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帅,共产党员,2017年毕业于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次年进入第一中学工作。龙江的水孕育了坚定的品格,北国的风雪唤醒了不竭的灵感,江城的梅花启迪了浪漫的情怀。语文,鼓舞了矢志不渝的理想,塑造了精益求精的执着。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文字洗涤了灵魂,热情了点燃激情,在挚爱的土地上诗意地栖居。
《桂枝香·金陵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赏析
王帅
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宋代三首著名的怀古词作。三首词均在描绘壮丽河山的同时,或表达政治见解、或抒发个人情感。虽然在整体的结构、写景的手法、营造的意境和所展现的思想上各有千秋,但同样作为咏物抒情的怀古词,又存在着某种联系。要比较它们的异同,我们可以先分别来赏析。
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是北宋前期的一首作品。此时的词作尚处于对晚唐五代以来的绮丽突破的探索时期,而王安石这首词已将大气磅礴的豪放风格的表现已经比较熟练了。本首词的主旨是怀古伤今,结构上是标准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模式。上片由“登临送目”领起,描绘了一幅壮阔的图景;作者所处晚秋,且借“天气初肃”“澄江似练”“残阳”等语,其意在营造萧杀、凄凉的意境;又都是远景,给人一种气势恢宏之感。下片由“念往昔”引起抒情,用陈后主典故,又融情于景,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感伤;最后以玉树后庭花作结,表现了借古警今的思想。整首词描写生动,情感真挚,结构紧凑。王安石的词作历来别具一格,虽不免争议,但此词艺术和思想成就很高,备受历代好评。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比较成熟的豪放词代表作之一。上片写眼前之景,镜头由“大江东去”展开,转换到“故垒西边,三国周郎赤壁”;其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极尽传神,既写出作者眼中所见景物飞动的姿态,又能令人感受到字里行间流露的磅礴与激情;最后两句的过渡很是自然,既总结了上面江山的“如画”,又引起对下文“多少豪杰”的感叹。下片回想三国旧事,极力表现周瑜的春风得意,而后又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回归现实,与自身被贬形成对比;最后以融情于景作结,既写出了对时光飞逝的感伤,又有对眼前境遇的无奈,还包含与江月相伴、乐在其中的复杂情感,整首词突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藩篱,在描写与抒情之间自由转换,情景结合和谐、自然,恰到好处。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时期的一首作品。作者身在北固亭放眼远望,所见是“千古江山”“舞榭歌台”,但投射在心中的却是“仲谋”“寄奴”的踪迹。下片用刘宋文帝典故、“佛狸祠”等景象,继续渲染物是人非;最后仍旧用典言志,借与廉颇的共鸣抒发怀才不遇的情感。整首词从大处入手,开篇二句均是交待事物后直接抒情;“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是实写,“烽火扬州路”是虚写,下文“佛狸祠下”“神鸦社鼓”并非近在眼前,却也相去非远,笔触在虚虚实实之间自由转换;并且将抒情全部融于描写当中,虽不免用典过多之弊,却显出作者词作功力的精炼与纯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桂枝香》一扫五代以来的纤弱风气,在描摹景物时采取了开阔的视野,下片用六朝典故借古讽今,总体上表达的是对时事的担忧和警示;苏轼的《念奴娇》也是从壮阔的景物写起,但已经在结构上突破了抒情与写景的藩篱;而在这一点上,辛弃疾的《永遇乐》表现的就更加纯熟了,如果说苏轼只是在结构上使得抒情与写景更加紧凑,那么辛弃疾大量借典故咏怀的写法虽然仍是脱胎于“写景+抒情”的模式,但他丰富了词的语言的所指,实际上是为怀古词开辟了一种全新的写法,但这种写法在景物与情感的糅合上表现得不甚到位,因此不免“言意并尽”,这种写法也被后人看作“以文入词”,
三首词在景物的描写上都很见功力。王安石与苏轼均用了较大的篇幅,刻画的是开阔的全景,将画面中各种景物的神态、特点用绝妙的字词演绎得让人感觉仿佛近在眼前,但又留下了想象与意会的空间;而辛弃疾的这首词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一笔带过,在从“舞榭歌台”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的镜头的切换过程中,已经完成了一个回合的抒情,整首词对景物着墨不多,词作的抒情性更加突出。
在情感表达方面,王安石借六朝旧事所流露出的是对北宋现实社会的不满,从中也可以看出他的政治远见,更多的是对政治的见解;而轼以周郎的成就来反衬自己被贬黄州、空负才华的境遇,表达了仕途失意无奈与面对现实的放达,偏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辛弃疾借孙权、刘裕、廉颇金戈铁马的事迹所表现的是矢志报国、但又以元嘉草草作为反面教材,既有个人情感,又有政治抱负。
在三首词的联系上,从王安石到苏轼再到辛弃疾,可以窥见宋代豪放词的发展脉络。在王安石时期,词坛的主要趋势是反对纤弱风气,因此王安石以大量宏大雄浑的景物融入作品,展示出了开阔的意境,在思想内容上也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比王安石稍晚的苏轼创作的时代,经过范仲淹、王安石等对豪放词风的开发,又有晏殊、柳永、张先等对词的体格和语言上的打磨和完善,其作品中已经完全脱离了五代的绮靡无聊的特点,在语言的运用、景物的描写上面营造出空灵的意境,在思想情感上也展示出了豪放词的成熟,对个人意志的抒发也更加注重。到了辛弃疾的时候,豪放词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且南宋偏安的环境使得其词作多表达收复失地的愿望和郁郁不得志的不满,对政治见解的表达与个人情感的抒发交织在一起,被赋予了同样的高度,且相比较与南宋,整体的基调上更为凄凉。
总体来看,王安石的“自成一体”、苏轼的“词开豪放一派”“以诗为词”以及辛弃疾的“以文为词”都是词在历史上发展的自然产物。我们不去评价孰优孰劣,而需要关注这其中隐含着的文化由外化景物逐渐转向内心阐发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