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水浒传》中招安除了宋江最愿意还有哪些人愿意?
优质回答:
朝廷降將。
其他网友回答
《水浒传》中,所有的梁山好汉全部愿意招安。所谓晁盖反对招安,林冲不愿意招安,武松、李逵、鲁智深在菊花之会上跳出来与宋江作对,都是脱离《水浒传》文本的无稽之谈。
以下,就从施耐庵的原著中来解读一番,看看梁山之上到底有没有人反对招安。
《水浒传》中何时提到招安的?
“武行者醉打孔亮,锦毛虎义释宋江”这回书,便第一次提到了“招安”二字。故事的大致情节是这样的:武松在十字坡扮了行者,前往二龙山入伙,途经孔家庄时,与宋江重逢。
宋江、武松的兄弟感情很深,在孔明孔亮家住了半个月后,宋江便要去清风寨找花荣。宋江十分不舍武松,便邀请他一同前往。武松也很感念押司哥哥的厚爱,但他却要去二龙山投奔鲁智深、杨志。当时,武松对宋江说了这样一段很令人感到悲戚的话:
只是武松做下的罪犯至重,遇赦不宥,因此发心,只是投二龙山落草避难。亦且我又做了头陀,难以和哥哥同往。路上被人设疑,倘或有些决撒了,须连累了哥哥。
武松谢绝了宋江的好意,并非是不愿意追随而去,而是怕连累了宋江、花荣。因为,武松自知杀人太多,犯下了非常重的罪,即便是朝廷大赦,也不会得到宽宥。武松这番话说得很动情很在理,宋江非常理解。
然而,武松对宋江也是依依难舍,也非常希望能与宋江重聚。因而,武松继续说道:“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
犯了遇赦不宥之罪,要想重逢,除非等待朝廷招安。武松说得很悲凉,希望得到老天保佑,等到朝廷招安之后赦免了重罪,才能再次寻找哥哥。
临别之际,武松送了宋江一程又一程,宋江说,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告诫武松道:
入伙之后,少戒酒性。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鎗,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
这便是《水浒传》中第一次写到“招安”,竟然是由顶天立地的武松最先说出来的,武二郎能出尔反尔,反对招安吗?
晁盖、林冲愿意招安吗?
还是以《水浒传》文本为依据,来看看脱离文本臆想出来的晁盖、林冲是否反对招安。
“高太尉大兴三路兵,呼延灼摆布连环马”这回书中,梁山分作五队迎击朝廷官军的清剿,扈三娘擒获呼延灼副将天目将彭玘。
彭玘被解送到大寨,宋江喝退刀斧手,亲自劝降。彭玘答应入伙后,宋江便叫人把他送到了晁盖身边。施耐庵特地安排这个细节,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晁天王是绝对赞同且非常积极支持招安的。
呼延灼急切难以拿下梁山,便调来了轰天雷凌振,炮轰水泊。晁天王献计,李俊、张横、张顺、三阮等水军驾快船,穿过芦苇荡,掀翻了凌振架设的火炮,并将他活捉上山。
宋江先见到了凌振,便开始劝降,凌振闭口不答。到了梁山大寨,彭玘出面劝降道:
晁、宋二头领替天行道,招纳豪杰,专等招安,与国家出力。既然我等到此,只得从命。
彭玘的话说得十分明白,他是受了晁盖的指令,前来劝降的。每次劝降,都是宋江下说辞,几句话就搞定了。凌振这次入伙,宋江的劝降却没有成功。因为,施耐庵早就伏笔,让彭玘先到了晁盖身边,接受了“招安”教育。所以,必定是彭玘劝降成功,以证明晁天王对招安的态度。
凌振答应入伙后,晁天王非常兴奋,道“且教做筵席庆贺。”
故事转到下一回书:“吴用使时迁偷甲,汤隆赚徐宁上山”,这回书又有一次劝降。徐宁被诓到梁山,很多好汉前来劝降,当时的场景是:
宋江执杯向前陪告道:“现今宋江暂居水泊,专待朝廷招安,尽忠竭力报国,非敢贪财好杀,行不仁不义之事。万望观察怜此真情,一同替天行道。”林冲也来把盏陪话道:“小弟亦到此间,多说兄长清德,休要推却。”……晁盖、吴用、公孙胜都来与徐宁陪话,安排筵席作庆。
从两次劝降来看,晁盖、林冲反对招安吗?梁山之上还有人不愿意招安吗?
晁盖“升天”后,林冲便积极的联络公孙胜、吴用,说服宋江做寨主。假如林冲是反对招安的,为何要如此积极的拥戴一个时时把招安挂在嘴边的人做寨主呢?
宋江不得已,做了临时寨主,《水浒传》中这样写道:“梁山泊水浒寨内,大小头领,自从宋公明为寨主,尽皆欢喜,拱听约束。”
不但没有人反对,反倒是全山寨欢天喜地,毕恭毕敬的听从宋江的号令。因为,梁山看到了前途和希望,招安大计必成。
菊花之会黑了宋江,黑了武松
《水浒传》的原本故事只有七十一回,写到梁山好汉排座次时,就被腰斩掉了,现在的一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都是后来作者续写的。续书完全颠覆了原著精神,把施耐庵反皇帝主题一笔抹杀,把施公笔下的最黑的宋徽宗洗白,咸鱼大翻身成了好皇帝。
洗白了宋徽宗,自然就不会放过造反的梁山好汉了。于是,宋江成了摇尾乞怜的投降派,武松等人则做了背信弃义之徒。此话怎讲?
“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好汉惊恶梦”这回书,详细的写了梁山好汉排座次前后的盛况。一百单八将完成大聚义,宋江便提议大家对天盟誓。众头领听了宋江的建议,也是“众皆大喜”,全部愿意盟誓。那么,梁山好汉的誓言又是什么呢?以下简要摘录几句,来看看到了这个时候,是不是有人反对招安的。
但愿共存忠义于心,同着功勋于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神天鉴察,报应昭彰。
书中写道:“誓毕,众皆同声共愿,但愿生生相会,世世相逢,永无断阻。”
一百单八将所盟誓言,实质内容依然是“招安”,但却把招安的目的更加明确,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金圣叹的贯华堂本《水浒传》写到这里,便以一个恶梦结束了全书。容与堂等版本则没有“惊恶梦”这个情节,或许就此一刀将施耐庵的原著腰斩了。梁山好汉盟誓完毕,以下,就都是续书了。喜欢《水浒传》的朋友不妨细读一番这个接缝处的文字,完全与原著不在一个档次上,文笔、内容全都不对。
续书忽然反转,写道,一贯与官军作战的梁山好汉又回到了王伦时代,好汉们没有约束,三三两两的任意下山抢劫。抢得的财物除了交公外,便是随意分了。这是梁山好汉吗?
紧接着,续书便鼓捣出“菊花之会”,宋江做《满江红》词,让乐和演唱。当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时,武松忽然跳了出来,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李逵也跟着踢翻了桌子,大叫“招安招安,招甚鸟安。”,鲁智深也站出来说话,反对招安。
这不是胡扯吗?第一个提出招安,又刚刚对天盟誓的武松,难道是这等出尔反尔、背信弃义的小人?李逵、鲁智深也绝不会这样,他们也是参加盟誓的,难道都上了宋江的当?
不是梁山好汉上了宋江的当,而是读者被最反《水浒传》的续书给误导了。“菊花之会”这一节,我都怀疑不是容与堂或者其他版本原本就有的内容,对照前后文字和情节,简直一点都不协调。
民国学者唐圭璋编纂《全宋词》时,收录《水浒传》宋江的两首,一首是浔阳楼题写的《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另一首是留给李师师的《念奴娇·天南地北》。因而,我有理由怀疑,早期的《水浒传》到底有没有“菊花之会”这一节。
如此不与前七十回照应,完全弃人物、故事于不顾,这样的“续书”实在是太拙劣了。
宋江及梁山好汉为什么愿意招安
施耐庵写《水浒传》完全依据历史,是以梁山好汉的故事为线索,隐藏着历史真实。那么,梁山好汉的最终结局就是招安了。施耐庵必须这样写,否则,就成神剧了。
但是,宋江的招安绝对不是续书写的那样,向施耐庵笔下饱受抨击的宋徽宗摇尾乞怜。梁山好汉大聚义之后,宋江率领他们四处出击,官兵莫敢撄其锋。杀到海州时,遭遇张叔夜伏击,副寨主被擒,为了救人,宋江便率全伙投降,然后,接受了朝廷招安。《水浒传》讲忠义,宋江被迫投降,难道不正是《水浒传》所体现的主题吗?
这件事情,在《宋史》中有多处记载,施耐庵不会罔顾历史,按照现在的思维,让宋江造反到底,甚至夺取北宋江山。至于《水浒传》中宋江后来的结局如何,已经不得而知。但是,从前面七十回书的伏笔看,恐怕还有可能又造了宋徽宗的反。这个伏笔,就是宋江浔阳楼题写的反诗。究竟是怎么回事,将另辟文章详述,此处按下不表。
不能违背历史真实,但是,施耐庵自始至终都在赞扬宋江及梁山好汉,绝对不会写武松这般小人。只要我们细读文本就能发现,宋江的招安绝对不是续书所写的招安。
九天玄女庙中,帮助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的九天玄女以又拉又打的手段,威胁、警告宋江“替天行道,辅国安民”。九天玄女的意图十分清楚,就是要让宋江替“天子”行道。但是,宋江听她的了吗?
宋江并没有按照九天玄女所言,对宋徽宗及朝廷俯首帖耳,梁山四处攻打州府,斩杀了宋徽宗的国舅青州知府慕容彦达,等于直接向皇帝老子宣战了。
不仅如此,宋江旗帜鲜明的竖起了“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大旗,他的招安,是要“保境安民”,而不是九天玄女的“辅国安民”。
书中以九天玄女三卷天书为道具,暗写了宋江、吴用已经不再听从九天玄女的吆喝,而是转向“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九天玄女说,三卷天书只能与吴用同观。而且,要求他们熟记于心。文本显示,宋江在打祝家庄、高唐州时翻看过两次天书,根本没有任何效力。于是,便不再信这个神神道道的“天书”了。吴用简直一次都没看,吴学究才不信那一套。大名府晁盖显圣,告诉宋江,只有江南地灵星可以救命。宋江、吴用竟然不知道此人是谁,说明这两人根本就没有再查看天书了。
皇帝不是天,只是天子,《宋史·徽宗本纪》中就记载,道君皇帝自称上帝长子。宋江绝没有讲为上帝的长子行道。《水浒传》中的“道”,就是开篇讲的“太平无事”。这一点,金圣叹早就在评注中讲过,金先生说,《水浒传》这部书是以“天下太平”开篇,以“天下太平”终结。以当时的历史来看,这个“道”没有什么不对。
梁山好汉的“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武松提出了招安,宋江在劝说他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时,有一个后置条件,就是“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鎗,博得个封妻荫子”的好名。武松所去的二龙山,也有一位想要去边境杀敌立功的好汉,他就是青面兽杨志。汴京城卖刀杀牛二之前,杨志就表达过去边上立功,替祖宗争光的愿望。
历史记载,杨志的确参加过攻打辽国、抗击金兵等战斗,先后在种师道、种师中手下任先锋敢死队队长。杨志兑现了诺言,武松也必然按照宋江的话,与杨志携手战斗。《水浒传》无废话,宋江对武松的话,一定是要在后面的故事中有照应的。
既然杨志是跟随两个种氏经略相公攻辽、抗金,原本就是这两人手下的鲁智深,一定也去边上挥舞禅杖,“保境安民”了。这就是《水浒传》为何在梁山故事的开头,写了两个神秘的经略相公的缘故。
曾头市是金国人的官方榷场,宋江攻打这个外来势力时,杨志打的是正北大寨,正好隐喻书中反复提到的“北地”,鲁智深、武松则攻打正东大寨。施耐庵的每一笔都需要细看,这样布阵也大有深意。
梁山发起总攻之后,曾头市土崩瓦解,副教师苏定仓皇而逃。鲁智深、武松紧追不舍,一直追到正北。此时,杨志在前面率兵堵截,苏定被一箭射死。这个情节,不正是二龙山头领在与金国人的战斗中会师了吗?
其他不多举例,梁山好汉最终参与抗金“保境安民”的伏笔,在前七十回书中还有多处。宋江帮助梁山好汉实现人生理想,难道武松会像一个小人那样,反对宋江招安吗?
施耐庵前七十回故事不仅被续书写丢了,而且来了个大反转。要说所有反《水浒传》的续书中哪一部最反施耐庵,恰恰就是《征四寇》。金圣叹将他腰斩,俞万春写《荡寇志》则“提明真相,破他伪言”。所以,梁山大聚义之后,有人反对宋江招安,纯属无稽之谈。
其他网友回答
《水浒传》中的故事,历史的定性是农民起义,其实质为官吏造反,因为他的大部分主要成员是朝廷官员、叛将和资本家(柴进、卢俊义)组成。所以他的最终目的就是招安,为了蛊惑真正起义的农民追随者才竖起一面“替天行道”的杏黄大旗。这点可以从方腊起义做对比,方腊是扯的杏黄大龙旗,身上穿的是龙袍,人家是直接改朝换代做皇帝了。
由于座头把交椅的带头大哥坚持招安期待招安可以从此改变命运,光宗耀祖。所以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终身成就以及家庭家族利益和荣耀,水浒108将形成两条战线,主战派大都出身社会下层,没有话语权,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招安派序列如下:
司令:宋江
叛吏:华荣、杨志、孙立、朱仝、戴宗、雷横、徐宁、李英
叛将:关胜、呼延灼、董平、闻达、索超、秦明、张清
贵族:柴进
财阀:卢俊义
其他网友回答
主张招安的头领大致有:卢俊义、吴用、关胜、呼延灼、花荣、朱仝、杨志、徐宁、董平、索超、黄信、宣赞、韩滔、单廷圭、魏定国、安道全、萧让、金大坚、龚旺、丁得孙、彭玘、郝思文、皇甫端等。这些人大多原本就是体制内的,或是被梁山好汉使计赚上山的,上山落草事出有因,皆为无奈之举,意图有朝一日招安,可东山再起,或报效朝廷,或落得清白。
梁山集团最终接受了朝廷的招安,是因为其大部分成员都是希望回归正常社会的。而接受了朝廷招安,是他们回归正常社会的有效途径,而且可能还是唯一途径。所以,除李逵外,其他头领几乎都是愿意被招安的,也以行动拥护了宋江的决策。很多人可能都没有注意到,《水浒传》中最早提出招安的不是宋江,而是所谓的“打虎英雄”武松。
其他网友回答
小时候读《水浒传》,觉得宋江活得太窝囊,林冲太隐忍,只有武松、李逵最洒脱,到了成年成家立业,才明白宋江、林冲这些人的无奈,也才明白接受朝廷招安,才是水浒英雄的最好出路。
阶层出身就决定了人的我眼界和选择,这个观点用在水浒英雄对于招安的态度最好不过了。
《水浒传》中,愿意招安的人,除了宋江,还有很多人,例如卢俊义,吴用,关胜,呼延灼,花荣,朱仝,杨志,徐宁,董平,索超,黄信,宣赞,韩滔,单廷圭,魏定国,安道全,萧让,金大坚,龚旺,丁得孙,彭玘,郝思文,皇甫端等。
他们的出身和宋江类似,都是出身中下级官僚、中小地主。这些人大都是被逼,或是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暂时上梁山,铁心了跟定宋江以后招安,以图报效国家也好,一官半职也好,荣华富贵也好。这些人拥护替天行道,反贪官不反皇帝,就是为了将来能回归正统,有个一官半职、光宗耀祖。
从家庭出身和社会背景来说,这些拥护招安的人也分为几个类别。
一类是朝廷降将,这类人是支持招安的主要势力,他们人数众多,且势力庞大,在梁山很有影响力,主要有关胜、呼延灼、秦明、关胜、索朝、董平、张清等,他们是被迫投靠梁山的,但不甘心做一个贼寇。因此,想通过招安洗白,重回朝中做官。
二是宋朝中下级官吏,例如戴宗、朱仝、安道全、萧让等,他们明白当官的好处,也知道做贼终究不能长久,
三是出身地主的富人阶层。例如天贵星小旋风柴进、玉麒麟卢俊义等。
除了这三股势力,还有一类人,对招安没有主见,但他们却坚定的主持宋江,属于挺宋派,如宋清、戴宗、孔明、孔亮等,因为宋江主张招安,因而他们也支持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