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案
课题 |
鱼我所欲也 |
|||
教学内容 分析 |
一、教材分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孟子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一个重要的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仪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
|||
学情分析 |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
|||
学习目标 |
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重点积累“欲”“舍”“甚”“恶”“患”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 |
|||
学习重点 |
本文所运用的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逻辑推理论证等方法。 |
|||
学习难点 |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
|||
学习方法 |
反复阅读法 品读探究法 |
|||
学习资源 |
辅助阅读的资料 |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环节一: 导入新课 |
背诵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由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生死观,导入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了解孟子关于“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
背诵,思考名句中蕴含的文天祥的人生观。 |
进入情景 |
|
环节二: 通其文 |
1、听读名家朗诵,初步感知文意。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3、生生对读,纠音纠断句。 4、指名朗读(中等生) 5、齐读。 6、指名朗读(薄弱生) |
学生尝试各种方式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
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 |
|
环节三: 疏其意 |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段,边读边借助文下释义梳理文意,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标注出来小组交流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交流。 |
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 |
培养自学能力及合作意识。 |
|
环节三: 明其理 |
1、齐读全段。 2、你认为本文主要阐述了孟子的一个什么思想。即: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提问:“非独贤者有是心“是心”指什么?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是心”的理解。 4、“舍生取义”与“是心”是什么关系,孟子是如何进行论述的。 |
舍生取义 讨论并归纳 |
培养学生抓住重难点语句,反复阅读,思考深意。 |
|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
1、背诵第一段 2、在文言积累本上用三行式整理第一段。 |
巩固课上所学,训练学生理解记忆能力 |
||
板书设计 |
鱼我所欲也 孟子 第一段分三层: 第一层:类比设喻 以舍鱼取熊掌-引出-舍生取义 第二层:正面+反面-道理论证-论证“舍生取义” 第三层:总结上文,得出结论。 |
|||
教学反思 |
||||
课题 |
鱼我所欲也 第二课时 |
|||
学习目标 |
1.背诵课文,理解文意。 2.理清论证思路,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 |
|||
学习重点 |
本文所运用的正反对比论证、逻辑推理论证等方法。 |
|||
学习难点 |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 |
|||
学习方法 |
反复阅读法 品读探究法 |
|||
学习资源 |
辅助阅读的资料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环节一: 美读吟诵 |
背诵或朗读第一段 |
背诵或朗读 |
衔接本课内容 |
|
环节二: 通其文 |
1、听读名家朗诵,初步感知文意。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3、生生对读,纠音纠断句。 4、指名朗读(中等生) 5、齐读。 6、指名朗读(薄弱生) |
学生尝试各种方式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
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 |
|
环节三: 疏其意 |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段,边读边借助文下释义梳理文意,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标注出来小组交流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交流。 |
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 |
培养自学能力及合作意识。 |
|
环节三: 明其理 |
1.本文主要举了哪几种为人处世之道做法,作者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2.“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明确:“本心”具体指“人的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3.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这种看法有道理吗? 明确:这种看法有道理。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所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乞人不屑也”可以归入第一段。 教师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
讨论并归纳 |
培养学生抓住重难点语句,反复阅读,思考深意。 |
|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
1、背诵第二段 2、在文言积累本上用三行式整理第一段。 |
巩固课上所学,训练学生理解记忆能力 |
||
板书设计 |
||||
教学反思 |
||||
课题 |
鱼我所欲也 第三课时 |
|||
学习目标 |
1.背诵全文。 2.以本文为例,练习《孟子二章》体会孟子文章的语言特色及严谨的论证过程 3.辩证的认识孟子的“仁政,礼仪”思想。 |
|||
学习重点 |
1.背诵全文。 2.以本文为例,练习《孟子二章》体会孟子文章的语言特色及严谨的论证过程 |
|||
学习难点 |
3.辩证的认识孟子的“仁政,礼仪”思想。 |
|||
学习方法 |
品读探究法 |
|||
学习资源 |
辅助阅读的资料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环节一: 美读吟诵 |
背诵或朗读《孟子二章》和《鱼我所欲也》 |
背诵或朗读 |
复习巩固所学 |
|
环节二: 梳理思路 |
活动任务:仿照书p47也,画出《富贵不能淫》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篇文章的论证思路的思维导图。 要求: 1、先明确文章论点。 2、理清每一段的文意。 3、标明论证方法。 4、组内交流讨论。 |
学生尝试画出结构图,组内交流,班级展示。 |
通过画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理清论证思路,达到复习巩固提升的效果。 |
|
环节三: 明确特色 |
活动任务:三篇文章分别善用比喻、排比、类比、对称句。论述了“大丈夫之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舍生取义”观点。画出这样的句子,体会一下其在表达效果上的作用。 |
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 |
培养自学能力及合作意识。 |
|
环节三: 明其理 |
活动任务一:三篇文章分别论述了“大丈夫之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舍生取义”观点。三者有何关系?而今的社会,孟子的这些思想还有存在的价值吗?说明理由。 活动任务二:对于今天的我们,亲历生与义的重大抉择也许很难得,但我们的人生不乏选择。我们一直在选择,谨慎地选择。 1. 模仿下面一段话,发表对选择的感言。 选择博爱,我们品味异样精彩的人生;选择回忆,我们度量往事的厚重;选择诚信,我们畅享生命的真真切切;选择坚强,我们感受经历失败后的成功的甘甜;选择关爱,我们因几颗心同时跳动而愉悦不已…… |
讨论并归纳,发言 |
培养学生群阅读,深思考的能力。 |
|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
1、背诵第二段 2、在作文纸上整理仿写片段。 |
巩固课上所学,训练学生理解记忆能力 |
||
板书设计 |
比喻。形象地说明主题,点明了论点。 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排比。通篇皆是排比,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
|||
教学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