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恭亲王奕?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优质回答:
恭亲王奕?是道光皇帝第六子,人称“鬼子六”。奕?是晚清皇族中最有现代眼光的一位,当年与兄长咸丰帝争夺皇位失利,一直未受咸丰重用。直到咸丰皇帝在热河病死,奕?才有机会与慈禧、慈安太后联手,发动政变,逮捕了咸丰皇帝安排的顾命八大臣,坐上了议政王和军机处首席领班大臣的位子,主持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此时的奕?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恭亲王执掌军机处期间,重要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族大臣,对内整肃,对外开放,发起了洋务运动。对于恭亲王执政期间的表现,历史上有个专门评价,叫“同治中兴”。
1884年,执掌军机处20余年的恭亲王被慈禧太后罢免,以奕?为首的军机处成员全部开缺。几十年一直处于权力巅峰的奕?一下落入谷底,非常不适应,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以其能力、才华、人脉、出身、学识,都远远超出慈禧太后,为什么却斗不过她呢?想来想去,最后得出了结论:都是名分惹的祸。假如当年奕?即位当了皇帝,以其才干和眼光,虽然不敢说可以挽救清廷命运,但至少可以延长这个王朝的寿命,甚至有可能成为像英国、日本那样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如果真是那样,那么中国历史就要改写了。
恭亲王府原来是和珅的府邸,此后10年奕?一直在此赋闲,历史学家姜鸣在《天公不语对枯棋》中如此写道:“从此,恭王只能寄情园林和唐诗,他在这个花园里消磨着才华和生命,集唐人诗句,写成八卷的《萃锦吟》,虽说是玩弄技巧的笔墨游戏,有的诗还刻意显示淡漠政治,韬光养晦,但其中仍有不少诗篇抒发了忧郁的心境。”
被罢官10年后的1894年,中日爆发了甲午战争,在国家用人之际,慈禧又一次将恭亲王推上了政治前台。此时奕?已经62岁,不仅身体渐入老境,思想也日益保守、顽固,与当年意气风发的洋务派领袖判若两人。中日战争的结果众所周知,恭亲王也无力回天。1898年,奕?病重,不久去世,期间慈禧和光绪皇帝多次过府探望。当时正值戊戌变法,奕?对这个皇帝侄儿多次表达了反对之意——当年的激进改革派,最终竟然反对维新变法,这个变化颇耐人寻味。
人们常说:“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奕?虽然逝去100多年,但位于北京什刹海的恭王府尚存。奕?在此居住了40多年,这座王府也见证了晚清历史上的许多政治风云,诸位如有机会去北京,可到此一游。
其他网友回答
奕訢,因为嫂子慈禧而崛起,也是被嫂子慈禧打压而沉没。
奕訢最后的结局就是“死”,怎么死法?
1
在咸丰皇帝时期,奕訢担任领班军机大臣。
由于奕訢是清朝统治集团中、最早与洋人打交道的皇族重要成员,所以,奕訢在推动洋务运动发展、清朝对外交流活动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奕訢反对一味向侵略者示弱,主张利用、发动清政府的军队和民间武装力量,勇敢地还击从大海上岸的侵略军。
对待外国的侵略,奕訢多次主张用应战迫使敌人和谈。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咸丰皇帝跑到承德躲避,奕訢与西方帝国交涉、并签约。
英、法、俄的侵略者,普遍对奕訢产生良好印象。
也是在议和期间,奕訢笼络了胜保、为自己在辛酉政变中取胜,积累了军事资本。
2
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奕訢大力支持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进行洋务运动,重点兴办军事工业。
奕訢几次向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奏请重用曾国藩,促进了清朝的兴旺。
因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因为兴办洋务运动,奕訢荣获“六贤王”的美誉。
3
在与洋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奕訢逐渐变得卑微、屈从。
中国大片领土割让给俄国,就是奕訢签订的条约。
4
奕訢的作用发挥最充分的,就在参与辛酉政变,协助慈禧太后掌握清朝大权。
1861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儿子载淳继位。
载淳年龄太小,咸丰帝遗诏指令载垣、端华、肃顺等8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
奕訢被排斥在顾命大臣之外,加深了奕訢与载垣、肃顺等人的矛盾。
咸丰帝去世后,奕訢利用与胜保、弟弟奕譞等人比较好的关系,调动京城守卫军队,发动政变,成功消灭了政敌肃顺等人,协助慈禧太后垂帘听政,被授予议政王,在军机处担任领班大臣。
5
恭亲王奕訢身兼数职,既是宗人府宗令、又是总管内务府大臣,将皇族事务和宫廷事务的主要权力牢牢掌控在手中。
同时,奕訢全面主管清朝外交事务。
奕訢基本上全部揽下了清朝的内政与外交大权,登上了权力顶峰。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
6
权力欲望十分强烈的慈禧太后,看见奕訢如此辉煌,不可能无动于衷,她在等待合适的理由、等待恰当的机会、等待该出手的时候。
1865年4月,编修蔡寿祺上奏弹劾奕訢。
蔡寿祺指责奕訢大权独揽、索贿受贿、徇私舞弊、骄奢淫逸。
这是一次极好的机会,慈禧太后下旨查办奕訢。
只用了7天时间,慈禧太后就以“目无君上”的罪名,免除了奕訢的议政王职务。
奕訢遭遇了十分沉重的打击。
7
1881年,慈安太后逝世,奕訢失去了一位合作盟友,力量更加单薄、胆量越发变小。
政治生涯中的滚滚浪涛,已经将奕訢敢作敢为的棱角打磨殆尽,奕訢锐气几乎全部外泄。
每逢大事,奕訢畏首畏尾,不敢提出、也没有应对策略。
尤其是在中法战争中,奕訢仍然主政军机处,可是,他不敢确定是战、还是和。就在犹犹豫豫中,战争取胜的机遇全部丧失,清朝军队连连失败。
1884年,中法战争中,清政府失败,慈禧太后下旨:奕訢“委靡因循”,免除所有职务,奕訢的全部亲信也被从军机处和总理衙门中剔除出去。
奕訢再一次遭到了政治生命中的重创。
8
念及在自己跳上政治舞台、实现垂帘听政、登上清朝皇权最高峰等一系列历程中,奕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慈禧太后剥夺奕訢政治权力的时候,也给予一些物质上的关照。
慈禧太后赏赐奕訢领取亲王的双倍俸禄;
慈禧太后为奕訢增添头等护卫、二等护卫各一人,又增加三等护卫2人;
奕訢60岁大寿时,慈禧太后派人雇请北京最著名的戏班谭鑫培团队,在恭亲王府中举行寿辰庆典。
9
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需要有人进行善后事宜,慈禧太后再一次启用奕訢。
由于政治能力退化,奕訢无所作为,只是挂有领班军机大臣和领班总理衙门大臣的头衔。
10
奕訢大胆挪用军费,为慈禧太后举办60岁大寿庆祝活动,让慈禧太后非常高兴。
慈禧太后表彰奕訢“妥慎周详”,并且亲自手书“锡福宣猷”匾额一方、赏赐给奕訢;
后来,慈禧太后又御书“长寿”书法作品一张赏赐给奕訢。
11
戊戌变法期间,奕訢站在慈禧太后的立场上,极力反对、阻挠变法维新,所有维新之举,奕訢一律反对。
12
1898年4月,奕訢病得很重,慈禧太后多次上门探望。
1898年5月29日,奕訢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67岁。
光绪皇帝亲临现场参加祭奠活动,并且辍朝5天,穿孝服15天。
光绪皇帝赐给谥号一个“忠”字。
晚清就像一片白茫茫的水域,奕訢是漂浮在水面的一个大球,慈禧太后根据自己的意愿,任意按压、拉提,使得奕訢浮浮沉沉;
奕訢也很像一颗气球,线索拴在慈禧太后的手中,升空还是下落,全由慈禧太后掌控。
其他网友回答
恭亲王奕?,咸丰异母弟,曾帮助嫂子慈禧夺权,人生的最后几年,仍然在权力中枢,但已是暮年,没有什么作为。恭亲王府显赫在当时也是首屈一指,但家中子女却难堪大用,晚年的奕?不能不为此忧心。
奕?比慈禧大三岁,母亲是静妃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第六子,因为兄长早夭,实际是皇三子。道光帝对儿子们都一样严格教育,奕?却表现突出,得到道光的钟爱。
他与后来的咸丰帝在角逐皇位的过程中败下阵,正史了了几笔带过,野史对争储描述大多显示,奕?为人正直,败给了虚伪的时宜。
为求自保,他一再贬低自己,逢迎哥哥。道光去世,他也不能住在皇宫内,哥哥咸丰指给他一处府邸,就是当年和珅的宅子。此后,奕?一直生活在这里,直到去世,这座府邸也称恭王府。
咸丰登基,最初三年,奕?并没有被安排重要点的任务,可能咸丰对当年的竞争者还是有芥蒂。此后奕?入军机处,咸丰逃往热河,他留守北京,直到咸丰去世,他和嫂嫂慈禧联手,扳倒顾命八大臣。
本来奕?也是兴致勃勃,要中兴王朝,渐渐地内部斗争,外部战争,使他心态上消极起来,光绪十年,慈禧罢免了奕?的一切职务,回家养病。他也闲来舞文弄墨,一幅不问世事的态度。
十年后,年过花甲的奕?再次领班军机处,善后甲午战争时宜,在是再战还是和的问题上,奕?认为已经没有再战的能力,建议朝廷把条约签了。《马关条约》签订以后,招致一片骂声。奕?也在众矢之地中去职。光绪二十四年,奕?病逝,终年67岁。
据记载,恭亲王奕?“仪表甚伟”,聪颖好学,少读成诵,魏源的《海国图志》百卷,能背出来,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后,又开始接触西学,经常阅读外国人在华发行的报纸。
奕?能书法、作诗,还热爱收藏,用于收藏品存放的房子多达十五间,一望便知石材能否为砚,闲来无事,还能抚琴一曲。可能是长期担任要职,中年时,奕?更加谨小慎微,言论相当谨慎。
与慈禧几次冲突,奕?都强调自己是道光帝第六子,锦匣御封的恭亲王,这样的政治资本,着实令慈禧不能把他怎么样。奕?“举止安详,对人不多语,而辄中窍要”,时时刻刻展示一个亲王的风度。
相比之下,不参与政事的五兄奕誴,人称“老五爷”,从不讲究仪节,夏天穿着马甲背心,拿着大蒲扇,在什刹海盘腿坐着纳凉,还会拉着小商小贩闲聊。奕?是严肃的,不过还算平易近人,有官员拜见,甚为客气。
但是如果下属确实有错,也是严惩不贷,保存于军机处的太平天国洪秀全金印被偷,金印重达一百多两,刻有“太平天国万岁金玺”字样,万一落入有心之人手中,重新召集叛乱,麻烦就大了。怎么严刑拷打宫中仆役也不得金印下落,又到市面上去搜寻,得知原来是军机章京满人萨隆阿所窃,他已经把金印卖给了首饰铺,溶为金条。奕?立刻将萨隆阿判死刑。
奕?的生活,比五兄、七弟等其他郡王都要富裕,食亲王俸,而且长期是双俸,光绪十年被罢免双俸,过两年又赏还了。亲王一年俸禄一万两,双俸就是两万两。儿子们出生后的爵位也高于其他人。
按照惯例,下属还有“冰敬”、“炭敬”、“别敬”,“冰敬”就是督抚夏天送冰块,古代冰块也是奇货可居,一般冬藏夏用。
清代王公还有庄田,醇亲王奕缳关内外有庄田6.8万亩,恭亲王肯定不会少于几万亩,这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在当时看来,恭亲王府煊赫,算得上首屈一指。
府上编制人员有数百人,恭亲王出门也是前呼后拥,远远看到轿子的级别就知道是恭亲王。轿夫也仰仗主人的权势,见到轿子就想超过去,有一回前面的轿子是惇王奕誴,奕?呵斥轿夫不要超过去,那是五哥,轿夫不听。回来后,奕?将轿夫责打几十大板,又交给奕誴处置。奕誴让他们抬着装满银子的轿子,游走四城,累到不行,此后才有所收敛。
表面的荣华,并不代表家庭的幸福。
奕?的嫡福晋是桂良之女,瓜尔佳氏,侧福晋有记载的不下十位,英年早逝的不少,还有逃亡的,当时王府等级森严,妾逃跑也是时有发生。子女是最让奕?操心的。长女荣寿公主,被慈禧收养宫中,以示恩宠,但是对奕?来说是女儿被人夺走了。之后,荣寿公主被嫁给额附景寿多病的儿子志端,不久就守寡了。
他也只能看着女儿孤苦的生活,所幸慈禧对其宠爱不衰,以天子嫡女“固伦”公主待之。长子载澄,典型的纨绔子弟,奕?想管,又牵涉同治帝,加上公务繁忙,分身乏术。载澄28岁就去世了,奕?的说法是儿子得了肝脾之疾,不治而亡,但流传的另一种说法是欺男霸女,行为放荡,自戕而亡。
二子载滢,被过继给八弟钟郡王,义和团运动的时候,慈禧以其庇护拳匪,交给宗人府圈禁。
到奕?去世的时候,已经没有人承袭恭亲王爵位,晚年的奕?也谈不上有天伦之乐。慈禧以过继出去的载滢长子溥伟回归本支,承袭爵位,人称“小恭王”。
奕?去世两年后,慈禧发出了向十一国宣战的号召,如果奕?在世,可能不会发生。他认为中国要自强就要维持一个和平的环境,不能动辄就开战,要“慎战”,但不是投降,还要积极“备战”,加强国防建设,经常提醒督抚大员,不能以一和而认为可长治久安。他认为只有得民心和国家富强之时才可战,不轻易言战。
1898年,奕?去世,也是列强叫嚣越来越猖狂的时候,一生宦海浮沉,怎能不忧心,纵然赋闲在家,心中对内外动向也是清楚知悉,而又无能为力,再看看身边后继无人,更显凄凉痛苦。
其他网友回答
结局当然跟所有人一眼驾鹤西去啊,难不成得道成仙吗。
奕訢算是清朝最出名的王爷之一,他是道光帝的儿子,与咸丰帝从小一起长大,奕訢才华横溢颇有能力,也是晚清时期砥柱一般的人物。
清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初十,生病许久的恭亲王奕訢离开人世,终年六十七岁,光绪帝亲临主持祭奠,辍朝五日,持服十五日,加恩入贤良祠,配享太庙。
道光帝膝下长大成人的子嗣不多,奕訢算是一个,其生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在孝全成皇后崩逝之后,掌管后宫,奕訢与哥哥奕詝都是孝静成皇后养大的。
由于两人年纪相仿,而且又是同母养大,因此感情格外深厚,相较于奕詝,奕訢显然要更加出色一些,无论骑射武功还是文采方面,不过最终他还是与皇位失之交臂,而这也成为了后来咸丰帝对奕訢有所忌惮的主要原因。
咸丰时期,奕訢虽然也比较受器重,但咸丰帝对这个弟弟总是有所防备,毕竟奕訢能力出色众所周知,还曾被先帝议储,最重要的是咸丰帝膝下子嗣凋零,皇位传承不稳。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破城,咸丰帝仓皇逃往承德,而奕訢临危受命前去议和,这件事使得奕訢获取了大量西方势力的信任。
不久后咸丰帝驾崩,其临终留下顾命八大臣,并让两宫同尊垂帘,却把自己的亲弟弟奕訢排斥在外,不过没多久,奕訢与两宫太后联手发动辛酉之变,直接除掉顾命八大臣,朝廷形成了两宫听政、亲王辅佐的全新局面。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奕訢开始走向权利最高峰,两宫太后对其非常信任,奕訢也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支持洋务与改革,希望清朝强盛起来。
奕訢是洋务运动中的代表人物,不过在奕訢主持朝政的过程中,与慈禧太后之间的矛盾逐渐深刻了起来,慈禧对其愈发疏远也愈发不满。
并且,奕訢支持曾国藩等兴办洋务的同时,又主张削弱地方,他不仅的得罪了倭仁等守诸多旧朝臣,还让湘淮势力对其不满,不过这时候的奕訢尚且根基稳固,两宫太后也并没有对他怎么样,还在同治十一年赐其世袭罔替,让其成为铁帽子王。
直到光绪十年,慈禧太后眼见时机成熟,将奕訢与其集团人员全部逐出朝堂,从此奕訢淡出朝廷,史称“甲申易枢”,这成为奕訢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
在被慈禧太后踢出朝廷中枢之后,恭亲王奕訢也几乎没有了什么大的作为,偶尔被起用,也往往都是走个过场而已。
虽然失去了权柄,但恭亲王奕訢还是受到了厚待,其享有双倍亲王俸禄,护卫也远远多于规制内的亲王规格,光绪帝对于这位伯父,也是非常的尊敬,只可惜光绪帝自身难保,奕訢对其提出的建议,根本是打水漂。
戊戌变法期间,奕訢屡屡上疏反对康有为等维新派主张,与翁同龢等也产生对立,但奕訢已几乎是个闲人,他根本无力改变什么。
失落的奕訢,只能在王府之中干操心,而他的身体也因为常年的郁闷而变坏,加上其年纪本身也不小了,最终一病不起。
奕訢的病非常突然,也越来越重,1898年三月,奕訢基本上病入膏肓,而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多次前去探视,毫无起色,到了四月初十,奕訢撒手人寰,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对奕訢的身后事办理得非常风光,也是礼遇有加。
整体说来,奕訢的一生也算是非常传奇,但他先后掣肘于咸丰帝与慈禧太后,并不能有太大的作为,最后得以善了,却也是抱憾而逝。
其他网友回答
2005年,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一生为奴》,讲的就是恭亲王的事迹,陈宝国用高超的演技诠释了他的一生。
恭亲王奕?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悲剧人物,在政治舞台上经历几番大起大落,子女亦少有成才,颇有贤王之称,后半生弼亮忠贞,尽瘁国事。当然,网上盛传本该由他继承皇位,却被哥哥咸丰夺去,无疑是夸大了。恭亲王有他的短板,锋芒外露,也不够稳重,真的他上台也未必能振兴大清,毕竟他也是制度中的人。外国来华之人何天爵如此评价他,
他既高傲又谦和,既粗鲁又文雅,坦率而有节制,有时办事迅速有时拖拉磨蹭,显得既有心计又脾气暴躁——所有这些特点都根据他的需要,按照角色的变化随时转换使用。
咸丰帝去世之后,恭亲王在政治上也想投机一把,咸丰十一年(1861年),皇帝驾崩不久,奕訢与两宫太后暗中联合,发动乐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在内忧外患的晚清政局中,奕?比较开明,支持洋务运动,善于与洋人打交道,清朝一度有中兴气象,但是在一个嗜权如命的女强人面前,一直被打压,最后无奈退出晚清政局。
“甲申易枢”是晚清政局的重要转折之一,之后支撑大清帝国的三驾马车之一慈安去世,慈禧已经无所制约。在中法战争中,慈禧抓住恭亲王奕?的过失,罢免其军机大臣等一切职务,令居家养疾,至此恭亲王下野。
慈禧得以独揽大权,原军机处奕?的的人马李鸿章等或降或撤,全班休致,至此奕?由人生巅峰跌倒人生低谷,此后长达十年赋闲在家。但是慈禧也用人不当,“倒恭用醇”之后,继以甲午战败,局面遂致一发不可收拾。甲午战败后,朝中一时无人,慈禧不得不勉强任命奕?为军机大臣。
但此时他已经年老体弱,愈发保守和看重虚名,又看透慈禧揽权的私心,遂模棱圆滑,委蛇因循,朝野对其失望之极,可是他不这样做又萌如何?
在1898年的戊戌变法中,奕?站在了光绪皇帝的对立面,顽固的支持慈禧,也可以谅解,我们不可夸大变法的实际作用。同年死去,享年66岁。
历史传讯社,基于共享理念下的历史学人社区。我们团队立足于原创,书写历史,资鉴现实,努力建设为一个有情怀和质量的新传播媒体,欢迎大家点赞、评论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