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张之洞和李鸿章,谁对晚清的贡献更大?
优质回答:
其实和珅和李鸿章很类似,他也是做实业比较多,家里的当铺、建材公司、物流公司给他赚了大量钞票。
很多人为和珅打抱不平的是,和珅的钱,大多数都是做生意来的。那我就想问了,如果和珅不是和中堂,他的生意能做得起来吗?谁愿意买他的账呢?
李鸿章也是一样,很多人表示,李鸿章家里之所以那么有钱,那是因为人家自己有家族产业,可不是贪污来的。这可真的要笑死人了,你手里有权,谁敢不买你的账?
这就是为什么现代严禁公职人员,参与市场竞争的原因。比如国外的招标项目好了,你们公司有州长的股份,州里面的项目敢给别人做?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你标书做得再天花乱坠也没用。人家哪怕不用做标书,在大白纸上写个啥啥平安,也能中标。
所以说从个人私德角度来说,李鸿章是远远比不上张之洞的。但是从对当时的清朝贡献上来说,李鸿章却比张之洞要强一些。
李鸿章为了个人利益不顾大局,拍一部电视剧就想洗白他?
李鸿章就是个政治投机者,从最早建立淮军起家的时候就能看得出来了。在曾国藩的支持下便,李鸿章建立了淮军。
1、以淮军作为自己起家的筹码。
曾国藩功成身退以后,将湘军给解散了。这个时候李鸿章偏偏没有解散淮军,为什么?因为他知道,淮军就是他仕途的保证,这一点是不是觉得很熟悉?没错,几十年以后,他也是这么看待北洋舰队的。
有淮军作为自己的政治筹码,李鸿章很快就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赏识,并且为清廷平息了诸如捻军起义这样的叛乱,从而进入了清朝核心圈子。
2、用北洋继续为自己加码。
李鸿章在北边办北洋,而左宗棠在南边办南洋。两者同时起家,结果清廷将左宗棠调到西北去打仗了,南洋的事务交给了沈葆桢。
清廷手里没钱,在南北之间只能选择一者着重发展。这个时候李鸿章各种找关系,希望慈禧能够支持北洋,而沈葆桢这个时候却将南洋的利益搁置在了一边,主动将财权交给了李鸿章。谁高谁低大家一眼就看出来了。
后来他为了保全自己在政治上的地位,始终不肯出动北洋舰队。宁可让它们在港口生锈,也不拉出来跟别人打,结果错过了最佳出兵时机,甲午战争惨败。
3、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差点成为千古罪人。
后来左宗棠和李鸿章关于塞防和海防发起了争论,李鸿章主张放弃新疆,他认为有这个钱,还不如多买几艘军舰去壮大他的北洋舰队。
这话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当时清朝的主要对手是从海上过来的。不过说放弃新疆这么大一块地盘,李鸿章差点成了千古罪人。幸亏左宗棠固执己见,这才收复了新疆。
4、利用职务之便,挣了大量钞票。
李鸿章利用职务之便,的确办了很多实务。这些实务给他带来的利益,远比对大清朝的好处要多得多。
当初他有个秘书叫盛宣怀,李鸿章为了自己家族的生意,果断让盛宣怀出面经商。结果盛宣怀给李鸿章挣了数不清的家业。
早年胡雪岩支持左宗棠对付捻军、收复新疆,可以说是出钱出力,收复新疆途中的所有医疗,都是胡雪岩的胡庆余堂免费负担的。
结果李鸿章为了搞倒左宗棠,让手下人故意晚批复胡雪岩的钱款,结果导致胡雪岩彻底破产。而盛宣怀这个时候凭借强大的关系网,成为了清朝末年的新一任明面上的首富。
其实真正的首富,我看就是李鸿章。盛宣怀只是他推出来的一个幌子罢了。哪有手下人比领导还要富有的呢?
李鸿章在办实业上,的确比张之洞要强一些,可是目的不一样。
张之洞这个人的私心要比李鸿章小得多,这也就是张之洞没有李鸿章那么有名气的重要原因。其实张之洞办了很多实业。
他最重要的贡献,那就是在教育上做出了改革,办了一系列新式学堂,为中国后来培养了不少人才。比如说武汉大学的前身自强学堂、南京大学的前身三江师范学堂、湖北农务学堂、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广雅书院等等。
此外他还组织创建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抗日战争时期有很多武器,都还是这两个厂里制造出来的。可以说张之洞是一个比较有远见的人了,在洋务运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虽然张之洞很牛,可是跟李鸿章比起来,还是要差一点。李鸿章在实业上做的贡献更多更广泛。
早年他就在曾国藩的支持下,扩建了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担任直隶总督期间,李鸿章又扩大了天津机器局,中国近代四大军工企业中,他一个人就创办了其中三个。
由于漕运运力不足,因此李鸿章又创办了轮船招商局,海运从这儿开始逐渐在中国得以实现。此外他还创办了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企业。
从客观上来说,李鸿章的这些作为,的确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为他所涉及的行业实在是太广泛了。
不过很可惜的是,他所设立的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成了他为自己和家族牟利的工具。大量狗腿子在企业中担任高管,帮助他们家族牟利。使得这些企业的财政捉襟见肘,再加上朝廷不断抽调其中的资金,使得这些企业能办好的并不多。
总结:张之洞的人品,比李鸿章强得多。
在实业方面,张之洞的确比不过李鸿章。可是从人品的角度来说,张之洞却比李鸿章要强得多,至少他没有那么重的私心。
所以你非要问谁对晚清的贡献更大,我认为是李鸿章。但是要问谁对我们这个民族的贡献更大,我认为是张之洞。毕竟李鸿章就知道办一些挣钱的事业,而张之洞却为我们民族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为他点赞!
参考资料:《清史稿》
其他网友回答
从客观上讲,论对晚清的贡献,李鸿章要比张之洞大的多。对中华民族来说,李鸿章代表晚清政府签了许多辱国丧权的条约,是个卖国贼。但站在清政府的角度来讲,他是替清政府办差的,是为清政府工作。他自己自嘲说自己是个裱糊匠,他裱糊的就是清朝这个到处进风漏雨的大厦。
张之洞在中学教册的历史书上就没啥名,中日甲午战争之前就没提起过,只是到八国联军进北京时,李鸿章等江南的总督联名实施“东南自保”时提到一句张自洞,其余地方就没见过。
李鸿章的名声自不毕说,自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组建淮军开始,就活跃在清朝政坛。首先替清廷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率领淮军收复了江苏苏州、逝江等地。太平天国灭亡后又率淮军剿灭活动在安徽、河南、山东、河北的捻军,为晚清的“同治中兴”作出巨大贡献,名声仅在曾国藩之后。但曾国藩在太平天国灭亡以没多久就死了,李鸿章却活到了清朝快灭亡。
在洋务运动中李鸿章也作用巨大,在上海创办了一批工厂、企业,组建北洋水师。虽然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覆灭,但在从组建到覆灭的二三十年间对维护我国的海疆安全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李鸿章长期行走于总理衙门,主要负责外交事务,当时清朝的国力不如欧美等世界列强,军事上天天打败仗,想在外交上争取胜利根本就不可能,谁放在李鸿章的位置上也不行,《马关条约》李鸿章不签,清廷还会派王鸿章、刘鸿章签。但就个人来讲,李鸿章是难缠的主,清廷找不出一个更合适的人来替代李鸿章。《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赋闲在家,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后,慈禧太后跑到了西安,留守北京的庆亲王应付了局面,最后慈禧强令李鸿章出来与列强谈判,达到《辛丑条约》。
张之洞是进士出身,属于清流,在没有当湖广总督之前只是上上折子,喊几句爱国的口号,没啥实际贡献。张之洞的贡献主要是在1889年当了湖广总督之后在湖北搞洋务,说实话他对湖北贡献挺大,特别是武汉。武汉开埠、武广铁路、京汉铁路都是那个时期完成的,武汉的好几所大学也是那时候建的,最出名的就是建立了汉阳钢铁厂。其它没听说他干过啥,光绪三十一年同袁世凯一齐进朝廷中枢,慈禧太后死后,摄政王建立皇族内阁,他就辞去官职回家,当年病死。
在感觉上好像李鸿章和张之洞是两代人,李鸿章谢幕后才出现张之洞,李鸿章的影响是全面的,贯穿整个晚清五十年。张之洞只在湖北闪光耀眼,兴有将近二十年。所以站在清政府角度来讲,李鸿章贡献大。
其他网友回答
李鸿章李相在台上的时间比张南皮要长得多,晚清成为日本胯下的纸老虎,被庚子之役弄得伤筋动骨的,都是李合肥不得不出面加以摆平的。而张之洞在日俄东北战役前后才进入军机处,统领大清继续步入衰落,要谈谁对大清王朝的贡献更大,这不是一清二楚的事麽?
要说富国强兵,大清王朝玩得很自在的花架子。南皮一生在湖广总督的任上推行新政改革,汉阳兵工厂与东方芝加哥的建设方面,的确是为中部崛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毋庸置疑,肯定是李鸿章,李鸿章是洋务运动最重要的旗手是中国现代化的最重要的助产士。洋务运动的开平煤矿,轮船招商局,电报电话,铁路建设,股票证券,江南制造总局,这些都是晚清的支柱产业,都与李鸿章的管理和推动发展有着莫大的关系。政治上的李鸿章颇有些不堪,他自称自己是大清的裱糊匠,李鸿章的外交才能是深得洋人信任的。李鸿章置自己的声名于不顾,为国家签订了不少的不平等条约,但是每一个条约的签订,李鸿章都是做了很大的外交斡旋和努力的,力求挽回国家的颜面,挽回国家的利益。张之洞就是清流党人一枚,嘴皮子还可以,实干差远了,自己创办了一个汉阳铁厂还玩转不起来,不得不请盛宣怀过来帮忙。李鸿章一直在为大清晚挽会颜面,签订不平等条约是迫于国家形势,并不是他一个人所能挽回的,张之洞拼命在后面要求李鸿章自杀谢罪。国家都成了这副德行,张之洞还整天想着置自己的政敌于死地,而不是说自己能为国家做点实在的。
其他网友回答
李鸿章>张之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