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称很重要吗 教师基本称职对以后的影响

网友提问:

职称制度真的会影响基础教育老师的工作热情吗?

优质回答: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最影响教师积极性的便是职称。他甚至干扰了教师的正常思路。多少人困惑,为什么不按劳分配却按职称分配呢?既然按职称那就玩职称,不管正路邪路,玩一个好职称到手,便拥有好工资,工作嘛,到时候能躲便躲。职称对教师的热情有五大影响:1、产生惰性。反正职称已到顶,工资也不少。从此远离竞争和纷扰。2、产生怠性。反正晋一级或高级无望或放弃,工资比人家少得多,干也没劲头,干脆得过且过,对得起那份工资就行了。3、晋级前的正向积极性。努力工作,创造条件,争取晋级。这是晋级前的阶段性正向积极性。4、晋级前的负向积极性。巴结上级,争取获个县优市优什么的,做秀优质课,请人代写论文,“攻“关评委等。积极创条件,积累所需材料。5、永久的正向积极性。即使职称高也要努力工作,坚守师德,绝不偷懒,勿愧对良心(这部分人是良心使然,职称作用未必很大)。总之职称负面作用远大于正面。另附一文,反对职称套工资制度,敬请浏览。

驳”教师职称取酬制度“的守旧者(题目)

(金学茶馆话人生

前天 13:07 · 安徽含山县林头镇双井小学教师 教育领域创作者)

因为职称与工资挂钩严重违背按劳分配原则,所以职称与工资脱钩是必须的。

二者脱钩,不等于取消职称,职称已经沿袭至今,一下子取消有点不现实。脱钩后的职称只能以一种荣誉存在。这样,职称评定过程的腐败系数就大大降低了,职称的含金纯度也会高起来。晋升职称可以一次性地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而现在的工资制度实际上是一证在手,终身获利。

有人总说别的什么行业有职称等级且按级定工资,却不知道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火箭上天,让普通技师行吗?高级工程师马虎一点行吗?就连焊接的人,都要严格考核取得相应资格证才能上岗,但有了证不规范操作行吗?有了证不干,能自动焊好吗?。教师则不同,领导照顾可以少上课,教学差一点也能找个借口,退居二线搞后勤也行,做课题搞科研也行;高一级职称的教师未必就用高一点水平去上课,别人也无法管得了他如何上课。这是个主观能动性很强的活,是个良心活,不是一个职称就能判断工作的。你职称再高,只是一个处于静止状态的能力,有没有表现这个能力,把能力投入到工作中去,投入到为学生服务中去,这是未知的;而其他行业特别是生产性行业里的职称所代表的能力,是与劳动必然融为一体的,否则产品质量不过关、安全不能有保障,可能影响整个生产线的运行,职称对应的能力投入到劳动中,是确定的。这就是教师职称与其他行业职称不同之处。不能用一个不一定发挥作用的教师职称作主要参照物确定工资标准。职称不高,多下点功夫,也能有成果。职称再高,不干少干,吊儿郎当,也做不出什么贡献。更何况还有相当多的高一级职称并没有相应的能力,职称评定评出来的职称并不一定代表真正的能力。教师的业务,没有哪种技术活专给高职称干的,哪些技术活是中或低职称干的,大家都在辛苦地做同样的教学,空间是教室,对象是学生,时间是同一时段时间,工作性质一样,难度也一样,只是效果有所差异,而这种差异不是职称所能判定的。因此,教师的工资不应用职称人为地拉大。很多教师都很困惑,别人工作比我好不到哪去呀,甚至比我差得多,甚至不干,怎么比我一年多一、二万乃至更多呢?我们不需要太多的道理,我们只凭直觉就够判断的了。

教师工作是良心活,如果用职称定工资,有些人就不必有良心了,为什么呢?因为有些人依职称高可以自动获利,劳动已没有价值,职称已源源不断地为他们生财,而且他们还可骄傲地说:国家定的工资制度,我理所应得!职称已发展成少数虽有职称却并不称职的人谋福利的工具。某地职称改革竟赤裸裸地报道,送职称,送红包,倒不如直接给每位教师提薪,为什么利用职称来绕个弯给部分人送福利呢?

中国教师本身都是爱岗敬业、有道德修养的一个群体,由于”良心活“变性”职称活”,有不少教师的三观也发生了负面滋生,老实人、讲良心讲道德的教师,常常被”识时务”的”俊杰”或阴或阳的嘲笑和贬损,勤劳苦干有时并不能带来荣誉和物质上的回报。原因是什么?因为职称低、工资少。每年的职称评审从上到下搞得轰轰烈烈,影响正常教学秩序,衍生不正之风。评定之后,有人受打击,丧失积极性,有人春风得意,做着少干也可多拿的美梦。职称,有人认为是搅屎棍,原因大概在此吧。

有些人总说职称调动人的积极性,可你更应该同时告诉人们调动了哪些人的积极性,调动了多少人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是暂时的还是持久的,有多少积极性是用在工作上还是公关上的……这些人只是奔着职称福利去的,奔着有了好职称可放松工作又能多收入这个优越性而去的(当然也不否认有些人真抓实干,放弃这种不正当的优越性),而不是晋升后换另外一种高技术岗位,在新岗位上为社会更好地服务。

总有人以为高职称的人也不乏认真的、业绩突出的,这是肯定的。教得好,这是每个教师的追求,是党和人民的要求,是本分的事,是应该的。这些人不是因为有职称而努力的,是凭良心,是坚守职业道德。他们也可以偷机取巧,逃避重担,或得过且过,收获不变的职称工资。这只能证明教师的工作是良心活,离开良心,任何等级的职称都是一张无用的纸。我们也不能因为这部分师德高尚的称职老师,就认为职称工资制度的合理。一项制度是否可行,主要是看它是否有漏洞或模糊不清或赏罚不明,工资职称化,避开了实际工作,干多干少与收入无关,干好干坏不论,一律照职称开拨,这种主观意识几乎接近霸道,这是什么制度!正因为职称工资制度的任性,造成了部分教师”我有职称我任性“的意识,这对人民教育事业已经产生巨大的危害。

有些人,打着”反对吃大锅饭“的旗号,反对取消职称工资。试问,干多干少干好干坏无所谓,有好职称就有好饭吃,这是不是吃大锅饭?也许你会说:“我们吃的不是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吃的是高职称给我永远不变的专享大餐!“对,那你这特殊化的劣性远远超过平均主义。这些人简直是颠倒黑白,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职称工资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一种倒退,而现实也在一直证明着这一点。

友们不禁要问,那采用什么来定工资呢?当然用工作量和业绩来衡量。多劳多得,优劳优得,谁也不会否定这样做的合理性。一、多劳多得,量以课时计算,不能用课时计量的如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等工作,由主管部门将其确定或折算成课时数。这部分工资每学年一定,课时每月总数X规定的单课时工资,第二年再定,动态设置,能多能少,这部分代替原来的基础性工资部分,按月发放。按课时分配工资,同时对超编学校人浮于事也能起到遏制作用,教师多,必然课时均摊少,基础工资相对少,这就会倒逼超编学校的教师主动要求调动到缺编学校,从而有效解决超编与缺编之间师资不平衡问题。基础性工资按课时定,工资差距不大,可以起到既促进工作又稳定民心的作用。二、优劳优得,由教育主管部门确定教学工作的合格、良、优秀等次以及各种奖项,分项分等次进行奖励。这部分替代30%的奖励性绩效工资部分。

肯定有人问,按上面操作起来,也有不公平的成分。但比起职称工资制度要强很多了,少量的不公平和矛盾不会像职称工资制度下那样尖锐和复杂,而且可以不断地完善,实现公平合理的最大化。而职称工资制由于它具有本质性的不合理,是由职称而引起的,只要职称与工资挂钩,它产生的内部矛盾是无法用职称本身来解决。除非大家一样的职称,那还让职称与工资挂钩还有用吗?大多数人建议按教龄自动晋级,也就不足为怪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曾几何时,完全否定了学历在工资中的体现。学历毕竟能反映一位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层次,作为传播知识和思想的文化使者-一教师,学历越高,在教育教学中通过”语言”为媒介传给学生的也会越多,旁征博引也相对丰富些,思维拓展空间会更广些,对学生文化气质的熏陶也略高一筹。学历因素也应该在工资中有适当的体现。

最近,学者李镇西在题为《教师评价与职称改革》的演讲中有如下内容

”第三,绝大多数教师认为现有职称制度不能激发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呼吁改革。

对“您认为现有职称制度是否能够激发调动老师的工作积极性”的调查题,仅有3.86%的人认为“是”,而79.44%的人认为“否”,还有16.59%的人表示“不好说”,另有0.11%的调查者没答题。可见绝大多数老师没有感到现行职称制度能够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对“现有教师职称制度是否需要改革”的调查题,96.89%的老师认为需要改革,有2.21%的人感觉“不好说”,仅有0.73%的人主张“维持现状”,还有0.11%的人没答题。可见,呼吁职称制度改革是相当广泛的民意。

第四,大多数教师把改革的期待指向了工资待遇。

“您认为调动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以下哪方面的内容更重要?——专业成就、学生成长、职称职务、竞赛获奖、工资收入、绩效奖励”,有57.04%的人选择“工资收入”,有18.08%的人选择“绩效奖励”,两项人数占75.12%。这说明教师普遍认为,提高工资收入和绩效奖励能够调动激发教师的积极主动性。由此可见,教师的个人成就不仅仅需要从专业成就、学生成长等获取,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够通过与自己劳动匹配的工资待遇评定自身的价值,工资收入普遍偏低是教师主动性积极性不高的最主要原因。

第五,绝大多数教师希望取消职称制度

对中小学职称制度,有77.42%的调查者明确赞成取消,有7.01%的人不赞成取消,还有15.5%的人感觉“不好说”,另有0.07%的人未答题。

第六,对职称制度改革,大多数教师倾向于以教龄的长短作为评判标准

有69.91%的人主张按教龄到了一定年限自然晋升,有16.46%的人主张按教育教学业绩晋升职称等级,有11.27%的人主张参照工作量确定职称等级,有1.27%的人主张按学历确定职称等级,另有1.08% 的人未答题。”

李镇西提供民意调查的数据是有价值的,反映了主流民意。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反对职称?很多人在职称本身和职称评审上打转转,陷在迷信职称的泥潭里不能自拔。其实,绝大多数教师反对职称的根源并不是职称本身,而是职称工资制度,是工资与职称挂钩是否合理的问题。我们期待关心教师和教育的专家们能对这个问题进行论证,不要避开这个实质性问题,给人一种”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感觉。职称改革何处去?广大草根教师感受最深,最有发言权,也恳请有关部门体察民情,倾听呼声,接接地气。

还有一种观点,包括一些专家、学者,承认职称工资有弊端,但现在还找不到合适的工资制度来代替,只能沿用旧制度。说这个话,只是想给自己”和稀泥“找个借口,并以此迷惑对职称工资制度不满的人。美国、德国和丹麦等教育发达国家是没有教师职称的。试问:那些不设教师职称的国家,难道没办法给教师发工资吗?这只能说明,有些人是假改革者,抱残守缺,没有锐意进取的精神,甚至连尝试一下的勇气都没有。

有人说,我辛辛苦苦等了多少年弄个职称,现在不套工资,我反对。理由是,我过去辛苦?别人先晋上,先发了多少年高工资,我现在就不执行了?其实别人(大约教龄相同的人)过去也辛苦,别人比你多领了几年,那是职称工资制度的错。但我们要从教育的长远发展出发,为大局着想,不能仅考虑一己私利。如果想着晋级后靠高一级职称少干活多拿钱,那更是不该了,正暴露出职称工资制度使教师道德滑坡的严重弊端。那些认真工作的教师(包括任何职级),都不怕上课,不怕干活,也不会担心职称与工资脱钩。而那些靠职称混饭吃的人,会怕起来,一旦工资改制,他们就会说:不能再懒了,不能再马虎了。这难道不正是教育发展所需要的正能量吗?

只有将职称与工资脱钩,教师才能在公平合理的分配环境中安心地以良心来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修养和思想境界,我想,这才是教师的本色和教育的内在动力。

只要将职称与工资脱钩,从劳动本身出发,就一定会找到合理的工资分配制度。教师是有智慧的,党和人民是有智慧的。但愿早日出台适应新时代的教师工资制度。

说起来容易,真正改革起来,有时是很难的。让我们共克难关,共创美好的教育未来!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请理性评论,彰显涵养。也希望哪位也能写文章驳我一下,非常期待。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职校方老师,我觉得,职称制度真的会影响基础教育老师的工作热情。

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如下:

1、职称制度,评选出的各级职称,因为和工资挂钩,是既有名又有利的,你评上了某个职称就有相应的职称工资,所以评没评上职称这是肯定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的。如果教师职称只是名没有利,可能不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

2、职称制度,有评聘有细则,其中有指标的限制。在基层学校,在每年的职评的时候,每个学校又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细则。在这个过程中,总免不了有人为因素,导致的不平和不公。制定的细则有的针对性强,导致该评上没评上,不该评上的评上了。这就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3、还有,学校里,大多数的高级职称的老师拿着很高的工资,却干着很少量的工作,相反,年轻教师工作量大,工资却很低,这样的反差,也导致了这一部分老师的工作热情受到影响。

4、尤其是职称评聘的过程中,学校的各级领导,用自己的特权为自己的职称评聘大开绿灯的现象,更是让一般的普通老师工作热情受到影响。

5、职称评聘过程中,各种材料的造价作假现象,也是严重影响老师工作热情的一个主要方面。这样导致了,没有门路而踏踏实实教学的老师,反而不如那些会溜须拍马,逢迎巴结的老师职称评上的快。在实际工作中,这也是一大影响工作热情的因素。

好在教育主管部门也越来越认识到职称工作的某些弊端,也在逐步的改革和创新举措,尤其的逐步的降低职称工资的比例,缩小各级职称工资的比例,相信这些具体的举措,一定会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也一定会缩小个职称之间的工资差距。

当然,教师是个良心活,我们既然选择这个职业,就一定要凭良心、凭职业道德干好自己的本质工作,不能为职称而工作,更不能因为职称而影响了自己的心情,怠慢了无辜的学生。

我是职校方老师,不知我的回答能不能让您满意。

欢迎大家留言评论转发和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现实中,投机钻营晋上级的,拿高工资,憨,傻认真教书的,同等学历,同等教龄,业务能力比晋上级的强,一个月少1000多元,还干重活,修成正果的喝茶,没希望晋级的干喝茶的工作,这是什么制度?这样下去会毁掉一大批孩子。主管部门应夲着对党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从新调整分配制度,调动教师们的工作热情,积极情。

其他网友回答

特别优秀的老师会在职称制度中受益,成绩优秀,获得表彰的机会多,就可以一路顺风,从中小学二级教师到到一级教师到高级教师节节高。但是对于大多数老师而言,职称制度让教育成了名利场。我们一边鼓励老师无私奉献,一边却设计这样特别功利的制度。一个同事之间为了一个职称指标反目为仇,甚至大打出手并不鲜见。从获得指标到最后评审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找后门,托关系,劳心费神。对于晋级无望的老师而言,职称已经没有了吸引力,其工作积极性可以想象出来。职称制度对于调动老师工作积极性这个意义上说,目前已经不是最好的设计,我们从网络上很多人对于职称制度的颇多怨言上可以看出来。

其他网友回答

职称评定,是教育行业一年一度的一台大戏。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啊,年复一年,日日夜夜,心挂职称。为了职称,有哭闹的,弄虚作假的,相互构陷的,跑关系走后门的,拍马屁争功的,力争当领导的,发礼物发红包拉票的,深夜敲校长门的……体面的教师背后,充斥着太多的肮脏。当这些构心斗角,营营苟苟充斥着教育的空间后,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神圣可言!?而晋职到高级后,再无可争时,大部分教师就觉得工资已经拿到顶了,已经功成名就,也就再无奋斗的动力了,该歇歇了。于是腰痛腿痛浑身疼,三高四高各种高,到处喊苦喊累。你不给他减工作量?班级带差了,成绩考砸了你能奈他何?于是课程减半,工作量减半,直至退出教学一线,混进处室,亦或长期病假,偶露一面。

近年来,教师高级职称编制又遭遇锐减,甚至规定退休两个高级教师才给一个指标,而同时又鼓励高级教师自愿延迟退休(这个决定真搞笑),一经签定就是五年。而延迟退休的教师哪个愿在或真的在教学一线?以至于许多学校高级教师晋职指标年年轮空,偶有一个,面对越积越大的晋职队伍,唱出了多少的悲苦辛酸。大部分的一线一级教师面对晋职无望的局面,已纷纷产生了放弃的心理,工作生活如厌世的老僧,怨气暗藏,得过且过,何谈工作的激情?

当一种职称制度已不能振兴一个行业,不能激励员工,并且会产生阻滞作用时,改革也就势在必行。

关键是,我们是在它完全烂掉之后改,还是烂掉之前改呢?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