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很装”的事件?
优质回答:
历史上装逼事件很多,其中著名的有:商王武乙“射天”遭雷劈、秦武王赢荡举鼎被砸死、宋襄公“仁义”之战遭亡国,等等。
商王武乙“射天”遭雷劈
商王武乙(—BC.1113)是商朝第28代君王,据《史记?殷本记》记载,武乙天性残暴,不怕天不怕地,不但常常无故惩罚下人,而且还经常咒骂老天,并常以皮囊装血上抛而“射天”。结果有一次在渭河围猎时,可能是打到了猎物,有了鲜血,又遇到天阴,于是他又玩起了骂天、“射天”的游戏,结果可能是因为导电而产生雷电,直接被雷劈死了。
秦武王赢荡举鼎被砸死
秦武王(BC.329—BC.307)本是一位明君,在位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年,但是他继承了父王秦惠王的改革之风和励精图治的精神。在政治上设置了管理内政的丞相,为了平息贵族的愤怒而惩治了张仪(但并未否定其改革措施),并结盟魏国,联越制楚;在军事上,攻拔宜阳,设置三川,平定蜀乱;在经济上,修改封疆,更修田律,疏通河道,筑堤修桥……从而使得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更加强大。
但是,由于秦武王自身孔武有力,故而特别崇尚力量,有三个力量强大的人都得到了他的重用。一次,途径周王朝时,他到了都城参观,见到庙宇中重达千钧的九鼎,他问有没有谁举起来过,得到的回答是只有楚王“问鼎中原”,即问了一下重多少。于是他问身边的三个大力士能不能举起来,都回答说不能。于是他就自己去举,结果大鼎落下来把他的大腿砸断了,不能治疗而死亡,年仅23岁。
宋襄公坚持“仁义”之战而葬送江山
宋襄公(?—BC.637)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始终坚持“仁义”的一个诸侯。宋襄公名叫兹甫,本为嫡传太子,但觉得自己不配,因而想谦让给他哥,结果他哥也跑了,他只能继位。其时,齐恒公在管鲍的辅佐下成为霸主,齐恒公死亡后,齐国内乱,宋襄公信守诺言,联合几个小国辅佐太子齐孝公继位,然后他也想当一回霸主,结果被楚国击败而囚禁。
被释放后,宋襄公想想都是郑国支持楚国惹下的祸,于是他倾其全力去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楚国准备直接端了宋国的老窝。宋襄公只得回救,结果楚宋在泓水进行了一场决战。
本来双方旗鼓相当,宋国将士由于是反抗侵略,因此将士士气旺盛。楚军过河时,宋将说趁其进河而击,但宋襄公认为自己是“仁义之师”,应当公平决战,岂能趁人之危?于是等楚军过了河,摆好阵势,方才决战。结果宋军一败涂地,宋襄公也战死,国家因此而灭亡。
其他网友回答
历史上比较装的,在我的印象里面是楚庄王的故事,也给了我们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典故和成语,装的可谓是很成功了。
据 《韩非子·喻老》记载:楚庄王熊旅统治朝政三年,不发布政令,不治理朝政。右司马伍举来到君王座驾旁,对楚庄王讲了一段微妙的谜语,说:“有一只鸟停驻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是什么鸟呢?” 楚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观察民众的态度。虽然还没飞,一飞必将冲天;虽然还没鸣,一鸣必会惊人。你放心,我知道了。”经过半年准备和观察,楚庄王就亲自听取朝政,励精图治,被废除的有十项政令,被启用的有九项政令,诛杀大奸臣五人,提拔隐士六人,因而国家能被大力整治。带兵讨伐齐国,在徐州大败了齐军,在河雍战胜了晋军,在宋国汇合诸侯,终于使楚国称霸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