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谥号为何不是文正 李鸿章是死后的谥号

网友提问:

既然慈禧称赞李鸿章为“再造玄黄”之人,为何死后没有被谥为“文正”?

优质回答:

我认为李鸿章在为中国之贡献方面,不亚于其老师曾文正,甚至很多地方已经超出,但之所以没有向老师一样谥号文正,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后党身份

1.慈禧太后称李鸿章为再造玄黄之人,也正是李鸿章苦苦支撑,让满清政府多苟延残喘了数年。

但这从侧面说明,李鸿章与慈禧太后关系更近,被冠以“后党”的标签,这当然为以光绪皇帝为首的帝党不喜,甚至厌恶,而谥号的产生流程是这样的:

内阁对病逝的大臣做出谥号的几个备选名单,然后呈给皇帝,让皇帝从中圈定,整个过程,慈禧太后是没有参与的。

这就让光绪皇帝终于有了公报私仇的机会,让你是后党,偏就不给你这文正谥号。

第二点:虽为中国在国际斡旋多年,还是污了名声

《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还有一系列的条约签署,都是李鸿章落得笔,虽然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去挽回损失,但却污了自己的名字,正如现在的大多数人,提起李鸿章,仍然要骂一句卖国贼一样。

但正如毛泽东主席评价李鸿章:舟大而水浅也,一语道破了李鸿章生不逢时的无奈,这艘充满抱负的巨轮,终还是搁浅在满清乱世的乱石滩上。

但李鸿章一生做出的功绩,后人不应忘记。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谥号“文正”的意思为“谥之极美、无以复加”。这个谥号是文官中最高的称号,统治者一般不轻易给文官,清朝276年的统治中只有刘统勋、曾国藩、李鸿藻等8人谥号为“文正”。

李鸿章的老师曾国藩创建团练、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是清朝的中兴之臣。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学生同样是晚清的四大名臣(曾、左、李、胡),他镇压太平天国、兴办洋务、创建北洋海军,尽管被慈禧称之为“再造玄黄”(这个评价有点过高)之人,但是也是一系列卖国条约的签订者,老百姓对其骂声很大。

清朝要想谥号为“文正”,最好的捷径就是当帝师如李鸿藻、孙家鼐等。李鸿章既不是帝师,而“文正”的谥号又给了自己的老师,尽管是慈禧的红人,也只能得个“忠公”的谥号,左宗棠则为“襄公”。

其他网友回答

谥号“文正”最早由北宋司马光提出,“文正者谥之极美,无以复加”。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也是中国文人道德的极致。宋之后,谥号“文正”得到者寥寥。大清建国296年,获得谥号“文正”的也就八人:汤斌、刘统勋、朱桂、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李鸿章,晚清名臣,安徽合肥人,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也是淮军,北洋水师的缔造者和统帅。曾官做到了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到了肃毅伯。几乎亲历了中国近代所有的重大历史变故:组织淮军镇压天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开展洋务运动,经历甲午战争,更是签署了众多的丧权辱国条约(《中俄密约》、《满洲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后人对李鸿章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就在当时也是各尽不同。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之为“东方俾斯麦”,慈禧称之为再造玄黄之人。不此种种,死后被谥号“文忠”。之所以没被谥号“文正”,究其原因应该有两种:其一,“文正”谥号的授予和其他不同,需要皇帝钦定,不是议处。而大清末年,太后慈禧和皇帝光绪矛盾重重。李鸿章是铁杆事后党,不被光绪待见,也就成必然。当然,慈禧没有强力阻挠光绪对李鸿章谥号的授予,还有原因其二,尽管李鸿章对慈禧极尽所能事之,然由他签署的一系列辱没祖宗的条约,让有良知国人所不耻。慈禧也不会去冒天下人不韪,用皇权去做赌的,强行授予文人最高谥号“文正”的。无论后人如何评价李鸿章:有认为李鸿章尽所能拖延大清晚灭亡几十年,是忠臣,功臣;也有认为李鸿章让大清提前覆灭等等。凡此种种,都不过是对历史的个人推演,更多的参杂了人的个人意识。历史不会被假设的,凡此种种推论,唯一笑尔!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