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朱棣夺取皇位 燕王朱棣怎么上位的

网友提问:

燕王朱棣是如何篡位的?

优质回答:

燕王朱棣是如何篡位的?朱棣是通过战争的手段篡位的,也就是著名的靖难之役。当然,之前和之后还做了一些工作。

一,之前的准备工作。洪武十五年,朱棣与姚广孝相遇,为了引起朱棣的注意,姚广孝许诺相赠白帽子,藩王本来就是王,头上再戴一个白,就是皇上的意思,如果朱棣是一个安分的藩王,此时姚广孝就会有杀身之祸。可事实上,朱棣从此就让姚广孝待在身边,还常常避开人说话。可见,朱棣篡位之心,早已有之。为此他做了三样工作。

1 费心经营北京的地盘,广植党羽,同时善待百姓,收买人心。为自己赢得当地的势力与威望,为篡位做准备。

2 收买皇宫的人,明了皇帝的动向。具体就是收买太监及个别将领,如徐达的儿子徐增辉。

3 建造兵器,训练人马。这些都是姚广孝在具体做,为了避人耳目,朱棣特地建了一个很大的养殖场,可谓煞费苦心。

二 艰难的战斗过程,靖难之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藩王对朝廷胜利的战斗,但过程并不轻松,他分三个过程。

1 开始的势如破竹。由于朱棣的军队经过了严格的训练,并且长期在边境作战,有着丰富的军事素养,所以他一开始很顺利,三天朱棣就占领了北京,并在此后连胜耿炳文和李景隆。

2 可怕的胶着状态。但随着后起之秀的崛起,有了铁铉,盛庸和平安,朱棣却怎么也打不下济南,战争陷入胶着形态。这对朱棣非常不利,因为他不管从道德还是实力,都耗不起。

3 幕僚献计,开辟新路线。在姚广孝的创造性思维的指导下,朱棣决定绕开济南这块硬骨头,从另外的路线直抵南京。当然,他成功了,尽管一路上前有守将,后有追兵。朱棣还是一路打到了南京。

4 遮天谋划,计开城门。历史没有记载朱棣是怎么做到的,实际情况就是,守卫南京金川门的大将李景隆和谷王朱穗大开城门,让朱棣没费一兵一卒就进入南京城。至此,靖难之役宣告成功。

三 之后的加固工作。篡位之举,是为中国道德所不认可的。而且朱棣还是在建文帝不知所踪的情况下登基为王的。为了稳固自己的帝位,朱棣做了以下工作。

1 修改了自己的出身,朱棣为了帝王之位,把自己改成了嫡母出身,也就是他认了马皇后为母,掩盖了他生母的身份。只为了名正言顺。

2 篡改历史,他让修撰明史的人加上了朱元璋意图传位给他,遭到建文帝阻挠的章节,把自己塑成了一个受害者形象。博得大家的认可。

3 四处寻找建文帝,为了自己江山稳固,不被建文帝的突然出现困扰,朱棣花了大力气找建文帝,其中最大费周章的就是郑和下西洋。结果如何无关紧要,至少建文帝没有突然出现和他争夺江山。

以上就是朱棣篡位前后的情况,不容易。

其他网友回答

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立朱标的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为巩固自身地位,决定削藩。他先削取了几个力量较弱亲王的爵位,随后准备对朱棣下手。他暗中派人监视燕王朱棣,反而被朱棣发现,并杀了朱允炆派来的人,并于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朝廷。

古人讲师出有名,当时朱棣反抗朝廷就是以下犯上,属于谋逆大罪。所以他需要找个理由。恰好,朱元璋当皇帝时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朱棣就以“清君侧”为理由,大肆宣传为朱允炆提出削藩建议的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也就是有名的“靖难之役”。

朱棣刚起兵时,燕军只占领现在的北京一地,实力比较小,但是他很快先攻占了北京以北的和以东(今天河北一部分)地方,解决了后顾之忧。便正式开始对付朝廷的军队。实际上,当初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宿将之后,朝廷基本上没有可用的大将了。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13万伐燕。没想到让朱棣大败。朱允炆撤了耿炳文,任用李景隆为大将军,进行作战。李景隆虽然是名将之后但是自己缺根本不懂兵法,很快又被朱棣打败了。朱允炆又撤免了他的大将军职务,任命盛庸为平燕将军征讨朱棣。由于此时朱棣连续胜利有些轻敌,反被盛庸所败,自己也被包围,后来援军到来才突围。

失败后,朱棣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再次出兵征讨,先后打了两年半时间,才打到河北、山东一带,关键原因还是朝廷军队人太多。正在朱棣为此而苦恼之际,南京宫廷有人送来了南京城空虚的情况,此时,朱棣手下谋士也劝朱棣勿攻城邑,越过山东,直捣南京。朱棣据此决定举兵南下,直指京城。1402年夏,进抵南京金川门,守卫的李景隆为朱棣开门迎降,文武百官纷纷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厚脸皮。身为燕王的他造反的理由是清君侧。清君侧是什么意思呢?清君侧的意思就是除掉皇帝身边的奸臣。因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了分封的制度,而现在皇帝的身边的大臣们却要建议皇帝削藩,朱棣说他们是在胡说八道,违反了祖宗的制度。所以朱棣造反的理由是非常正当的。所以明朝朝廷并没有宣布朱棣是造反,而且心慈手软的皇帝一直嘱咐将军们不要伤害自己的他。

其次,擅用人。朱棣的手下非常忠诚。由于燕王朱棣镇守边疆,天天跟蒙古人打仗,时间一长,他手下们都很服他。而且由于天天跟蒙古人打架,他的军队都是那种历经沙场的精兵,作战能力非常强。

第三,好动脑。朱棣擅于制定战略,他知道自己是跟朝廷耗不起。所以他的计划就是,尽量避免攻占城池,在他的进攻路线中,大家可以发现,他都是在绕路,绕来绕去把朝廷的军队绕蒙了。后来他直接包围了南京城,皇帝和大臣们纷纷惊慌失措,变成了待宰的羔羊。

第四,拉关系。朱棣和其它的藩王们都保持中立。他们没有真正帮助朝廷,也没有帮助造反的朱棣。但是在他们心里,当然是盼望朝廷被打败,这样他们的王位就可以保住了。毕竟朝廷如果打赢了战争,不要说削藩了,直接把他们弄死都有可能。比如说宁王,虽然表面上是被燕王胁迫,其实内心还是愿意帮助朱棣的。而且朱棣非常能说,他向宁王许诺了大好前途,说什么造反成功之后,他们俩一起统治江山。说的很像真事,当然,在他篡位登基之后,并没有实现他的诺言。

第五,拉民心。老奸巨猾的朱迪在打仗之前,先去跪拜了他的父皇的陵墓,所以天下的百姓们都觉得这个人一定很孝顺。是一个靠谱的人,在他登基之后,大家一定有好日子过。再有就是,朱棣还赢得了官员们的心。反正都是皇室内部打仗,身为当官的跟谁不一样呢?何况朱棣还许给他们了大好前程,不跟随他那不是傻子吗?朱棣就这样打败了皇帝,登上了皇位。

其他网友回答

朱元璋的立的皇太子朱标, 仁慈恭俭,请文坛领袖宋濂为太子师。朱元璋一生征战,得天下后刻薄寡恩,功臣多被老朱杀戮,反腐杀人更多,动辄几万人被砍头,造成人人恐慌, 想立个仁辞之主继位,可惜朱标早亡,遂立朱标子朱允文为皇太孙,而后继位为建文帝。当是时,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镇守北京,其他几个儿子也都是藩王在外。老朱留给建文帝的是文人班子,文人种子方孝孺(宋濂学生)为代表。开国武将大多被杀光了(蓝玉,傅友德等),没杀的也去世了(徐达,常遇春等),能打就剩下燕王朱棣,就像唐朝的秦王李世民。几个藩王虎视眈眈,最后建文帝实行消蕃政策,逼得燕王以“靖难”名义起兵造反,南下进攻南京。建文帝战斗中又不想背负弑叔父的罪名,不让杀死朱棣,只要生擒。错过一次次击杀机会。导致最后南京失守,建文帝下落不明。方孝孺,铁铉等忠臣以身殉国。朱棣自立为帝,迁都北京。是为明成祖永乐大帝。开创一代盛世。

其他网友回答

大家都知道,靖难之役中,朱棣用了不到四年的时间造反成功,有以下六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朱棣很不要脸。身为燕王的他造反的理由是清君侧。清君侧是什么意思呢?清君侧的意思就是除掉皇帝身边的奸臣。因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了分封的制度,而现在皇帝的身边的大臣们却要建议皇帝削藩,朱棣说他们是在胡说八道,违反了祖宗的制度。所以朱棣造反的理由是非常正当的。所以明朝朝廷并没有宣布朱棣是造反,而且心慈手软的皇帝一直嘱咐将军们不要伤害自己的他。

第二个原因就是朱棣是最年长的王爷。为什么朝廷要削藩,其他的藩王不造反呢?因为建文帝的矛头指向了燕王。而为什么建文帝如此针对燕王呢?因为在朱元璋册封藩王的时候。当时有很多实力强大的藩王在边疆,手中的权力非常大。后来,那些实力强大的藩王都老死了,只剩下了一个朱棣。所以建文帝不针对他针对谁呢?所以燕王朱棣才会如此急迫的起兵造反。

第三个原因就是朱棣的手下非常忠诚。由于燕王朱棣镇守边疆,天天跟蒙古人打仗,时间一长,他手下们都很服他。而且由于天天跟蒙古人打架,他的军队都是那种历经沙场的精兵,作战能力非常强。

第四个原因也非常重要。那就是朱棣制定的战略非常好。他知道如果真打起来,自己是跟朝廷耗不起的。所以他的计划就是,尽量避免攻占城池,在他的进攻路线中,大家可以发现,他都是在绕路,绕来绕去把朝廷的军队绕蒙了。后来他直接包围了南京城,皇帝和大臣们纷纷惊慌失措,变成了待宰的羔羊。

第五个原因就是其它的藩王们也都保持中立。他们没有真正帮助朝廷,也没有帮助造反的朱棣。但是在他们心里,当然是盼望朝廷被打败,这样他们的王位就可以保住了。毕竟朝廷如果打赢了战争,不要说削藩了,直接把他们弄死都有可能。比如说宁王,虽然表面上是被燕王胁迫,其实内心还是愿意帮助朱棣的。而且朱棣非常能说,他向宁王许诺了大好前途,说什么造反成功之后,他们俩一起统治江山。说的很像真事,当然,在他篡位登基之后,并没有实现他的诺言。

第六个原因就是朱棣很得民心。老奸巨猾的朱迪在打仗之前,先去跪拜了他的父皇的陵墓,所以天下的百姓们都觉得这个人一定很孝顺。是一个靠谱的人,在他登基之后,大家一定有好日子过。再有就是,朱棣还赢得了官员们的心。反正都是皇室内部打仗,身为当官的跟谁不一样呢?何况朱棣还许给他们了大好前程,不跟随他那不是傻子吗?朱迪就这样打败了皇帝,登上了皇位。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