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古代哪位教育家提出的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谁说的教育名言

网友提问:

古人所说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对今天的教育工作有什么意义?

优质回答:

尼山布衣认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对今天的教育工作仍具有重要意义。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和“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儒家思想强调两个最著名的论点,前者体现了平民教育的思想,后者体现了英才教育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和“英才教育”思想,比欧洲的教育民主思想和大学英才教育思想提出要早一千多年,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进步。它冲破了奴隶主贵族阶级对教育的垄断,使出身不同、贫富不一、种族各异、天各一方的各类人才都能得到平等的教育,开创了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使更多的有识之士学业有成,进而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材。这些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作为一个教师,最基本的职责是传道、授业和解惑,教师要为人师表,诲人不倦,严谨治学,教学相长。这些重要思想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师德观中具有重要地位。所以,当代教师要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践行这些原则,这是一个教师的职业责任,也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和终极目标。

其次,有利于规范教师的行为准则。师德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哲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在他们看来,师者,治世之本,万世之表,应志于师道、以师为荣;师者,正己而正人,须身正为范、淳风化俗;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必勤勉治学、熟读精思;师者,知难而进,知困而学,则教学相长、不耻下问;师者,上善若水,坦荡无私,能慈爱弟子、兼容并蓄;师者,察识贤愚,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主张因材施教、学以自得。探赜儒家师德思想,古为今用,加以创新,能够为当代教师师德的培育提供更多的思想资源和人格榜样。

第三,有利于培养教师的人格魅力。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有一种积极的示范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从学问上、治学态度上、育人方法上以及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事的风格上都要严格规范自己。在他们身上凝聚而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魅力和榜样的力量,是教师最宝贵的品格,是一种崇高的修养和精神境界,更重要的是能给学生以品格的影响和熏陶。孔子博学多识、学而不厌的治学态度,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的育人精神,以及以身作则、宽容无私的处世风格,都是其人格魅力的具体体现。

最后,有利于推动教育公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既体现了对学生的公平对待,特别是如何正确对待所谓的“差生”,也体现了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其他网友回答

1.有教无类指教育的普遍性,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2.因材施教指教育的独特性,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

总之,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由于实行的是大规模集体教育,因材施教反而成为一个很难做到的境界!

其他网友回答

有教无类,出自《论语 卫灵公》

《论语·卫灵公》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习相远”)。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引申,现当今社会,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已经普及,而且政府鼓励的私办学校也遍地开花,这是一件史无前例的大好事。

但,有教无类,还是个痛,很多学校,都分班别类,把学生分成不等的几个阶级,如普通班,进取班,火箭班,奥赛班等等,这无型中造就了学生的阶级观念,这对小孩以后走出社会,一定程度会有人生观或心理上的误区。

因好多实例证明,普通班出来的学生,事业或工作都不比之前认为先进班的学生差;然一惯优等生的走出社会假如碰到困难,或多或少也会造成心态不平衡的心理副作用。希望有关部门关切。

因材施教出自《论语·先进篇》

在《论语 先进篇》中,孔子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到于当今因材施教的兴趣班也不少,也造就了相当多的专业人材。但也有部份学生其实所读的兴趣班都不是自己本身真正的感兴趣。而是在爸妈或长辈或老师的设定下被兴趣的。

这样的情况不少见,违背了人之自然发挥特长,而埋没了多少真正的专业人材。也请家长、长辈、老师们,尊重自然多发掘孩子的特长,尊重孩子的自然爱好而因材施教,而不是把小孩当作你的兴趣或观点去设定。

仅代表个人意见,为了祖国的大计,为了小孩的快乐人生,欢迎大家讨论。

其他网友回答

古人云:“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不仅仅是对教育崇高的定位,也是侧面阐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道理,那么针对目前新中国教育乱象以及教育资源严重不匹配的情况下,这句话又能对国家、民族教育有何借鉴意义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定义。有教无类,意思是指对各类人平等看待,都施以教育。因材施教,是针对学习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然而目前社会现状是:由于经济收入,贫富差距扩大,资本的作用下使教育资源更多的向“富家子弟”倾斜,造成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从而又间接性扩大下一代人的教育差距。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不同收入阶层的人来说,都希望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好的兴趣爱好,但是往往兴趣爱好不是绝对天生的,而是后天的培养占据了大部分概率,试想一个农村的孩子连电脑都没碰过、钢琴、舞蹈、音乐都不在娱乐范围的情况,即使自己多么的想改变自己,但是社会现实决定这些只是奢侈。因此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用在目前社会教育资源分配极度不均的情况下也是可以解释的。

3.往后教育工作的意义——九年义务应从量转成质。以前我国普遍落后,接受教育的比例不高,因此国家为了提高国民的文化水平,开展了九年义务教育,随着今天的到来,国民受教育水平稳步提升,达到了理想效果。但是九年义务教育仅仅停留在了九年免费学习的阶段,个人认为:国家应做到两点:一是将九年义务教育改成12年义务教育,虽然会对财政造成压力,但是会将西部大范围贫困地区及东部部分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以及大大减轻该地区年轻人今后的就业压力。也可增加职业技术教育的支持。二是扩展教育年限的同时,从以文学考试为核心的方针逐步过渡为考试选拔为基础,德、智、体、美综合发展为辅导的综合培育体系,并且保证德智体美各方面的雄厚师资力量,这样即使家庭丰裕的学生课后有多余辅导,但是真正接触该方面感兴趣的学子也会有机会通过努力以这个平台为基础来改变自己。

您对教育的看法呢?欢迎留言探讨

其他网友回答

“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这两条著名论断均出自孔圣人, 经过两千年的推敲和锤炼仍被奉作教育的经典,尤其对今天的中小学教育更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有教无类”可理解为人无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都可以受到教育,也可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可以通过教育来消除。不论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角度出发,只要通过适当的教育手段加以引导,都会使本性各不相同的人向高素质的方向同化发展。初入校园的中小学生,其文化素质和品行修养可能会因为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等原因而千差万别,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是可塑性强。教师如果能够坚守“有教无类”这一信条,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好学生,并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行为加以正确引导和规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今天的中小学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因材施教”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也日渐突出,随之诞生的“走班制”教学和“3+3”新高考模式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发展方向的机会。然而因高校专业整体的设置较从前未有大的变化,并未很好地适应中小学教育改革,致使新高考模式遭到很多诟病和质疑,但笔者认为这并非意味着“因材施教”就此失去了意义。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说,“因材施教”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才浪费的现象,随着社会文明开化的程度不断增高,“人尽其才”应该不是梦。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