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案
关于《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资治通鉴》是一套历史书!
?具体介绍请看课本注释①
?补充介绍:
编年体:以年代为序记录历史的体例
?通史:记录的历史年代是通的,没断过。它从战国一直记到五代,共记了1362年的历史。
?宋神宗认为它能“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取名《资治通鉴》,意思说,此书可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鉴”是镜子的意思。
?作者就是那个小时候砸缸救人的司马光。
?关于他的资料,具体介绍请看教材注释①
?补充:他跟苏轼、王安石等人同朝为官。
故事里的人物
孙权:
?先看教材注释①
?补充:他18岁时,哥哥孙策被刺身亡,他于是掌权,成为一方诸侯,统治江东长达五十多年。最大功绩是开发了东南地区,促进了此地经济的繁荣发展。
?曹操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生的儿子就要像孙权一样),这是对孙权的盛赞。
?曹为什么这么说?
?曹操生于155年,孙权生于182年,曹比孙大27岁,自然是他的长辈。
?公元213年,曹操率大军南下,与孙权相持一月余,孙权用水军包围,抓曹军三千余人,又淹死几千人。后又挑战曹,曹不敢出兵,孙权就入曹营“检阅”曹军容。孙离开时,曹操见他的军队军容整肃,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刘景升指刘表,他死后让二儿子刘琮继位,可是刘琮率军投降了曹操,曹操很看不起这种人,觉得他像猪狗一样没有男子汉的骨气。
?先看教材注释②
?补充:吕蒙少年时依附姐夫,随孙策为将,以有胆气著称。
?孙权掌事后,他渐受重用,是东吴的一员猛将,屡屡立功受勋。
?他死时才42岁,后人猜测他是年轻时在战场上吃苦受累导致积劳成疾,不治而亡。
?本文没讲大将军吕蒙血战沙场的故事,而是讲了他在孙权劝说下发愤学习的故事,由此,吕蒙成为中国古代将领以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
?与其有关的成语有“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详情请学课文。
?鲁肃:
?三国时杰出的战略家、外交家。坚持联刘抗曹方针,推动了三国鼎立。
?出身于土豪之家。
?深得孙权赏识,在周瑜去世后,代周瑜职务。治军有方。
?正确朗读课文
?朗读文下对词语的所有注释
?检查你对课文读得熟不熟,朗读以下无标点的课文,注意读对字音,读对句读(让学生练答广东中考第10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口头直译全文各句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
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书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事务繁多,谁像我(一样忙?)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收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和吕蒙交谈,
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很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过去吴下那个阿蒙了!”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吕蒙说:“与人分别了数日,就要另外擦亮眼睛看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老兄怎么认清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和他)结为朋友,(再)告别。
传统问题,可讲可不讲
1.看课文标题,你能把丢失的内容补充完整吗?
?孙权劝(??)学习
?孙权劝(吕蒙)学习
2.文章只是写了孙权劝吕蒙学习吗?还写了什么内容?请对文章内容进行完整概括。(练答广东中考第8,第11题,3分)
?解答: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叹学
3.文章不是为写事而写事,而是为写(??)而写事。
写(理)
?所以,文章的主题是为了阐述一个怎样的道理?(练答广东中考第8,第11题,3分)
?解答:学习很重要,它能增长人的才略(才干学识);不要以忙碌为借口不重视学习。
?4.刚才说过文章的完整标题其实是“孙权劝(吕蒙)学习”,可见文章有两个主要人物,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练答广东中考第8,第11题,3分)
?答题格式:
(1)形容词1 + 举相应事例
(2)形容词2 + 举相应事例
?参考解答:
孙权:
(备用形容词有)善于劝诫、以身作则、关心下属、重视学习、重视队伍建设 等 + 事例(略)
?吕蒙:
(备用形容词有)善于听劝、见贤思齐、肯下功夫、有不足就改进 等 + 事例(略)
?家庭作业1:
?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鲁肃的性格特点。(练答广东中考第8,第11题,3分)
?(备用形容词有)敏感细腻、关心友人、见贤思齐 + 事例(略)
?家庭作业2:
你能从本文得到什么有益启示?(练答广东中考第8,第11题,3分)
?解答提示:
(1)3分题,意味着至少要说3句有用的话,体现答题的3个点;
(2)文章里人物有3个,可以分别从每个人的角度各说1句有益的启示。
(3)每句话答案的核心均来自前面的题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
?参考解答:
?孙权角度——劝服别人,现身说法是个好办法,举自己的亲身例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吕蒙角度——只要肯挤出时间去学习,就能改变面貌,增长才干;不要借口没有时间而放弃学习。
?鲁肃角度—— 要敏锐地发现别人的前后变化,承认别人的进步;不要对人对事抱有成见,用老眼光看人。
更好的主问题、最值得教学的环节与理念
作者在最后为什么要安排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练答广东中考第8,第11题,3分)。
如果未经训练,大部分学生大概会答:
“ 因为鲁肃欣赏吕蒙,敬重吕蒙。”
邹老师的解答:(1)这样安排能显出肃善于发现别人的改变与进步,可见他爱才惜才,能择善而从。(肃角度)
(2)这样能侧面表现蒙投入学习收到了显著成效,可见他是听劝的行动派,愿付出努力,从善如流。(蒙角度)
(3)这样还能从侧面表现权劝学的有效性,从而表现出他能关心属下进步,并有善劝之能。(权角度)
为什么这样答?
这是一道分析题。既是分析,就要考虑方方面面,多个角度。
本文有三个人物,回答问题如能把三个人全装进去进行通盘考虑,自能完美体现对课文阅读的成效,显现出思维力比大部分学生的极简答案更具精准度、广度、深度、高度、逻辑度。老师在阅卷评分时,难道会给两种答案同时打3分满分?不可能,两个答案一定有分差,一定是:学生的答案只答到了1个点,值1分,我的答案答全了点,值3分。
这是一个极好的例子,能跟学生讲清楚,阅读表达(即回答考试卷中真正问得好的题目)是需要训练的,训练好了就能发展和提升思维力。
学生从小学升至初一,一般来说,阅读表达的起始水平一般也就能得个0.5分、1分或1.5分。如想在大考中每个人答道道题都能得到完美的满分,一定需要接受教师在语文课上进行的这类手把手的专业训练。
这不是非专业人士粗暴理解的把学生教成了答题机器,我坚持认为,这是在致力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在帮助学生真正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
中国古文中的称谓语
称“你”
?【尔】如“尔曹”(你们大家)?【汝】如“吾与汝毕力平险”?【君】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卿】如“卿言多务”?【若】如“若为佣耕”?【乃】如“家祭无忘告乃翁”
称“我”(多带谦虚意)?孤:帝王谦称自己。?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另,“余、予、吾、某”等词也是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