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古代没有水泥,那修桥梁时的桥墩是怎么修的?
优质回答:
谢邀,农业学大寨年代,我参加了几次拆桥和挖瑶人坟的工程,那些桥墩和坟的确是挺结实。据年龄大的人说,那些材料都是用糯米,木炭或石灰与黄土搅和成的,真假待考证。
其他网友回答
最早是用夯土,就是用有粘性的红土,还有石灰,砾石,混合在一起,夯实了,来修墙,修桥。后来用石灰,沙,砾石做成石灰砂浆,来粘合砖石,但粘性不够,所以强度不大,有一定的局限性,明清时期出现了糯米浆做成的石灰砂浆,但也主要用于主要建筑,或大型建筑,比如城墙和宫殿。在古代除了政府主导的工程建筑用比较好的糯米浆沙石灰之外,在民间也并没有太多大型的建筑,这主要还是成本问题,普通百姓用石灰砂浆盖房子,已经可以用了,至于修桥,多半是由官府牵头集资修建,由当地百姓豪绅出钱。在古代民间虽然著名建筑有很多,但是相比中国地域之辽阔,比例已算很少了。就好比现在有钱人才住豪宅,大多数老百姓还是住的普通房子一样,大型建筑和公共建筑那是集合了时代的最高技术建造的,普通建筑还是用普通方法!
其他网友回答
在没有水泥之前,普通百姓一般用黄泥,把黄泥辗细后加水和好后反复踩踏,在过程中不断加入扎成小段的草,这个过程叫烫泥,烫的好的泥可以用于石头间填充和粘合,强度不及水泥,但是材料就地取,成本低,也可以制成土坯,砌墙用。
对于有钱的人家就用生石灰加水炼成石灰粉,地上挖一大坑,铺上青石板,把石灰和麻刀(用麻皮加工)用水泡在水里,叫做沥灰,一般泡一个月左右,这个灰髙用来砌青砖墙,抹白墙强度非常好,现在保留下来的清代的民宅大多数是这种工艺的。到了民国年间的抗战时期,在大多数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心中,也没“水泥”这个概念,而叫“洋灰”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