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翻译(神译《沁园春雪》!绝!绝!绝!)

沁园春雪翻译

神译!
《沁园春·雪》
文/赵新月

今天读毛主席《沁园春雪》,不用翻译。70多年前,不一样。用这首词鼓舞民众,必须译成白话。
第一个翻译毛主席诗词的人出现了。
这人名字,如雷贯耳。
谁?
范文澜!
范文澜不仅白话翻译了这首词,还专门做了“太史公曰”一样的点评。
范文澜的点评,我梳理成六点。
一、范文澜为《沁园春雪》点题。说“这是毛主席用沁园春调子,咏雪景的一首词。”
二、范文澜为《沁园春雪》定位。范文澜赞叹,这首词是中国诗史上的巅峰。范老原文是:这首词“气魄的雄健奇伟,辞句的深切精妙,不止是苏辛低头,定评为词中第一首,就是三百篇以下各体歌诗中如大雅大明篇,汉高帝的大风歌,魏武帝的短歌行,宋太祖的日出诗,公推为著名雄篇,但与本篇较长短,不免尚有逊色。”范文澜有资格这样讲,因为一部《中国通史》,少不了要评价自《诗经》到晚清的文学大咖。范先生深谙马克思主义文学原理,自然掂量出轻重。
三、范文澜为《沁园春雪》解析。为什么这首词是千古绝唱?范文澜一针见血地指出:“因为毛主席的气魄,表现了中国五千年历史的精华,四万万人民的力量,不是创立一个朝代的封建皇帝,所能比拟,这才是真正的英雄气魄!”
四、范文澜为《沁园春雪》畅想。一篇作品,影响力如何,不仅要看文本,还要看受众。对此,范文澜成竹在胸,激情四射,以近乎于诗人的想象写道:“我怂恿周沛然同志,制成歌谱,沛然同志细心的制成了,我请他高歌三遍,在响亮的歌声里,好像望见了我们光辉的救星,伟大的导师,立在西北第一高峰上,指挥四万万人民大军,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汪精卫之徒,展开大战斗,敌人一个一个的倒下去,我身似飞,我喜欲狂!”
五、范文澜为《沁园春雪》翻译。为什么要翻译这首词?范文澜交代得非常清楚,他说:“沛然同志要求我把原词译成通俗文字,以便广大群众容易领会,我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笔不停挥的写下来。”
六、范文澜为《沁园春雪》自谦。范文澜是史学家,非文学家。范老自己也非常明白这一点,翻译成白话,思想上十拿九稳,文采上怎样,范老很低调地写道:“我的学力不可能恰当地传出原词的精神,所有错误,请允许我慢慢改正。”
以上六点,词句不多,但一代史宗对《沁园春雪》的崇拜跃然纸上。
讲了这么多,范文澜的译文如何呢?请看——

这是北方的风景啊!千里万里的大地,被冰封住了,大雪飘飘的落着。老远望去,长城里边和外边,只是一片空旷;黄河高高低低、波浪滚滚的河水,一下子冻结不流了。一条一条的大山,好像白蛇在舞蹈;一块一块的高原,好像白象在奔跑。大山高原,都在跳动,要和老天比一比谁高。等到晴天,看鲜红的太阳照起来,像个美女抹着胭脂,披着白衣,格外的美妙。
中国国土这样的好,引起无数英雄争着要。可惜那,得到胜利的皇帝,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武功虽然很大,对文化的贡献却嫌少。名震欧亚的成吉思汗,只懂得骑马射箭打胜仗。这些人都过去了,算算谁是真英雄,还得看今朝。

野草书屋主人赵新月以为,范老的译文,简直是“神译”!
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一句为例。一般人都翻译为“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今天很多人,也都这么理解,但这种翻译和理解,没有传递出“历史规律”。
野草书屋主人赵新月请大家再品品范文澜的这句翻译——
“中国国土这样的好,引起无数英雄争着要”。
我初读这句译文时,蒙圈了!
这么大史学家,怎么会用一个土得掉渣的“要”字!?
转瞬一想,范文澜就是范文澜,这个“要”字,用绝了!
想想看,一部封建社会史,不就是一部斗争史吗?斗争,就是“争着要”!
“争着要”,不就是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是一部阶级斗争史的形象表述吗?
“争着要”,不就是毛主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的意蕴吗?
“争着要”,不就是“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进”的场面吗?
范文澜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能把“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翻译成“引起无数英雄争着要”,看似俗白,实则匠心独运!
换一个人,即便是大文学家、大诗人,也绝对想不到这个层面上!
范文澜,是真正理解马克思和毛主席的人!
为范文澜一赞!
为“无数英雄争着要”一赞!
为《沁园春雪》一赞!
“要”得好!好!好!
鼓掌吧!
赵新月写于野草书屋。本文为“赵新月毛主席诗词讲演录系列”节选。

丨视频丨
刘秉义演唱《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翻译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