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长生果读后感
【读书笔记(第RD2017005期)·尚书省原创】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When A Child Is Born 齐豫 – The Voice –>
拧而不折的麻花人生
——读《我是落花生的女儿》
三郎
去北京参加IMF的一个培训,顺便带上这本书,36万多字,算是个大部头了。飞机上手不释卷,晚上做完复习,在宾馆里灯下亦如饥似渴。花了几个静夜,读完全书,倍感唏嘘,然后无言良久。
这是一部80多岁“农村”老妇人写的自传,历时六载,初稿写在广告纸上,写在挂历和大信封的反面。
——许燕吉
书名原叫做《麻花人生》,作者许燕吉女士本意以此来形象化自己一生坎坷扭曲的经历。但终究因她的父亲太有名了,所以被出版商改成了《我是落花生的女儿》,倒是可以理解的。
——许燕吉
——许地山、许燕吉一家
许燕吉的父亲是许地山,民国时期著名学者、作家,燕京大学毕业后,曾留学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大学,后任香港大学中文系主任,与陈寅洛、梁漱溟、蔡元培、徐悲鸿、李四光、老舍等等大家(真的是等等)来往密切、互为挚友。我们初中语文课的《落花生》一文,便出自许地山笔下。许地山从小教育儿女“做个平凡而有用的人”,来自慈父的谆谆教诲,在许燕吉极为坎坷的一生中,伴其左右。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许燕吉8岁时父亲猝亡,家境一落千丈。又逢国家多事之秋,日军侵华后,孤儿寡母离开香港,踏上漫长的逃亡路,广西、湖南、贵州、四川,最后落脚南京,虽不时得父亲的旧友们救济,但乱世中自然难免颠沛,生活常陷困顿。
1941年8月4日,我的父亲许地山去世。如果上帝允许,我希望时间永远留在前一天。父亲不要走,我也永远不要长大。
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的许燕吉被分配到石家庄农科所,工作兢兢业业,但在1958年扩大反右战果被补化为“右派分子”,还有一个“新生现行反革命加右派”的专有称呼,入狱6年,附加刑5年(剥夺公民身份)。祸不单行,许燕吉历尽人间百态,流产、原是大学同学的老公与其离婚划清界限、在监狱和劳教农场受百般欺压凌辱,1969年出狱后,因为无单位无组织肯收留她,便投靠远在陕西的哥哥,后为安顿生活,嫁给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农,还带着个与前妻的娃娃……
——许燕吉与老头子
一代名门的大家闺秀,少时家中“谈笑有鸿儒”,后来三分之二的生活中却“往来尽白丁”,而且故事自始至终没有反转,怎能不令人唏嘘、喟叹。或许,这才是人生的残酷,这才是真实的人生吧。可以说,《我是落花生的女儿》是大时代下的私人记忆,也正是因为个体遭遇的体验性和直观性,让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窥见整个时代的动荡、荒唐和蹉跎。
许燕吉说:“自己写的不一定多好,但起码真实,如果说历史是一株花,我希望读者既要看到上面漂亮的花,也要看到下面那些不怎么好看的根。”
除了那个不同寻常的年代所留给我们的瞠目结舌外,在我来看,此书还有一层价值更为珍贵,那就是许燕吉笑面苦难而又超越苦难本身的信心和魄力,我想,这也是麻花人生想传达给我们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晚生后辈们终身受用的信念。
事实证明,这是一本打开就放不下的书,也推荐给尚书省的阅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