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版红楼梦电视剧评价 87版的红楼梦电视剧无法超越的经典

网友提问:

《红楼梦》87版为啥那么美?为什么现在电视剧没有那种韵味了?

优质回答:

《红楼梦》87版的美是那种自然流露出来,就就像河水一样那样自然流淌出来。剧里面的演员不是在演戏,她们只是在表现自己最好的一面。

有哪一部是像《红楼梦》87版一样,先学习先解读《红楼梦》,有了《红楼梦》的神,再去做《红楼梦》的形、色、音声。

《红楼梦》的神:

导演王扶林在改革开放初期,认为戏剧里只是体现出情节,没有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所以想改编名著。

开始的时候把《红楼梦》想的极简单,就是在室内吃吃饭,聊个天,做诗弹琴谈谈恋爱,打打闹闹。可是后来开拍时他先用一年来读书,还请红学专家来帮他解读。

他并不认为会笑会唱长得漂亮就会演戏,他说这样的演员一阵风就刮走了,真正留在观众心里的演员一定要有文学功底,真正了解名著。

他不是从演员里挑,而是面向社会征集演员。来试戏的都喜欢《红楼梦》可以说具备一定的文学功底。这还不够,他又把这些演员放在一起学习《红楼梦》原著,相互讨论学习考核。而他在旁边冷眼旁观,看看哪一个人更适合。

林黛玉的扮演者当初是有两个人,定不下来,但是当陈晓旭上了妆学习的时候。她简直就是把自己沉浸在林黛玉的角色里,她就是林黛玉而不是去演林黛玉。

这样的角色出来的戏,给观众的感觉相当强烈,感染力有那种击穿的力度。这样的电视剧拍出来,给人的美就是那种原生态,没有矫揉造作,只有全情投入。

每一个角色都是如此,为了培养宝玉和黛玉的青梅竹马的感觉。导演王扶林有意让欧阳奋强和陈晓旭经常在一起培养那种耳鬓厮磨的感觉。

这样处理,会让那种感觉,通过屏幕感染到观众,感觉不是看电视剧,是在看她们的人生。在黛玉葬花时,黛玉走路那颤颤巍巍的样子,就已经让人怜惜不已了。很多时候黛玉一出来,不用说话不用演,就看那个眼神,观众就懂了那种感情。

这样的一部《红楼梦》是用心制作的,是有着那种文学性的穿透力的。它比现在那些动不动就几千万的大制作,用流量、要不就用名气大的演员提升票房、来提升知名度的一些“影视快餐”,当然要好太多!

当时饰演王熙凤的邓婕后来说起来,有一场秦可卿葬礼,王熙凤要打迟到的婆子立威。当时遭遇一些特殊情况,邓婕心里很着急,因为这么重要的戏受到影响,是她不想看到的。

但是当她开始在摄像头前开始的时候,一下子感觉就上来了,几乎不用调整,后来看自己的表演,她很满意。后来想明白了,因为戏里戏外她都是王熙凤,所以就能一下子入戏,自然而然。

红楼梦的音声:

一般拍电视剧都是的拍出来主要情节,拿去作曲。可王扶林不一样,他想通过主创人员制作主题曲的感觉,帮助演员了解名著的氛围。

在别人质疑写流行歌曲的人,能写好主题曲么?结果《枉凝眉》一出来,全员通过。这一曲枉凝眉哀怨伤情,如泣如诉,一下子就进入《红楼梦》的名著情境里。

《红楼梦》的形:

《红楼梦》拍出来,人们看到这里所有的女孩子容貌都各有特点,美的并不雷同,这也得益于杨树云化妆师,查古籍,琢磨演员的性格来做演员的妆容。

《红楼梦》里最重要的就是“宝黛凤”三人,其中当属林黛玉最为重要,为剧中第一人物。所以就连杨树云也记不清,林黛玉有多少种发型。其中有一张造型并没有出现在《红楼梦》里,现在已经成为陈晓旭的一张绝版照片。

林黛玉是“世外仙姝”,清灵、幽怨、慧秀,一颗玲珑心,一副多愁多病身。杨树云给林黛玉设计的发型,也是符合这一人物特点的,是“纤巧、灵动”的。

他曾在书中写道:黛玉的发型吸收了古代‘百合分髾髻’的式样,又揉进了‘反绾髻’的梳法,不仅如此还采用了‘齐眉穗’、‘小垂髻’、‘步摇髻’、‘两博髻’来衬托脸型,表现年龄。”

就连黛玉的发髻都是偏向一边,体现出黛玉寄人篱下,无依无傍的感觉。

杨树云对宝钗的定义是“冷美人”,所以 宝钗的衣服很少有色彩对比强烈的鲜亮色,头上的首饰也非常少(除了正式场合的盛装)。为了契合她对“三从四德”的遵循,杨树云按照“圆润和谐”为她设计造型。

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就是王熙凤,她是富贵华丽,神仙妃子的形象。因为邓婕个子比较矮,杨树云为她设计的发型都是高梳,而且花样繁多、样式丰富,跟她的服装一样都是“红楼之首”。

当时王熙凤有70多套服装,杨树云就为她设计了70多种发型,大妆、盛装、宴妆、艳妆、正妆、家居妆、残妆、病妆、囚妆和死妆。

同时杨树云也因为《红楼梦》而走红,成为“天下第一梳”。

这样出来的电视剧形神具备能不美么?虽然当时技术有限,画质很差,但是《红楼梦》里面人物生动形象,有趣又耐看,至今都是经典。

其他网友回答

在计划经济时代,电视剧做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产品,它没有商品的属性,制作者没有経济压力,参演者没有靠拍戏赚钱的概念,大家同心协力地都在为出艺术精品而努力。可是在今天,电视剧除了承担社会责任之外,它已经成为一种商品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制作者要承担着是否收回投资成本的压力,参演者在经纪公司的制约下更多的是考虑如何获取最大利益,求生存与急功近利严重制约了电视剧制作者的创作心态,所以希望再回到八七版的巜红楼梦》时代是不现实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影视作品的创作与制作也必须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去粗取精,优胜劣汰,以后的电视剧会越来越好看,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其他网友回答

现代人都浮躁了,商业味浓厚。87版剧组把红楼梦当艺术品创作,现代的剧组把电视剧当项目操作。底蕴和气质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东西与红学的兴衰有很大的关系。当然,对于红学本身,我是持否定态度。87版红楼梦拍拍之时,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而且当时的红学家大多在世,而且研究成果丰硕,所以在剧情等等的讨论上面非常的充分,加之各位演员做了大量的准备,当时那个年代拍一部电视剧是很精心准备的,包括各种礼仪文化等等方面的训练和熏陶。当时的那些演员都是十八九岁,那个年代没有什么其他诱惑,也没有什么偶像文化,粉丝文化,演员们都很投入的学习和演出。当时红楼梦的投入是400多万,在那个年代来说已经是天文数字了,而且举国上下都很重视。应该说是中国第一部大古装剧啊,在这样的大环境下,87版红楼梦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细微之处显真章,红楼梦里的诗画人情等等的文学,红楼梦里灯红酒绿浮华的生活,这些方面全面的细致的展现出来。人物也是生灵活现,盛衰之间不同的画面展现,期期艾艾的主轴风格,真的把红楼梦还原出来了。现在拍的红楼梦,并不是举国之力而拍,而且导演的风格受限决定作品的风格,李少红版的红楼梦真的有一点点在画面上呈现出暗黑风格,人物也是神神叨叨,原本就深涩的红楼梦变得更深涩,更别谈美了。这便是我的回答吧。

其他网友回答

那时候是举国投资(西游记好像也是),从编剧、策划、演员、导演,都是国内一流水平的参与,并且集结了两岸三地的学术力量对电视剧进行综合考量,对拍摄要求严格,拍的时限也长;现在大多是民间投资,随便找个导演、演员、编剧,两三个月就能拍完,肯定差异大。另外也和社会环境有一定关系,当时的学术氛围浓,现在只讲赚钱。可恶的垃圾文化!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