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宋仁宗年代,包拯为什么不帮一下苏东坡?
优质回答:
首先,包拯(999-1062)在当官的时候,苏东(1031-1101)还没有出生。苏东坡在仕途上被贬的时候,包拯差不多都已经辞职了!虽然他们属于同一时代的人,但是他们在自己官场辉煌的时候不在一个时代。因此包拯可能都不认识苏东坡这个小年轻。
其他网友回答
包拯跟苏轼他爹差不多大吧,怎么帮。而且同朝为官,只是同事,你会什么都帮你同事吗。
其他网友回答
尽管包拯和苏轼都是宋仁宗时代的官员,但是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比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大了整整38岁!
嘉祐二年(1057年),20岁的苏轼进士及第。这时包拯已经58岁,被召任权知开封府。
但苏轼旋即应母丧服孝,于1059年重返京都(实际与1060年2月到达)。次年,即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今隶属于陕西省宝鸡市)判官。 四年后任满还朝,任判登闻鼓院。
而在苏轼赴任凤翔判官的第二年(1062年),农历五月二十四日(7月3日),包拯因病去世,终年六十四岁。宋仁宗则是1063年4月30日去世。
从上述的时间线分析来看,两人基本上没什么交集,苏轼都不一定见过包拯,更别说什么交情了。包拯显然不可能无缘无故去帮助一个不认识的人。
而且,在1079年的乌台诗案发生之前,苏轼的仕途基本上还是很顺利的,也不需要别人帮他。
看到有人回答说“包拯和苏东坡曾好朋友,不过当宰相后,立刻把苏轼贬官到很远的地方惠州”,完全是胡说八道。苏轼被贬惠州是1094年的事情,这时包拯都已经去世32年了!
其他网友回答
宋仁宗时包拯和苏轼同朝为官,两个人都留得清名在人间,美誉天下。但他们两人从政风格,性格脾气,兴趣爱好完全不同,所以也不存在谁帮谁的问题,两个人各有各的天地吧。从政理想讲,苏轼是典型的干事派,埋头务实,以民为本,注重解决问题,凡事论事不及人,不顾人际关系的一类;而包拯则是两袖清风,刚正不阿,只讲原则,不讲情面,不太关心改不改革,只会注重守不守法。
从政风格讲,包拯的作风在执纪、判案公正,没有从事地方官员的具体政绩;而苏轼一直在地方为官,思想活跃,政绩良好,有自己的鲜观点,他的刚正不阿是注重理想追求的评判。与包拯的刚正不阿就不是完全一码了。包拯是以执法为本,苏轼则以民为本。
所以在新旧党争,苏轼独立的个性属于另类,自然无人可保,包拯可能更不会理解苏东坡这样的官员。
但从历史讲,两个官都是好官。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仁宗在时间是公元1022年-1063年。
包拯
包拯生于公元999年,卒于公元1062年。公元1027年考中进士,由于因父母年迈,包拯辞官不赴任。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许久后,包拯才去吏部接受调选,担任知县。才算进入北宋政府。1041年,也就是庆历元年,包拯任知州,不久,拜监察御史。又受任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到现在包拯才算是进入北宋政坛,并有一定影响力。后却因担保推荐官员失误获罪,贬官兵部员外郎、知州。又任职开封府府尹。1061年,升任给事中,任三司使。拜枢密副使。不久,调任礼部侍郎,但他推辞不受,过了很久才出来任职。公元1062年,包拯因病逝世。
苏轼
再看苏轼,生于1037年,卒于1101年。注意,他出生地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在那时来说,可以说是偏远地区。而且在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虽然一来到京城就名动京师,但突然传来母亲病故的噩耗,后回乡奔丧。三年期满,才有重新回到京城。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做了个小官。但好景不长,几年后,其父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又守孝三年。三年期满再次回到京城时,已经是王安石的天下了。
那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年幼未出蜀时,正值包拯权利巅峰,但苏轼才名不显,根本包拯都不知道有这人。苏轼来到京城时,虽然名动京城,但包拯只是一个府尹,且被官场中人排挤,而且苏轼又很快离京了,无法相帮。苏轼第一次返回京城时,包拯正值辞官不受之际,不好相帮。那其实这个时候,包拯是可以帮到苏轼一把的,为什么没有呢?两个原因。
一、包拯是政客,而苏轼在那个时候还只是一个书生。尽管苏轼确实有几分真才实学,但包拯看不上。他的性格使然,刚正不阿,不屑于干这种事。
二、前车之鉴,前文提到过他因举荐失误获罪,自不敢在犯。况且,那个时候,包拯在官场上也是受到排挤,且自己做的就是刚正不阿的官,不敢被人抓住任何小辫子,要不然性命难保。
所以,为什么他不拉苏东坡一把,不仅是年龄和立场,更是为了保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