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草民适合什么人自称 古代为什么叫草民

网友提问:

古代老百姓自称“草民”,那现代人呢?

优质回答:

社畜。码农。打工仔。穷二代。

这些都是大家自嘲的称呼。

草民通常是对大官说的。现在都官民平等了,这种卑微的谦称没有了吧。

其他网友回答

“草民“是古代老百姓见官时的一种谦称,实有自贬之意。至于出处,有的人认为出自《论语》,我查了一下,孔子还真没直接说过草民的概念。而在《左传·哀公元年》“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还有些沾边。

眼下“草根文化”非常流行,有些人就随词附义,说现在的“草根“之说就是古代的草民之意。我个人认为其理可通,但其情却相隔太远。比如古代在朝堂上经常用道“草民??”,如果换用“草根??”有些讲不通吧。

草根一说从词源上可追溯到19世纪美国的淘金狂潮。当时盛传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茂盛的地方蕴藏着黄金。后来社会学领域引入“草根”一词,赋予其“基层民众”的内涵。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辞典》把grass roots(草根)单列为一个词条,释义为:群众的,基层的;乡村地区的;基础的,根本的。有人据此认为,“草根”一词具有美国血统。其实,它与中国的渊源更为久远。

草根族,草民也。今日“草根”的说法也有小人物自嘲之义,因此两者相通。草或草根,顾名思义,就是指处于底层,附着于土地;普通,卑微,不引人注意,但无所不在;弱小,但有顽强的生命力,以及自发自生,不称著于庙堂与精英。从这点上讲,草根与草民在词意上是相通的。但是,词语的使用是需要有语境的,尤其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词的用法上有天壤之别,不能想当然的!我们必须与情与理讲得通才行。

现代社会强调民主,“草民”这个词确实不常用了,取而代之的是“本人”。

“本”的本义就是树根。草木的茎、干与根部连结在一起,故茎、杆有时也称作本。草木的根是草木生长的开始,因此本字就指起始、根源。事物的根源往往决定了事物的性质,而事物的性质又是它的根源的反映,“本”字也因此带有原来的、固有的含义,如本质、本能、本性、本意等等。草木的根与茎、秆紧密相联,故古代把有血缘关系的嫡系子孙称为本。如《诗经·大雅·文王》:“文王孙子,本支百世。”本,本宗。又喻指自己或自己方面的、现今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本与草还是有渊缘的。

只是草字的使用更偏重了卑微的一面;而本字的使用代表了一种觉醒,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之后的自信。所以现代人用“本人”代替了古人的“草民”,充分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和语言的与时俱进。

其他网友回答

由于社会发展,职业多了,而且常有变换,所以老百姓现在的自称多而且是变化的。城里人,上班叫拿工资的,经商叫做小生意的。农村人,在家叫种地的,养猪的等等,出门叫民工、农民工。

其他网友回答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着传统文化的影响,就连“称呼”也不例外。

关于“称呼”,多种多样,不一而足,比如有“尊称”、“敬称”、“雅称”、“蔑称”、“自称”、“谦称”、“昵称”等等,所以很显然,“自称”只不过是众多称呼中的一种。那么,在古时候,老百姓都自称是“草民”,而在今天的文明社会中,我们现代人又会自称为什么呢?

首先,是“我”。关于这个“我”的自称,我想我们根本就用不着讨论了,因为它实在是应用得太广泛、太普及了,试想一下,又有谁没有自称过“我”呢?

其次,是“本人”。“我”这个自称偏向与生活化、口语化,而“本人”这个自称,则多用于书面语或者比较庄重的场合,比如“本人声明”、“本人正式提出”等等。

第三,是“俺”。“俺”这个字其实很常见,不过,自称时却很少使用,如果要问为什么的话,我倒是想到了上小学时所学过的一片课文,里面有这么一句:“‘俺’是下等人讲的话,不能用”。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如今不使用“俺”的真实原因,显然不是这样,都是由于“我”字太出名了,所以这个“俺”字就被凉到了一边。

当然,关于现代人所选用的自称,除了“我”、“本人”、“俺”之外,其实还有不少,比如“鄙人”、“在下”、“小可”等,只不过这些自称,基本上都是熟人之间玩笑之时才偶尔卖弄一下,而我们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人,自称当然还是“我”了。

其他网友回答

“草民”一词语出《论语》:见“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其义是说“小人”就像草,“君子之德”的“风”吹来,他们一定就会顺着倒下去,不能直起来。

“草民”是个地道的中国概念,虽然在古代不无贬义,但今日“草根”的说法也有小人物自嘲之义,顾名思义,就是指处于底层的普通百姓,不引人注意,但无所不在。

当今,我们生活在与时俱进的新时代,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在生活权力、人格风尚、精神面貌等都受于法律的保护,在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