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通过什么杀死了李建成李元吉 李世民把李建成杀了吗

网友提问:

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为什么要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砍下来呢?

优质回答:

为了争夺皇位,本就该如此!不必问为什么,哈哈!更何况李建成和李元吉是一伙的,而李世民一直受到他们的排挤。更可恶的是,李世民曾经被这二人下毒,差点死掉。他要是上位更应该杀死这两个亲兄弟,另外,他也是没办法,这二人凶残无比,要是上位,无论李世民如何退让,都是死路一条的。

其他网友回答

原因很简单,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看似一句古诗,却暗藏深刻的兵法韬略,李世民要转败为胜,只能靠出奇制胜。

玄武门之变,看似李世民完胜,实则险像环生。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与李建成的实力还有很大的差距,李世民之所以挺而走险,完全是迫于无奈,因为太子之位的争斗已经白热化,一场血腥的大战无法避免。而李世民想要绝处逢生,只能出奇不意,提前下手。所以当李世民被李渊责问时,来了个恶人先告状,说李建成、李元吉兄弟俩淫乱后宫,李渊盛怒之下方寸大乱,于是下令第二天早上要兴师问罪李建成和李元吉。如此一来,李世民的引蛇出洞计策顺利实施,因为他可以在上朝的必经之路玄武门设伏,杀李建成一个措手不及。

果然如李世民所料,玄武门一开,毫不费力,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两双双毙命,但闻风而动的太子党人马上将李世民的200死士打的节节败退。此时,东宫猛将薛万彻又将军队引向了秦王府,如果秦王府被杀红眼的东宫军士攻破,对李世民将是灭顶之灾。所以,玄武第一功臣尉迟敬德急中生智、力挽狂澜,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人头砍下,站在城楼上大声呼喊,太子党人发现主子已死,没必要再做无谓的撕杀,于是一哄而散。

随后,李世民又派尉迟敬德闯入皇宫,将李渊挟持。李渊问清原由,只好向李世民妥协,把兵权交出,并以他的命义下令东宫投降。如此一来,局面被李世民被牢牢控制,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有惊无险,一气呵成,两个月后就登上了大唐的皇位。所以,李世民之所以砍下大哥和四弟的人头,并不是穷凶极恶、丧心病狂,而是性命攸关时的一种急中生智,只有从容淡定、富有大智大勇的人才会作出的正确选择。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其他网友回答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场玄武门之变,既将大唐李氏一门的权力恩怨大白于天下,也完成了李氏皇族权力的移交。

问为什么要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砍下来,是不是有点太残忍?

人都已经被杀了,为何不给留个全尸呢?何况这两位还是李世民的兄长和弟弟,即便有再大的矛盾,总也还是血脉同胞。

但是李世民就是将两位兄弟的头颅给砍了下来,尽管看似残忍,但却显示出了李世民的杀伐果断。

砍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这叫“传首”。

什么意思呢?

就是把敌人的首级进行传阅。

当时啊,玄武门之变骤然发生,东宫、齐王两边的势力得知事变,却不知道那边具体的事态结果,都纷纷各做打算,不少势力处于各种理由,想要带兵参与到对抗当中。

这时候,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被李世民的手下“传首”到了这些“叛军”的眼前,眼见自己的靠山已经身首异处,知道反抗也再无意义的各方势力,就顺服了。

这样,就有效的防止了事态的扩大,将损失尽量降低。

传首在战争中经常发生,两军激战正酣的时候,突然,一颗首级砸到士兵们面前,一看,是主帅的首级,于是,士兵们纷纷放下手中兵器,战斗就此结束。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其他网友回答

皇权之争总是在你死我亡的厮杀决斗之中谋求帝位,成王败寇,没有什么亲情可言,纵使是手足相残,那也是司空见惯的事。

李世民也不例外,建成、元吉不死,他能安心做皇帝吗?反过来,建成顺利继位,李世民也难求活命,人死心才安,只有死人才最放心。

古代统治者是凭实力打杀出的江山,不象现在,全世界基本上大部分都是选举制度,也就少了很多战争。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我是猫叔,我来回答。

首先纠正一下问题中的一个“小错误”,问题中说“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这个说法不够严谨,李世民争皇位只能跟自己老子争,这次争的,实际上是太子之位,因为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就是得到了太子的宝座,而非直接得到了皇位。

那么,作为骨肉血亲,李世民、李建成和李元吉是正儿八经的亲兄弟,为了权力,为了利益,双方发生了激烈的厮杀,最终,李世民获得了最终的胜利,杀死了自己的大哥和弟弟。一直以来,正史上都说,李世民是被逼无奈才出的手,把一切过错都归在李建成的头上。“成王败寇”,李世民对史书的篡改行为可不止一次两次,他是一个特别贪名的人,一定要把自己的英名流传后世万代。可是,什么是“欲盖弥彰”?你越是把事情描绘得完美无缺,就越有问题,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那么完美的事情。

所以,也就出现了一系列的疑惑,比如就像这个提问一样,如果李世民真的那么无辜,为什么还要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颅砍去?难道就不顾及一丝丝的亲情吗?

其实,真正的历史上,李世民不可能那么无辜,权力斗争都是相互的,李建成猜忌李世民的功劳大是事实,而李世民在战争中故意培植自己的势力,甚至组建了一个十分完备的智囊体系,这就侧面说明,他对李建成的伤害并非史书上说得那么无辜。

但是,就事论事,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颅砍下来,在当时的那个场景中,也是逼不得已,不是李世民不顾及亲情,是实力太弱小,被逼无奈走到了那一步。

要想知道事情的真相,完全依靠正史是很难的,必须把正史里面的那些细节都放大,才能接近真相,鉴于此,我觉得咱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第一个角度:李渊去了哪里

正史里面的说法显然是无法相信的,咱们以《资治通鉴》为例,书上说,玄武门之变发生的时候,李渊在“海池”里休闲,唱着小曲儿,喝着小酒儿,快活得很。

这种可能性有多大?我个人认为,可能性几乎是零。

起码,至少有两个疑点。

第一个疑点,李世民的伏兵是在凌晨就埋伏好的,也就是说,李建成是大清晨进太极宫面见父皇,李渊会在这个时间点带着老基友裴度游船吗?有悖常理。

第二个疑点,玄武门是太极宫的北门,离太极宫的正殿距离最近,外面马的嘶鸣声、喊杀声、格斗声,综合在一起,这是何等嘈杂的一个分贝?而且,根据史料记载,箭矢如雨,有的箭矢甚至射进了太极宫的大殿,李渊即使是个瞎子、聋子,宫殿里面那么多的宫女和宦官,难道都不会去禀报皇帝吗?

所以说,只剩下一种可能:李渊在政变的时候已经被控制。

这种说法最符合常理,李世民是何等人物?久经战阵,且身边谋士如云,无论如何,政变的过程都会经过周密、严谨的谋划,甚至有失败后的预案才对。如果不控制皇帝的自由,那么,一旦李渊出手,禁卫军立即就把李世民给抓了,哪里可能还会那么顺利就取得了政变的成功?

第二个角度:长孙氏去了哪里?

这里说的长孙氏,就是后来著名的长孙皇后。这位女子是皇后中的劳动模范,是后世皇后们的榜样。同时,她也是李世民的“贤内助”。

这场血腥的政变,女人是不应该参与的,可是,很明显李世民已经赌上了身家性命,所以,长孙氏在这场政变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常常为大家所忽略。

李世民喜欢篡改历史,但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历史都篡改了,比如《旧唐书·文德皇后传》对长孙氏在玄武门之变中的作用就有所提及,说她去安慰将士、鼓舞士气。表面上看,没毛病,但是经不住推敲,长孙氏一直都很少抛头露面,在这个时候,一个弱女子,去鼓舞什么士气?我觉得,史书上说得比较隐晦,她其实充当了另外一个角色:安抚内宫。

整个政变过程如此血腥,而内宫却没有发生很大的动乱,这显然是不符合常理的。

因此,我们大胆猜测一下,有可能李渊被控制后,长孙氏是过去负责安抚人心,保证宦官、宫女不慌乱,不四处逃跑,避免节外生枝。

第三个角度:尉迟敬德是个飞毛腿吗?

对于李世民来说,尉迟敬德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所以,《旧唐书》里面还是给尉迟敬德立了传记的。《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很多内容都是在《旧唐书》基础上演义的。所以,大家可以去查一查《旧唐书》,你会发现一个非常奇妙的现象,书里并没有记载尉迟敬德去找李渊“护驾”的事儿,而《资治通鉴》却有这个内容。很明显,这个细节应该是《资治通鉴》演义出来的,否则,这是说不过去的。

怎么说呢?一方面,尉迟敬德去找李渊“护驾”,另一方面,尉迟敬德在厮杀的现场又救了李世民一命。这简直是笑话,除非尉迟敬德长了个飞毛腿。所以,尉迟敬德大概率是在玄武门现场,并没有去找到李渊“护驾”,这就侧面说明,控制李渊另有其人。

有了这三个角度,现场是个什么情况,是不是有清晰多了?

也就是说,李世民主导的这场“玄武门之变”应该是兵分三路。

第一路,主要力量,埋伏在玄武门,与李建成厮杀。

第二路,由某个将领率兵突袭太极殿,杀李渊个措手不及,控制李渊的人身自由。

第三路,长孙氏在其中,负责整个后宫的秩序维持工作,安抚人心。

那么,到了这里,我们仍然没有搞清楚李世民为什么会割掉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其实,有了以上的铺垫,这个问题并不难理解,理由只有四个字:实力悬殊。

有些人肯定就不同意了,李世民在唐朝的建立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肯定手握兵权,可是,他们都忽略了唐朝的制度——府兵制。李世民虽然曾经指挥着国家的军事力量,可没有战争的时候,府兵们都在家种地。当时的朝廷,有军事力量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皇帝李渊,另一个就是太子李建成。

李渊掌握的力量自不必说,是皇城的守卫军,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禁卫军。李自成却有一个力量强大的太子卫队,这不是他擅自拥有的,是李渊允许的,人数大约有几千人。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李世民会很犹豫发动政变了吧?要是李世民有兵权,他根本不可能那么忌惮,之所以犹豫,就是因为力量悬殊太大了。

当时,李世民也不过是匆匆武装了自己的家丁,加上平时养的少部分“死士”,几百人而已,而且还要兵分几路。即使正史记载中,尉迟敬德来支援李世民的队伍,也不过是七十个骑兵而已,就这点力量,怎么能取胜?虽然当时李建成身边没有带太多人,但史书上也说了,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并没有善罢甘休,而是回去调来了援兵,装备精良,且足足有两千人之多。虽然这时候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被杀,可这两千人要是加入战斗,形势立即就会反转,恐怕李世民纵有三头六臂,也难以力挽狂澜。

于是,割头颅的事儿就发生了。这是一个很古老的办法,“擒贼先擒王”,必须让这两千人的后援部队看到,李建成已经死亡,让他们立即撤退。事实证明,这个方法古老,但管用,虽然领头的那些人还想为李建成复仇,可士兵们显然不想拼命,顿时没了斗志。

所以说,割头颅这个事,应该是在这个情况下发生的,是李世民的无奈之举。

我是猫叔,专注原创,欢迎关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