女子。张爱玲的父母似乎完全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婚后长期不合 。张爱玲在父母无休止的争吵声中长大。四岁时,母亲抛下她出了国。十岁时,父母离异。
父亲续娶后,张爱玲与父亲、继母一起生活。记忆中,这又是一段暗无天日的日子。有一次张爱玲为了一件小事与继母争吵了几句,继母打了爱玲一下,爱玲本能的就要还手,继母便尖叫起来:“她打我,她打我!”爱玲的父亲听到后,立刻跑了出来,将爱玲一顿毒打,嘴里还喊着“打死你!打死你!”。爱玲回忆到:“我觉得我的头偏到这一边,又偏到那一边,无数次,耳朵也震聋了。我坐在地下,躺在地下了,他还揪住我的头发一阵踢”。随后,张爱玲被父亲关在一间空屋子里,长达数月。让一名巡警看着,张爱玲得了严重痢疾,父亲既不请医生也不买药,一直病了半年,差点死了。照她想,“死了就在园子里埋了”,也不会有人知道。在禁闭中,她每天听着嗡嗡的日军飞机,“希望有个炸弹掉在我们家,就同他们死在一起我也愿意”。后来,姑姑张茂渊跑来与父亲理论,也被父亲打了一顿,金丝眼镜也打碎了。父亲的毒打,彻底粉碎了张爱玲对父亲的亲情,对这个家的牵挂。
姑姑的熏染
姑姑张茂渊是一个追随自己内心生活的人 。一个世纪前,她就敢坦然地去做一名老姑娘,直到78岁时遇到自己的真爱才结婚。
张茂渊去英国留学时,在船上邂逅了一位名叫李开弟的青年才俊,当时李开弟已有婚约在身,另外,李开弟很忌讳张茂渊的身世。直到五十多年后,李开弟的妻子去世,俩位老人才征得孩子们的同意,生活在了一起。
张爱玲曾经和姑姑一起生活了很多年,姑姑的言行举止和对生活的态度对她的成长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张爱玲对待自己的人生也完全不受世俗的羁绊。越发放纵那颗孤冷的心灵。如此只能使她变得更离群索居,我行我素。
与胡兰成的婚姻是致命一击
胡兰成,汪伪政权的宣传部副部长,因跟随汪精卫并为其执笔而列为著名汉奸。胡兰成与张爱玲的婚姻就是一段孽缘。
当时,胡兰成已经结过三次婚。但当张爱玲见到胡兰成后,便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张爱玲从未对哪个男子动过心 ,但自从见到胡兰成,一切都变了。
张爱玲放弃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她爱眼前这个男人的一切。1944年8月,胡兰成和第三任妻子离婚后,很快和张爱玲秘密完婚。那一年,胡兰成38岁,张爱玲只有23岁。
这段不被看好的婚姻仅维持了两年,因为胡兰成此后的两度出轨而终结。张爱玲顶着“汉奸夫人”的骂名 ,发表作品也变得异常困难,却还是给了他三十万的分手费,她分明是担心他在流亡途中的困窘。
如果胡兰成能给张爱玲一个不算奢望的岁月静好,那么,张爱玲也许此后的写作成就会更高。然而胡兰成没有给到平常人爱情的甜蜜和温暖,给予张爱玲的却是一击致命的重创。非但没有把张爱玲从孤冷的认知世界拽出来,却使她对世界的冷漠更加坚定。王家卫曾说:“若不想被人拒绝,最好的方式,就是先拒绝别人”。张爱玲在这个世界的各种关系中,体验到的永远都是被伤害、被拒绝、被遗弃,她不想再承受这种伤痛,于是只好将自己的情感隔离起来,用淡漠凉薄的方式与这个世界相处,仿佛这样,便不会受到伤害。
弟弟张子静说过:姐姐离开大陆时,半句都没跟他提起,此后再也没有回来。自己生活困难,曾经向姐姐求助,但姐姐分文未给。亲生母亲孤身一人在伦敦弥留之际,写信给她:“我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见你一面”。张爱玲接到信后并未理会,只寄了一张一百美金的支票给生母。
晚年受“恐虱症”侵扰,在凄凉中落幕
1955年秋,张爱玲奔赴美国。
在美国认识了他的第二任丈夫,一个美国白人作家赖雅,当时赖雅已经65岁,张爱玲36岁。张爱玲和赖雅之间,从一开始,就没有激情碰撞,两个人的结合有着一种相依为命的暖意。张爱玲为了维持生计,回到港台发展,赖雅在美国多次中风瘫痪在床,张爱玲为了买一张回美国的机票,写文章写到眼睛溃疡。
赖雅去世后,张爱玲开始了独居生活,也很少有作品问世。并且还患上了一种“恐虱症”的心理疾病。一种她认为来自南美的小的肉眼几乎看不见的,但生命力顽强的跳蚤,时刻侵扰着她的生活。使张爱玲的生理、心理饱受折磨,她变的异常恐惧,不停的搬家换地方。从1984年8月到1988年3月,张爱玲平均每个星期搬家一次。“那时候,总是天天上午忙搬家,下午远道上城去看医生,有时候回来已经过了午夜。最后一段公车停驶。要叫计程车。剩下的时间只够吃睡。”
张爱玲不愿再见生人,甚至不接电话。别人给她写信,她也许几年之后才拆开来看看。出版社的人和她联系,只能给她公寓隔壁的杂货店发传真。晚年的张爱玲还得了皮肤病,不得已之下,她把头发也剃光了。1994年,张爱玲获得中国台湾《联合报》颁给他的终身成就奖。她给报社发来了她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张爱玲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在生命中的最后20年,长期的冷漠使张爱玲越来越呈现出显著的心理疾病。她的生活更加封闭,家具衣物随买随扔,她其实是用这种方式摆脱内心的空虚与孤寂。多年来,一直潜伏在心里的“虱子”,终于在晚年向她发起了攻势。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谢世于美国洛杉矶寓所。7天后,才被人发现。她躺在地板上,身上盖着一条薄薄的毯子。屋里没有床也没有家具,一个曾经灿若云霞的生命,却以无比凄凉的景象落幕。这也许是张爱玲早为自己设计好的结局,也但愿我们是以己度人。这个世界给予她的是孤苦冷漠,但又成就了她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