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条件气候 河蟹养殖温度

网友提问:

河蟹养殖如何应对今年特殊天气?

优质回答:

现在马上7-8月份了,进入了高温天气

高温天气期间河蟹采食量大、排泄物多,此阶段也常常发生气温持续偏高,连日阴雨,突遇暴雨或闷热等极端天气,这不仅影响河蟹的正常的摄食,生长,而且对于水草的生长及水质底质环境的稳定也十分不利,因此此阶段水质易恶化,水中有害物质的含量比常温时更高,若管理不善易引起河蟹对环境污染适应能力及抵御病原微生物侵袭能力的下降,河蟹疾病也因此引发.

1:保证河蟹足够且均衡的营养需求,提倡投喂优质的河蟹配合饲料,许多养殖户对河蟹配合饲料缺乏了解或采购优质饲料不方便而习惯投喂鲜鱼或冰鱼,事实上,高温期不管是鲜鱼还是冰鱼都极质变质,易导致河蟹池水质恶化,加大了河蟹的疾病发生.

2:做到科学合理的投喂,特别是要防止过量的投喂,有以下情形应适量减少投喂量:发现饲料有剩余;气温持续偏高,连日阴雨,突遇暴雨或闷热极端天气,水质底质恶化;河蟹蜕壳高峰期;河蟹发生较严重疾病.

3:加强水草养护;控制青苔,否则水草生长受影响;科学足量投喂营养均衡的饲料,饲料不足时河蟹会破坏水草;及时清理漂浮的水草,防止腐烂而败坏水质.

4:适时消毒,降低病原微生物的含量也是水质调节的重要手段,高温期使用消毒剂有一定的风险,特别是水质不良时用溴氯海因,二氧化氯,强氯精,生石灰等刺激性强的药物时,会引起河蟹的反激反应,甚至导致软壳河蟹死亡,为减少死亡控制到最低水平,高温期应使用无刺激性的温和型消毒剂.

5:河蟹属于底栖水生动物,因此池底环境好坏对河蟹的生长快慢及健康状况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底质恶化也是引起蟹病的主要原因,由于粪便、残饵、动植物尸体及光照不足等原因,提倡使用微失态制剂并配合施用水产专用肥和换水等综合措施来调节水肥度!

其他网友回答

一、2019年总体天气研判

天气和气候与水产养殖特别是河蟹养殖息息相关,几乎每个河蟹养殖者每天都会关注天气。据今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部长通道中国气象局刘雅鸣局长预测今年的天气: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气候总趋势为复杂、多变、极端性强。根据预测,今年气候年景总体偏差,自然灾害较重、极端事件较多。今年以来,受厄尔尼诺的影响,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降雨偏多。今年汛期降水分布是南多北少,江淮、江南降水偏多。长江流域中下游将有可能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河蟹养殖将面临一次严峻的考验。

二、灾害性天气对河蟹的影响

灾害性天气具体表现在连续阴雨天气、出现强暴雨、极度高温、台风等方面。

1.连续阴雨天气出现的时间主要在早春和梅雨季节。早春,连续阴雨天气,气温上不来,河蟹吃食减少,阴雨天与低温会使水中溶解氧降低,影响水中藻类(饵料)的生长,从而影响河蟹的营养积累。加上蟹种正处于经过冬天的饥饿状况,此时,容易出现很长一段时间的空肠空胃,河蟹的营养跟不上,且正好进入成蟹养殖的第一次蜕壳阶段,往往容易出现河蟹水瘪子症状,严重的会出现蜕壳不遂或顶壳死亡。梅雨季节正好在第三壳阶段,这时的连续阴雨,池塘溶氧缺乏,且水草正处于生长旺盛期,呼吸作用增强,水体pH、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超高,水草因得不到光照草根腐烂,导致底质、水质恶化,造成恶性循环。情况较轻的,水瘪子症状加重;情况较重的,河蟹会出现大量死亡。

2.暴雨极端天气出现的时候,气压降低,水中溶氧降低,加上微生物及浮游动物耗氧量增加,河蟹会出现缺氧上岸、爬草头的现象。另外在气压低的情况下,常可见水体底部污染物泛起,即容易产生所谓“泛塘”现象。同时容易造成昼夜和水体上下层温差大,水质变化快,水产养殖动物受环境变化影响应激反应加剧,免疫力下降,极易导致病害发生与流行,加之又出现在梅雨季节,此时正是病毒的发作期,极易导致病毒性疾病的流行与传染,管理不慎则会导致全军覆没。

3.高温天气不仅直接影响河蟹等水生动物的生存和生长,而且通过水温对水环境的改变,间接对水生动物产生作用。高温期往往持续时间长,遇天气突然改变如闷热、雷暴雨等,到了夜间,表层水温下降快,会形成强烈的密度流,带动池塘底部腐败物上浮,大量分解消耗池塘溶氧或产生毒物会造成鱼类浮头、泛塘事故,且夏季暴发性蟹病的发生与水温较高有一定关系,河蟹的摄食速度比较快,导致新陈代谢也加快,底质、水质容易恶化,直接影响经济效益。

4.台风对河蟹养殖的主要危害。首先它会对河蟹养殖塘口造成破坏。一旦发生台风,对周边环境和河蟹生长水环境都会带来很大的危害。在环境遭到破坏之后,生态平衡自然也就被打破了,河蟹就没有办法正常生长,加上台风的发生往往在6-8月,此时正值高温季节,河蟹的抗应激功能又很大程度地下降,台风的出现会使河蟹存在的环境遭到破坏,那么河蟹就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生长习惯进行生长发育。自然而然就会造成很大的健康损害以及在灾害发生之后可能会导致大量的河蟹死亡。如遇到河蟹大量蜕壳时,一旦发生这种灾害,带来的危害将是比较大的。

三、生产建议

1.及时关注未来5~7天的天气变化趋势。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及河蟹生长情况适时调整池塘管理措施,强化预测预警机制,为今年河蟹生产抵抗自然灾害影响,尽可能降低养殖风险。

2. 改变防控理念。从近年来生产经验来看,养殖上大多数出现河蟹异常现象甚至不明原因死亡,这大多数与河蟹的应激能力降低有关,养殖户已经意识到防控应从药物防控向生态防控、应激防控转变,且在生产上得到较好的应用及效果。

3.提高河蟹机体的免疫功能。良好的体质可有效应对和缓解不断变化的环境影响,因此,在生产中应高度重视定期在饲料中添加V C 、免疫多糖、护肝保肝、乳酸菌等增强免疫功能的抗应激、改善肠道的“保健”产品。如发生细菌性疾病,还需在饲料中添加一些中草药抗菌药物等。

4.及时判断池塘河蟹的数量。特别是洪涝灾害性天气可能导致河蟹的不明原因死亡,甚至绝产。因此,我们可根据河蟹的摄食、活动情况及时把握池塘的存活量,并根据具体情况补充后期生产的青虾等苗种,以保证池塘的利用效率,提高池塘全年的经济效益。

5. 添加池塘增氧设施。在极端天气的情况下,池塘的溶氧会偏低,这时,只有池塘增氧设施的开启,通过搅水、曝气、增氧等减少耗氧因子、缓解池塘的缺氧状况,使池塘中有限的溶氧满足河蟹的正常生长。如外河环境较好的塘口,在极端天气出现的情况下,也可通过引入外河水来增加池塘的溶氧。

6.适度施肥,补充有益藻类、菌类。因极端天气,池塘中有益藻类、菌类会出现死亡,常见的倒藻现象即为极端天气引起的。因此,在天气恢复正常的情况下,应及时适度施用生物有机肥,同时补充有益藻类、菌类如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使池塘的藻相、菌相得到一次很好的修复,从而达到藻相、菌相平衡,促进水体良性循环。

7.加强其他环节的管理。因河蟹养殖离不开水草的管理,极端性天气对水草的生长影响也非常大,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因此,应注意勤观察水草的生长,并根据水草的生长采取促、疏、割、控、护等措施,充分发挥水草的作用。

8. 加强损害的设施修补。加强日常巡塘次数,及时查看池塘的设施损失、圩池的渗漏、拦网及进出水口的破坏情况。加固池埂及防逃设施,必要时检查养殖器械和电力设施的安全性能。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一个水稻种植户,同时也是河蟹养殖户,稻蟹共生。养殖河蟹的关键是防逃,应对特殊天气,必须想在头里,堤坝必须高而结实,围布时常检查,排水系统绝对通畅,时常换水,最好是活水。另外河蟹对药物十分敏感,坚决避免有毒药水的混入。河蟹的养殖密度不宜过高,否则养不大,最高不能超过每亩十斤苗。投喂饲料也要分阶段,前期投喂饲料以植物性为主,豆粕,玉米,米糠,熟土豆等,后期增加蛋白粉。增加动物蛋白。促进增重。

其他网友回答

河蟹养殖如何应对今年特殊天气

一、2019年总体天气研判

天气和气候与水产养殖特别是河蟹养殖息息相关,几乎每个河蟹养殖者每天都会关注天气。据今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部长通道中国气象局刘雅鸣局长预测今年的天气: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气候总趋势为复杂、多变、极端性强。根据预测,今年气候年景总体偏差,自然灾害较重、极端事件较多。今年以来,受厄尔尼诺的影响,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降雨偏多。今年汛期降水分布是南多北少,江淮、江南降水偏多。长江流域中下游将有可能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河蟹养殖将面临一次严峻的考验。

二、灾害性天气对河蟹的影响

灾害性天气具体表现在连续阴雨天气、出现强暴雨、极度高温、台风等方面。

1.连续阴雨天气出现的时间主要在早春和梅雨季节。早春,连续阴雨天气,气温上不来,河蟹吃食减少,阴雨天与低温会使水中溶解氧降低,影响水中藻类(饵料)的生长,从而影响河蟹的营养积累。加上蟹种正处于经过冬天的饥饿状况,此时,容易出现很长一段时间的空肠空胃,河蟹的营养跟不上,且正好进入成蟹养殖的第一次蜕壳阶段,往往容易出现河蟹水瘪子症状,严重的会出现蜕壳不遂或顶壳死亡。梅雨季节正好在第三壳阶段,这时的连续阴雨,池塘溶氧缺乏,且水草正处于生长旺盛期,呼吸作用增强,水体pH、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超高,水草因得不到光照草根腐烂,导致底质、水质恶化,造成恶性循环。情况较轻的,水瘪子症状加重;情况较重的,河蟹会出现大量死亡。

2.暴雨极端天气出现的时候,气压降低,水中溶氧降低,加上微生物及浮游动物耗氧量增加,河蟹会出现缺氧上岸、爬草头的现象。另外在气压低的情况下,常可见水体底部污染物泛起,即容易产生所谓“泛塘”现象。同时容易造成昼夜和水体上下层温差大,水质变化快,水产养殖动物受环境变化影响应激反应加剧,免疫力下降,极易导致病害发生与流行,加之又出现在梅雨季节,此时正是病毒的发作期,极易导致病毒性疾病的流行与传染,管理不慎则会导致全军覆没。

3.高温天气不仅直接影响河蟹等水生动物的生存和生长,而且通过水温对水环境的改变,间接对水生动物产生作用。高温期往往持续时间长,遇天气突然改变如闷热、雷暴雨等,到了夜间,表层水温下降快,会形成强烈的密度流,带动池塘底部腐败物上浮,大量分解消耗池塘溶氧或产生毒物会造成鱼类浮头、泛塘事故,且夏季暴发性蟹病的发生与水温较高有一定关系,河蟹的摄食速度比较快,导致新陈代谢也加快,底质、水质容易恶化,直接影响经济效益。

4.台风对河蟹养殖的主要危害。首先它会对河蟹养殖塘口造成破坏。一旦发生台风,对周边环境和河蟹生长水环境都会带来很大的危害。在环境遭到破坏之后,生态平衡自然也就被打破了,河蟹就没有办法正常生长,加上台风的发生往往在6-8月,此时正值高温季节,河蟹的抗应激功能又很大程度地下降,台风的出现会使河蟹存在的环境遭到破坏,那么河蟹就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生长习惯进行生长发育。自然而然就会造成很大的健康损害以及在灾害发生之后可能会导致大量的河蟹死亡。如遇到河蟹大量蜕壳时,一旦发生这种灾害,带来的危害将是比较大的。

三、生产建议

1.及时关注未来5~7天的天气变化趋势。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及河蟹生长情况适时调整池塘管理措施,强化预测预警机制,为今年河蟹生产抵抗自然灾害影响,尽可能降低养殖风险。

2. 改变防控理念。从近年来生产经验来看,养殖上大多数出现河蟹异常现象甚至不明原因死亡,这大多数与河蟹的应激能力降低有关,养殖户已经意识到防控应从药物防控向生态防控、应激防控转变,且在生产上得到较好的应用及效果。

3.提高河蟹机体的免疫功能。良好的体质可有效应对和缓解不断变化的环境影响,因此,在生产中应高度重视定期在饲料中添加V C 、免疫多糖、护肝保肝、乳酸菌等增强免疫功能的抗应激、改善肠道的“保健”产品。如发生细菌性疾病,还需在饲料中添加一些中草药抗菌药物等。

4.及时判断池塘河蟹的数量。特别是洪涝灾害性天气可能导致河蟹的不明原因死亡,甚至绝产。因此,我们可根据河蟹的摄食、活动情况及时把握池塘的存活量,并根据具体情况补充后期生产的青虾等苗种,以保证池塘的利用效率,提高池塘全年的经济效益。

5. 添加池塘增氧设施。在极端天气的情况下,池塘的溶氧会偏低,这时,只有池塘增氧设施的开启,通过搅水、曝气、增氧等减少耗氧因子、缓解池塘的缺氧状况,使池塘中有限的溶氧满足河蟹的正常生长。如外河环境较好的塘口,在极端天气出现的情况下,也可通过引入外河水来增加池塘的溶氧。

6.适度施肥,补充有益藻类、菌类。因极端天气,池塘中有益藻类、菌类会出现死亡,常见的倒藻现象即为极端天气引起的。因此,在天气恢复正常的情况下,应及时适度施用生物有机肥,同时补充有益藻类、菌类如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使池塘的藻相、菌相得到一次很好的修复,从而达到藻相、菌相平衡,促进水体良性循环。

7.加强其他环节的管理。因河蟹养殖离不开水草的管理,极端性天气对水草的生长影响也非常大,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因此,应注意勤观察水草的生长,并根据水草的生长采取促、疏、割、控、护等措施,充分发挥水草的作用。

8. 加强损害的设施修补。加强日常巡塘次数,及时查看池塘的设施损失、圩池的渗漏、拦网及进出水口的破坏情况。加固池埂及防逃设施,必要时检查养殖器械和电力设施的安全性能。

其他网友回答

水质管理

1、调节水质、增加水位

越到养殖后期对水质的要求就越严格,尤其是在梅雨期向高温期过度的7月。河蟹养殖池塘水质应保持“鲜、活、嫩、爽”,池塘水位一般要求达到较高水位。

由于气温较高,河蟹活动量增加,可能由于投喂量不足、水质调节不好、水体活动空间小、杀菌消毒不到位、连绵的阴雨天等导致养殖水体浑浊从而致使水体氨氮、亚盐超标影响河蟹生长。

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如调整饵料、品种,调节水质、增加水位,杀菌消毒、使用微生物制剂等相应措施,保持池塘水质清爽,水质清瘦的池塘应考虑适度肥水,池水透明度保持在50公分左右。

7~8月,每7~10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30厘米,除常规水质管理外,要特别注意梅雨季节水体的pH值变化,及时泼洒生石灰调节。在河蟹蜕壳前可泼洒一次生石灰进行调节水质,生石灰用量不宜过高,要求每米水深每亩用生石灰10斤左右,适度增加水体中的钙离子含量,有利于河蟹的的健康生长。

2、增加河蟹池塘溶氧

池塘水浑抑制了有益藻类生长的同时,也给了蓝藻一个相对舒适的生长发展空间。做好水质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河蟹以底栖为主,长期生活在水体底部溶氧最低的水域。梅雨期连绵阴雨,水中有益藻类大量死亡光合作用下降,加上水体有机质耗氧从而导致养殖水体严重缺氧,在负载较大的池塘出现大量河蟹死亡。因此增加蟹池水体溶氧,调理好水质尤为重要。蟹池要保持合理的水深,有条件的要安装底部微管增氧设施。

前期经常逐步加注新水,6~9月应增加进水量和换水次数,形成一定时间内水体微流,保持水质清新;在梅雨或高温季节,气压低,光照不足,水质差的时段,除常规进水增氧外,根据水质变化及时投施化学增氧剂(氧片、底生氧等,一般在傍晚时使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