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改革导致明朝灭亡 张居正改革对明朝到底是好是坏

网友提问:

张居正的改革持续下去能拯救明朝吗?

优质回答:

首先先简单介绍一下张居正改革的时代背景:

张居正的改革,又称万历中兴,是在明神宗时期,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缓和社会矛盾,在政治、经济、国防等各方面进行的一场变法革新运动。改革自1573年开始,至1582年张居正去世结束。张居正改革,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整顿,尤重于经济的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改革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央集权,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改革触动了大地主阶级和豪门贵族的根本利益。1582年,张居正病卒后,除一条鞭法外的措施都遭到废除,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再介绍一下张居正: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县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入阁,次年上《陈六事疏》,提出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六条改革方案,未被采纳。隆庆六年,穆宗病故,继位的神宗仅只10岁,内廷由慈圣皇太后主政,外廷由高拱为首辅。不久张居正结纳宦官冯保,排斥高拱,当上了内阁首辅。张居正遂以首辅的身份“任法独断,操持一切”,毅然在全国范围发起一场力挽狂澜的变法革新运动。使明王朝的统治一度出现中兴的景象。

张居正具体改革的内容:

1.政治举措。张居正认为“致理之遣,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核吏治”,明确把“核吏治”当作“安民”、“治理”的前提。他一开始就围绕“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等方面,大刀阔斧进行整顿,以刷新振举“纪纲不肃,法度不行上,下务为姑息,百事悉从委徇,以模棱两可谓之调停,以委曲迁就谓之善处”的颓风。惟有加强集权,重诏令,振纪纲,方能“张法纪以肃群工,揽权纲而贞百度”,革新法令才能畅行无阻。

张居正强调治理天下须“悬法于众”,以法理政,坚持“刑赏予夺,秉持公道”,以振扬风纪,使天下信服。厉行整顿“严其约束”的结果,使得“九围之人,兢兢辑志;慢肆之吏,凛凛奉法”。提高行政效率、朝令夕行,也是整顿吏治的重要内容。

2.军事举措。整饬边疆“外示羁縻、内修守备”是张居正推行边防新政的指导方针。“内修守备”的重点是加强北边防务,提高军事抗衡能力。张居正的边防新政取得巨大成功,从此“戎马无南牧之儆,边氓无杀戮之残”,每年“所省征调费不啻百万”,长城沿线出现了“六十年来,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辏,无异于中原”的兴旺景象。

万历初年,张居正为首辅,更加强了“内修守备”的工作。一方面,他以“积钱谷、修险隘、练兵马、整器械、开屯田、理盐法、收塞马、散叛党”八事督课边臣,务必使边防军事落之实处,行之有效;另一方面,知人善任,大胆任用堪当一面的将领全权处理边防事务。在张居正执政以及其后的二三十年间,北边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3.经济举措。推行一条鞭法,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是张居正改革的重点。张居正于1578年或1580,对“天下田亩通行丈量”,总计田数7013976顷,比明初还少100余万顷。主要目的是复旧额。较弘治时期多出300万顷。

其中,虽有部分因官吏改用小弓丈量以增加田额的虚报浮夸之处,但也确实清查出相当一部分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清丈使“小民实被实惠,而于官豪之家殊为未便”,所以遭到反对。但有利于改变赋役不均状况,使得“粮不增加而轻重适均,将来国赋既易采纳,而小民如获更生”。

4.兴修水利。明朝的财赋供应地主要在江南,南粮北运,以漕运为便。张居正采纳了潘季训的意见,用一年半时间,修筑黄河到淮河的堤坝,有效地抑制了黄河泛滥,使漕运畅通,同时还使多年的弃地复变为良田。潘季训的治河办法,对其后数百年都具有深刻影响。

5.清丈土地。张居正当政后,首先是裁减冗官、冗费,尽量压缩政府开支。对皇室的奢费,也据理力争,尽量控制。他在整顿财政方面,大力贯彻量入为出、节省开支的原则,对缓解财政危机有一定作用。但是,节流只是一种补救措施,要从根本上解决国家的财政危机,还要开源,重点是整顿赋役。

经过这次改革,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基本上实现了“法之必行”、“言之必效”,使明政府的财政收入有了显著的增加,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国库积银达六七百万两之多,储备的粮食多达1300多万石,足够支用十年。比起嘉靖年间国库存粮不够一年用的情况,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就使得十分腐败的明朝政治,有了转机。

1582年,张居正积劳成疾,迅即病死,反对派立即群起攻讦,并且疯狂地进行反攻倒算。他们攻击张居正改革“务为烦碎”,清丈土地是“增税害民”,实行“一条鞭法”是乱了“祖制”。他们下令撤销了张居正死时特加的官爵和封号,进而查抄家产。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被逼自杀,其他家属也惨遭迫害。而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当然也遭到破坏,刚刚有一点转机的明朝政治又走了下坡路,张居正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虽然在张居正死后,一些改革措施便遭到了破坏,比如考成法,可是另一些改革措施,比如“一条鞭法”,或多或少地被保持了下来,甚至延续到了清朝(清代“摊丁入亩”改革是“一条鞭法”改革的延续)。不过,张居正为了保证改革的实施,不断打击异己。而且,为了维护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甚至下令拆毁全国各地的书院,并且禁止王阳明“心学”的传播,导致明朝后期兴起的反对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潮被打压。

在张居正死后六十多年中,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地发展,一发不可收拾,再也没有一个能人志士力挽狂澜。这表明地主阶级当权派再也无能医治封建社会的痼疾,即便是有识者也不过尾随张居正的后尘,梦想“循居正成规”,要求各衙门按照万历十年前的规章行事,但是也是东施效颦。

其他网友回答

都知道,诛九族的说法,是秦朝改革制度之后出现的。九族的意思是族人,亲属。当然,具体的说法并不完全统一,主要指的是高祖到玄孙的这几代,也就是玄孙、曾孙、第八代孙子、儿子、自己、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这九族。而且,这一说法的出现,和当时的法律制度有很大关系。

那么,大明朝首辅张居正为何会惹来抄家灭族之祸呢?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广荆州卫(湖北省荆州市)军籍 。因为,生于江陵县(荆州) ,故称之“张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进行“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那么,“张居正改革”具体都包括哪些方面呢?

这两条非常重要:

一、政治改革、体制改革和建立问责机制。

张居正经常在街头游荡,走到陌生人面前观察,以此来研究那些苦难的农民,因为,他非常关心自己国家民众的生活。在隆庆第一年(1567年),张居正进入内阁,第二年就提出了一项改革方案,但却没有通过。1572年,直到万历皇帝上位之后,他就成了首辅。

张居正认为:“尊重主权”和“一号令”的关键,是要打击明朝当局势力长期以来运作不正常的现象。而内阁作为皇帝的秘书机构,没有实权。虽然,后来内阁的权力得到了加强,但是,六部和监察部门却直接向皇帝报告,而不向内阁报告,使得皇帝的权力由身边的官员代为行使。以至于,朝廷的诏令都没有什么用处,上诉公文得不到回复,政府机构几乎瘫痪。

因此,针对体制弊端,张居正强调:“政府是国家的基础”,于是,开始大力加强内阁的权力。由各省省长向六部报告,到中央、地方各级官吏都接受内阁的领导,从而,加强中央集权,使内阁成为改革的中心。而且,为了把地方官员排除在政府之外,他告诫大太监冯保最好不要再参与六部的事情,以此来确保组织的团结,达到权力统一。

此外,为了惩治不采取行动、不听从命令的官员,张居正增加了一些法律来规范和约束相应的官员。为此,张居正的政治改革不仅促进了行政制度的稳定有序和高度集中,还对机构进行了改组,建立起了相应的检察专员和问责机制,确保了官僚机构的有效运作。

二、赋役改制,采用一条鞭法。

到了明朝中期,由于土地并吞、豪强信息被隐瞒,许多赋役负担都转移到了贫困家庭。为此,张居正进一步深化经济政策和监狱制度的改革,推进了一条鞭法。

土地被并吞,农民被迫出逃和大规模逃难者流离失所,导致旧的赋役制度无法再维持下去,此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执行一条鞭法创造了客观条件,改革的趋势不可避免。在嘉靖时期,一条鞭法在某些地方试过,因为,它侵犯了豪强地主的利益,妨碍了某些官员从中受益,所以,一条鞭法难以执行下去。

后来,这个方案在南方试行之后,逐渐向北扩展。最终,在万历九年,全国各地都在依法行使一条鞭法。新的法律规定了土地面积内的赋役,它增加了政府对大面积土地所有者的税收,减轻了穷人和无土地者的负担,简化了收税方法,限制了大地主对农民的压迫。

而且,在耕地上,征收赋税有助于稳定农业生产,使得大量农产品能够快速的进入市场,刺激商品的生产和流通,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此外,张居正还反对传统“重农轻商”的观念,认为应该农商并重,并提出“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的主张。因此,他也反对随意增加商税,侵犯商人利益。

最终,张居正的这些做法,不仅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缓和了一触即发的阶级矛盾,对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虽然一些不合时宜的法律已经被废除,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明朝的衰败却并没有得到挽救,明朝大厦即将轰然倒塌。

但是,由于张居正之前的努力,在变法期间,使得国力强盛,经济发展很有活力。由此,张居正的变法改革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成功的改革,是古代中国变法史上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同时,利用长城的军事防御和经济文化,巧妙地调节了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一体化,使两地民族繁荣发展,和谐共生。

1582年,张居正再次生病,之后,不治而亡。成明代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

但是,他一死,保守党人却与日俱增。据记载,张居正逝世后的第四天,御史雷士帧等七名言官弹劾潘晟,明神宗命潘晟致仕。潘晟乃张居正生前所荐,他的下台表明了张居正的失宠。之后,言官也把矛头指向张居正,不仅罢免了他以前的官职,还没收了他的财物并抄家灭族,使得十多年的改革就此终止。

其实,纵观张居正一生,虽然为国家鞠躬尽瘁,为改革呕心沥血,但却独揽大权,站在了皇帝的对立面。因此,在张居正死后,发生一系列的事情,也是在情理之中。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能像秦朝商鞅变法那边几代君主能坚持改革,虽然不能说拯救明朝,至少女真族入主中原还是未可知也,明朝的统治至少不会结束那么快。

张居正改革的根源还是封建制度的顽疾所致,地主家阶级(皇族)大肆兼并土地,士绅不纳税,长期以往将是国库空虚;相反,农民阶层人口众多,丧失土地只得依附地主,剥削日益加重,而地主阶级的维护人则是官员,所谓官绅一体,利益捆绑,吏治腐败,行政效率低下,文官集团作为维护帝国统治的团体却也成了被改革的必然对象。

张居正的改革实际上是地主阶级的自我改良,但是这种改良也严重威胁来自本阶级的反对,张居正在时尚能够通过国家威权来制服,张居正一去世,除了经济措施,其他改革措施都遭到废除!明朝的统治危机依然积重难返。

其他网友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咱们就从大的方向说吧,历史的车轮是一直向前推进的,封建社会的社会制度注定了阶级矛盾会不断激化,注定了一个朝代会逐渐的由盛转衰直至灭亡。

现在说张居正,张居正的改革确实对当时的明朝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竟然奇迹般的出现了中兴。张居正新政无疑是继商鞅、秦始皇以及隋唐之际革新之后直至近代前夜影响最为深远、最为成功的改革。

但是话说回来了,张居正的改革从根本意义上来讲,并没有办法改变明朝财税制度深层次的弊病,治标但不能治本。这个就像得了绝症,通过做手术可能延缓几年,但是并不能彻底治好一样,当时的大明帝国的病已入骨髓了。即使张居正的改革能够继续进行下去,也只是时间的问题,或许大明王朝还能多延续几年,但并不能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

其他网友回答

张居正的改革触犯的是大地主的利益,在一个一开地主阶级统治的王朝,它肯定是不能持续下去。要想持续,除非发生像西方国家那样的资产阶级变革,依靠新的阶层和新的经济基础支撑方可,而不是就靠一个强人敲敲打打,不从整个国家基础上改革,就不会实现历史的改变。得到的效果只能是帮助明朝多苟延残喘几年。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