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知识分子归隐山林 魏晋时期为何多隐士

网友提问:

魏晋时期的名士为什么要归隐山林?他们为什么不愿入世?

优质回答:

你这个认识是错误的,除了竹林那几位,你和我说说魏晋称的上名士的人有几个归隐山林了呢?而且就算竹林那几位,也有出世的啊,不然哪里来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呢?

中国的皇帝很有意思,你越是要隐,他偏要人寻访你,让你出来做官,因为这样才说明他求贤若渴,于是有很多人就反其道而行之,就是跑,而且公告天下,我跑了啊,都别找我,然后皇帝就派人找,找到了,也不出世,越不出世,皇帝越征召你,往返几次,给的官越来的大,然后就出世了。

这叫什么?就“以隐求显”,套路而已。皇帝和隐的人各取所需,完美配合,然后世人唱赞歌,成一段佳话。

当然也有沉不住气,演砸了的,比如唐朝有个叫卢藏用的文人,“往来于少室。终南二山”,总是乱打听,就被世人看穿了,说他是假隐。成了笑话。

说到这里,其实有个很有趣的事,中国历史上真正的隐士其实是陶渊明,那真是看透了,所以采桑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趣在哪里呢?就是标榜记载名士言行风度的《世说新语》居然连一条陶渊明的都没有,这就很有点意思了。

魏晋名士真正隐的不多,但是不出仕做官的的确有一些,原因无非就是两点,一个就是家里有钱,魏晋是中国“贵族”的黄金时代,门阀的经济力量甚至超过皇帝,所以做官的要求没有那么迫切,一个家族有人去做就行了,剩下的就是扯淡,玩乐。因为有那个条件。

还有一些不愿意出仕做官的,主要是同情曹家,和司马家政见不同,那出去做官呢,风险很大,搞不好要杀头。可是大多数人不是不做官,就是混日子而已,不发表政见,也不求升职,就是混。和司马懿家族不合作,有名的比如阮籍,司马懿征辟他,他也得去。

这个事情要是说的特别明白,得去读书,这里只能说个大体。总的来说,读书人的理想就是做官,真正发自内心想隐的没几个。

魏晋更多的是做着官,然后扯着淡,清谈谈玄,所以魏晋时期是中国战国之后,心智史上的另外一个大时代。

因为很多很多有学问的人没有谋求做官,做大官的条件了,所以就聊呗,结果就聊出来了很多的名士。

其他网友回答

你以为他们不想入世为官吗?最初都是不得已为之,只不过后来世人想要通过归隐山林,来实现某些目的。

1、魏晋名士归隐山林的目的

提起魏晋时期的名士,最为著名的当属“竹林七贤”,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七人,因不满执政者的统治,于是在山林当中饮酒弹琴,好不快活。

而七贤的归隐,也代表了魏晋名士归隐之风,看七贤寄情山林的目的,当是归结于当时司马氏的统治严苛,不允许名士有自己的看法,于是名士们为了躲避司马氏的迫害,纷纷选择远离官场,归隐山林。

2、不愿入世的最初原因

魏晋名士不愿意入世为官的最初原因,当然是看不惯当时掌权者的执政方式,像七贤当中的嵇康,就是屡次拒绝了司马昭的征召,最终被司马昭杀死。

而看嵇康的死,与当时钟会的谗言有着很大关系,加之嵇康当时的政治主张,与司马氏相背而驰,嵇康更加不敢轻易入世。

由此来看,当时名士不愿意轻易入世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担心,自己入世之后,受到统治者的迫害。

3、为了入世而归隐山林

归隐之风初起之时,的确有很多名士是为了逃避政治而归隐。但是等到魏晋名士当中,也纷纷入朝为官的情况逐渐变多,以归隐而提升声望,进而以此出仕为官的情况,大有人在。

东晋风流宰相谢安,就是靠着在东山归隐时的名望,最终“东山再起”入世为官,最终成为东晋宰相。

总起来看,魏晋名士最初归隐的目的,的确是为了躲避统治者的迫害,而担心自己的政治主张与统治者相悖,便更加不敢轻易入世。而等到后来,名士甚至还会借归隐提升声望,来实现入世为官的目的。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以下原因:一、属于不同的政治集团。在一个比较纷乱动政治环境下,因为政治的无序,与当政者政治利益和政治情操的不同而归隐。二是因为正是看见政治的险恶,站队不对就会有杀身之祸,因为避祸全身而归隐。

其他网友回答

魏晋时期属于仕伐门族当政的时期,名门望族控制着朝政。普通人再有才华,因为出身的低下,也得不到重用,甚至遭人排挤陷害,后果都不是很好。所以那时就兴起隐逸之风,寄情于山水,排泄心中的郁闷之情。

其他网友回答

你所说的主要是指正始时期的现象。正始时期,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实际掌权。为了打压异己,笼络权力,为以后的取而代之扫清障碍,司马懿以“名教”为工具,实施他的白色恐怖统治,从思想和精神上去打压征服当时的有识之士。“竹林七贤”就是杰出的代表,他们以“清谈”之风表明态度,用这种无声的抗议来对抗司马懿的“名教”。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