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今提倡“快乐教育,释放孩子天性”的教育理念,各位条友如何看待?
优质回答:
学习本身就是辛苦事,只有在学习中寻找乐趣。单纯追求快乐教育释放天性,势必走向另一极端。且我国教育体制是应试,百姓视读书为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途径。那么就会产生矛盾。若想解决这个矛盾,只有边教育边分流,让追求知识的孩子有个良好环境,让追求快乐的孩子去追求快乐
其他网友回答
教育,固然要尽量在生动活泼快乐的氛围中让学生接受,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但求知从来就是一件艰苦的事件,否则古人就不会“头悬梁”、“锥刺股”,就不会说“刀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不断地向学生“让步”,不做作业不能罚,违反课堂纪律不能罚……所有学生都知道上面有规定,教师不准体罚学生。所以有些调皮的学生就越发“胆大”了,越发“放肆”了,所以既然你老师不敢打学生,学生就开始打老师了。如广东肇庆13岁男生持刀砍女老师,山西朔州高中生持刀杀死老师……所以就会有大连13岁男孩杀死10岁女孩的事情发生,所以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我个人认为,老师在尽量让学生“快乐”学习的同时,也要让他(她)吃点“苦”,偷懒,不听话时,也可给予适当处罚(当然包括必要且适度的体罚)。可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却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味地追求“快乐”,一味的纵容学生限制老师,使很多老师都不敢管学生,怕20年后又有自己的学生报复泄愤半路拦着自己打,打完还网上发视频炫耀!
其他网友回答
当说着让孩子快乐就好时,扪心自问:我们手上的资源,是否足以承受他/她未来可能的失败?
全文共计2527字,建议阅读时间7分钟
在“快乐就好”这个模糊命题催眠下成长的孩子,长大后未必真的快乐——对于教育,有原则地控制,是比无原则地放手,难得多的事情。
你会不会对孩子说“快乐就好”?
朋友的孩子丫丫,玩乐中轻松度过了幼儿园三年,一进重点小学,完全蒙圈了。拼音和英文基础大家都学过了,老师不讲了,直接略过。长期跟不上进度,丫丫渐渐变得胆怯紧张和脆弱。
朋友的孩子国国从小成绩堪忧,父母没有压力,不用挤千军万马要走的高考独木桥。可是当他14岁被父母送到美国麻省一所寄宿私立高中后,完全傻眼了——在这里,分数确实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但每个孩子都有至少一门拿得出手的艺术特长,在课堂表达中也有极好的知识储备和逻辑思维。
国国在跟朋友通话的时放声大哭:在中国也不行,在外国还不行,我该怎么办呀爸爸?
最近还见了一个爸爸的朋友。他出生卑微,凭实力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如履薄冰走到今日,他牺牲的是对孩子成长全程的陪伴。故而对孩子有补偿心理,总说:快乐就好,不用太拼。
如今,他儿子职高毕业,游手好闲,最近还因为斗殴入狱。老叔叔黯然神伤问我:明明一腔真爱,为何培养出一个李刚?
快乐就好,可是快乐,从来不是精神安慰和散养无为那么简单。
持久的快乐是什么?
我从来不是学霸,也没有什么家庭背景,可以拥有今天相对满意的生活,从物质到精神,拜写作所赐。
因为写作,我14岁出版小说,尔后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进入北师大,这一切不值得炫耀,优秀的人太多。但我想说,所有教育的结果,都是父母潜移默化引导的结果,从来没有什么天降天赋。
妈妈很早把我带到少年宫,自由尝试了钢琴、书法、画画等那个小城拥有的所有兴趣课门类。在我确定学习写作后,我妈妈创造一切条件让我去北上广参加比赛,她说就当旅游。
那些年的旅途奔波,她问过我很多问题:“你有没有想过跟第一名的差距在哪里?”“你更喜欢哪个城市?”“咱还有点时间,要不要去这个城市书店转转?”
唯独没问过我——“你快乐吗?”
我至今仍然记得老师拿着秒表说“开始”,一帮10岁的孩子就奋笔疾书,教室里只剩下细微的刷刷声;
仍然记得每天一百条的填字游戏:一个张扬的女人,她的耳环在耳朵上晃着/坠着/飘着,三个词语代表三个完全不同的状态,要求精准;
以及仍然记得日复一日背诵名著的任务……
写作不是靠灵感和天赋。事实上,没有任何一种成就光靠灵感和天赋。钢琴要练习指法,舞蹈家要练习基本功,歌唱家要锻炼发音步骤。每一种学习,都是苦的。
那我那时到底快不快乐?
快乐啊,还很骄傲。日后种种挫败来临,我都有那些年攒下的信心——我曾经就做到了,现在一定也可以。
无所事事在废弃的公园虚度光阴,这种快乐很好,但不是快乐的唯一形式,而且,它太轻松获得,也会被轻松遗忘。
通过自己的汗水,突破自身的障碍,由此而来的满足和自信,是在内心播下快乐的种子,更稳定,在不同环境都可以转换生长。
我妈妈不懂表达,但她早就隐隐看到,“快乐就好”不那么轻松说得出口,因为长期来看,我的快乐,终是她所无法承诺和给予的东西。
意志的磨练、系统的付出、失败的锤炼……这些看似很苦的东西,才最终带来成长中真正的快乐。我们的孩子,最终要离开温暖巢穴,搏击长空,如果因为你的不作为,他失去变强的最佳时机,他真的会快乐吗?
被误读的“快乐就好”
2011年,有一本被舆论批评得沸沸扬扬的引进书,叫做《虎妈战歌》。作者蔡美儿是耶鲁大学终身教授,作为华裔第二代美国移民,以最严格的教养方式来教育2个女儿,比如“家教十戒”。当时媒体讨论这个妈妈的虚荣、变态,其实均流于了哗众取宠和断章取义。
比如有个细节被媒体大肆渲染:虎妈生日,女儿Lulu给了一张生日卡,虎妈觉得做得太烂,退还,让其重做。
但原书中对该事件对描述并非那样粗暴。虎妈退回卡片的原因不在于卡片不完美,而在于“我看得出你只花了20秒来做这张卡片。我努力地为你筹备生日会,为支付你的艺术课程努力工作,我值得被你更尊重地对待。”
她把孩子当做一个成人来平等对待,立场坚定地表达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电视剧《成长的烦恼》中,有一集麦克拒绝去学习跳舞,超级好爸爸杰森没有马上同意,他看出儿子是害怕被喜欢的女生看不起,他说:“你反过来想这件事,通过跳舞你可以和她手拉手,脸贴脸,你如果掌握这个诀窍,你会让她融化,你就学会了魅力。”
西方父母对孩子的自尊其实是担忧颇多的,但是这个事例反映了作为父母,最不利于保护孩子自尊心的行为,就是你眼看着他们迎着优秀侧身走过选择不作为,以及,在困难面前轻易地放弃努力。
蔡美儿是耶鲁大学法律系的高材生,她的父亲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传承的精英教育背景让她们懂得——好的教育,从来是控制欲和控制力达到完美匹配。
当我们说着孩子快乐就好,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手上的资源,是否足以承受他可能承受的失败?当他喝着地沟油、居无寸瓦、处处受限还要求他觉得“平凡就好”,是件残忍的事情。
退一万步,就算你有这个实力,你是否确定孩子的自尊心可以接受:我只活在父母的承认中?
说到底,他虽然是你的孩子,却不能只做你的独一无为。像小鸡出壳一样去艰难地搏击,成为这个世界上的独一无二,是他来到人间不可回避的命题。
不要轻易说出“快乐就好”,因为教育是资源,好的教育,是稀缺资源。这个资源,不仅是爸爸手上掌握了多少学区房指标,妈妈的钱可以把孩子送到多厉害的私立学校,而是父母本身的眼界、底蕴和判断力。
教育这件事,从来就没有顺其自然,完美的教育,只是让孩子觉得“一切是顺其自然”,而这背后,父母在关键节点的指引、长期营造的价值观环境、四两拨千斤的感化,它真正考验父母的功力。
所以,停止一味说快乐就好,因为在这个模糊命题催眠下成长的孩子,长大后未必真的快乐。
对于教育,有原则地控制,是比无原则地放手,难得多的事情。
本文来源:教育家社区共创者蓝橡树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从教五十多年年逾古稀的农村小学教师,我切身的体会是:提倡快乐教育,释放孩子天性的教育理念完全正确。学习是孩子主动获取信息的行为,如果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感到厌恶,肯定不可能学好,这就需要家长的细心观察和教育引导。快乐和痛苦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能认为学生作业多、负担重就是痛苦,作业少、负担轻就快乐。我的一个学生为了准备参加地级市的数学竞赛,每天除了完成与其他同学相同的作业外,我还另外布置她一些难度较大的习题,作业量是别人的好几倍,她照样每天一早就把超做的作业交给我,中饭后接受我的批改辅导,到放学后再取新的作业,大半个学期天天如此,她从未感到痛苦,反而很快乐。还有一个学生,作业并不多,由于思维速度慢一点,妈妈急得将他的耳朵撕裂了,他很痛苦,我劝他的妈妈不能过分着急,经过耐心辅导,学习有所好转。当然,任何事情都不能走向极端,提倡快乐教育,不等于不能批评、不能惩戒;允许惩戒,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变成棍棒教育。总而言之,要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为人父母,首先必须知道的是身教重于言教,以自身的言行引导孩子做堂堂正正的人,并注意观察、激发孩子的兴趣爱好,引导孩子努力学习,积极锻炼,成为对家庭、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至于要不要送辅导班、兴趣班,这同样需要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家庭经济条件等,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既不用焦虑不安,也不用盲目跟风。
其他网友回答
目前跟风教育大行其道,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这个落后的口号左右着家长们对辅导班,对分数的过度依赖,我们拥有者世界21%的人口,为何上百年没有出过在世界上举足轻重地位的科学家?为何很多诺贝尔奖的得主都是华人,华裔?这一点是值得认真反思的,让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去快乐学习,适当加以引导,引进国外先进教育体系,才能让孩子更能成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