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草船借箭的真实历史是什么?
优质回答:
草船借箭,借就借了。几千年的故事,不管是谁借的。总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教育后人,学的是智慧,不是掰持个人得失和荣誉。
功劳荣誉都归于小编行不行!
争来争去,争取个人得失。有什么意义?
就算是小编借的。能流传千古吗?
其他网友回答
草船借箭在历史上确实有,但主角不是诸葛亮。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是扬刘贬曹,是把蜀汉当正统来写的,自然刘备和他手下都是主角,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才能,小说进行了艺术加工,把吴主孙权坐船观曹营和唐朝安史之乱时,唐朝张巡在城头设草人借箭两个事合在一起,神化了诸葛亮。
公元213年孙权和曹操在濡须大战,有一天孙权坐船去观察曹营的布防情况,孙权看的很仔细,不知不觉就靠近了曹营。曹操手下发现了站在船头的孙权,赶忙向曹操禀告,曹操本性生性多疑,他不相信孙权作为一方诸侯会亲自冒险侦查自己的营帐,为了不中埋伏,就下令放箭。一时万箭齐发,把船朝向曹营一侧的地方射满了,船向曹营方向倾斜,眼看就要翻,孙权赶紧让手下掉头,把没中箭的一边朝向曹营,等这边又中满箭,船又恢复了平衡,孙权带着满满一船箭回了大营,但船上并没有草人。
史上真正用草人借箭是发生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当时安史叛军势如破竹,各路守军望风而逃,只有张巡没有逃走,而是率军一千多人在雍丘拒敌。当时雍丘守城大将令狐潮叛唐,令狐潮和叛军李怀仙合兵四万攻打雍丘。张巡率军从容应抵抗,双方血战两个多月,叛军始终无法破城,但守城的张巡军的箭已经用完了。箭是守城的利器,张巡苦思良久,找不到解决的方法。一天张巡巡视城墙时,看到一个士兵躺在草人旁睡觉,张巡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办法。
张巡命令士兵扎了一千多个草人,然后给草人穿上黑衣,到了晚上命系上绳子从城墙上放下去,同时城墙上鼓声大作。叛军巡逻士兵赶紧报告令狐潮,由于天黑看不清,令狐潮怕中计,不敢派兵攻打,只是命令手下用箭射,阻挡唐军袭营。如此情况一直到天亮,叛军才发现中计,但已经射出了十万多支箭,张巡得到了十万支箭,缺箭问题得到解决。几天后的晚上,张巡命令唐军从城头顺绳而下,叛军以为张巡故计重施,没有任何防备,唐军乘敌不备杀向叛军,叛军大乱死伤无数,令狐潮在慌乱中烧掉了自己的大营,只得撤退,雍丘保卫战取得了暂时的胜利。
综上所述,草船借箭是罗贯中为了神化诸葛亮,而把孙权乘船探曹营的故事和张巡草人借箭合在了一起,经过艺术的加工,成了《三国演义》中一个精彩的片段。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既然是小说,难免里面有很多故事是经过了罗贯中的艺术加工,甚至有很多都是虚构的,可以说《三国演义》是七分真三分假。《三国演义》中描写了跟多战事,其中赤壁之战是罗贯中重点描写的战事之一,因为赤壁之战一战而天下三分(其实此时刘璋还占领的益州),曹操据北方,孙权稳固江东,而刘备也得到了荆州四郡,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但是赤壁之战这么重要的战役其实在历史上的记载很少,也比较简略,目前公认的对于三国时期历史记载最权威的是陈寿的《三国志》,据【三国志.武帝纪】的记载: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三国志.先主传】: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三国志.周瑜传】(刘备)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关于赤壁之战的内容基本就是上述内容,所以说《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可以说是三分真七分假。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黄盖诈降,火攻曹军确有其事,而草船借箭、孔明借东风、蒋干中计等都是罗贯中编纂的。
当然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并不是空穴来风,而借箭的不是孔明而是孙权。
在《三国志·吴主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魏略曰: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这是说了个什么事情呢?在建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213年,曹操与孙权在安徽巢湖附近对垒。初战曹军不力,于是曹操下令大军坚守营寨不出。有一天水面起大雾,孙权亲自乘船来到曹军前沿查看曹军部署情况,被曹军发现后,曹操生性多疑,水面雾大恐有埋伏,于是下令以弓弩射之,孙权的船一面首受箭后重心偏移,有翻船之险,此时孙权下令调转船身,使船的另一面同样受箭,最后孙权也安全返航。曹操得知后对孙权的智慧赞叹不已,也说出了那句流传至今的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便是草船借箭的真实情况,草船借箭确有其事,但不是发生在赤壁之战,更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
其他网友回答
大概率是作者虚构,比如古典作品中形容李元霸:面如病鬼,骨瘦如柴,两臂有四象不过之力,无人能敌。使一对铁锤,四百斤一个,共重八百斤。坐骑为“万里云”,日行一万,夜走八千。
再比如形容:遇女鬼必定是书生,遇妓女必定是赠书生千金(没钱的书生谁回去妓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