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在《清平乐》中的皇帝宋仁宗时期,为什么出现了很多文化名人?
优质回答: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金榜题名,那是当时千万读书人毕生所愿。
这一年,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看似平凡,其实并不平凡的一年。
从当年正月初六,欧阳修权知贡举,到三月初五,奏名进士,各科共录取899人,其中,进士388人。
一甲三名为,状元章衡,榜眼窦卞,探花罗恺。
都不认识?没关系。同年考中进士的还有:
名列唐宋八大家的苏轼、苏辙、曾巩;
宋明理学的引路人张载、程颢;
以及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干将吕惠卿、曾布、章惇等。
政治上开明,思想上包容与物质上宽裕,这是一个时代人才兴盛的三个基本条件.
原因有如下:
一:仁宗皇帝以恕待人,以仁待士的宽厚个性,营造了宽松、包容的荐拔人才的良好氛围
有宋一代,思想开明、宽容。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后,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几个手握重兵大将的兵权,让他们回家在歌台舞榭、娇女美姬中享乐终老,以平和手段实现了文人治国的政体转变,否定了刘邦等开国君主根基立定即诛杀勋臣的血腥手腕;更重要的是,左袒还告诫子弟“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连坐支属”,这就奠定了大宋一朝厚待知识分子、宽恕异己分子的思想基础。太祖之后的几代皇帝莫不谨守此训,且加以光大,而到仁宗正式亲政之后,性情宽厚、温和的他,更是将这一治国理念推行到令人称羡的高度。
1.这首先表现为对持不同政见,甚至有谋反倾向的士人能饶恕、能消融。
2.其次表现在对说牢骚话、甚至诽谤话的士人上能宽宥、能体谅。
3.再次表现为对有缺点的士人能识大体,察主流,用其所长。
4.最后表现为对“犯错”官员的轻处罚、再启用上,不株连,给出路。“仁政”针对的是“君子”,养成的也是“君子”,仁宗朝风清气正,衮衮诸公奉行的多是儒家伦理中的“君子之行”,因而这般“仁政”风气下培养出的就多是宽容自由、公忠体国的士风,一个个人才因此脱颖而现。
5.仁宗皇帝善于纳谏、顺乎自然的处事作风,构筑了士人展示个性的发挥空间
我们经常说,春秋时期,诸子百家,鱼跃鸢飞,各展学说;魏晋时期,胡汉杂处,士人道玄,各逞个性,气象千万。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上文人个性得到充分展现的两个重要时期,其实,仁宗时期也是一个文人个性十足的年代。而且更具特色的是,前两个时期都是在政治控制松懈之后出现的人性解放现象,仁宗时期则是在社会秩序稳定之下呈现的活泼局面,这当然与仁宗从善如流的民主作风和顺乎天性自然的处事风格大有关系。
二:仁宗皇帝建章立制,律己践行,造就了士人克尽其职、职尽其用的干事机制
(1)仁宗虽贵为一国之君,却节俭成性,自律甚严,且还常常换位思考,体恤他人的困难。
为防止自己用权过于随意,他重视公谏职能,特地恢复或设置了殿中侍御史里行、监察御史里行等职官,以纠偏补漏,随时谏阻自己行政中的错误,曾任谏官的范仲淹、欧阳修、韩琦、富弼、张方平、包拯、唐介等,也因敢于直言相谏,而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世英名。
(2)具体事项的处理上,仁宗自觉遵守所设立的制度,自觉接受制度的约束。
(3)仁宗朝优禄厚俸,高薪养仕,为士人施展才干提供了宽裕的物质条件。
政治上开明,思想上包容与物质上宽裕,这是一个时代人才兴盛的三个基本条件。在“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指导下,宋代的优秀士人大多被选进了官场,而宋代官场所提供的物资条件之优渥,却是汉唐明清各个朝代所没有的。
利弊分析:
站在今天的上帝视角来看,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目光十分短浅,甚至存在相当的局限性,会产生更多弊端,毕竟每一个朝代都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宋太祖赵匡胤本人也是起兵造反称帝的,但其实不然。古代每一个新的王朝建立之初统治者大多都会总结出上一个王朝灭亡的原因,并且综合制定出最好的政策以便于这个王朝能够更可能繁华而长久的生存下去。虽然以现在人的眼光来看赵匡胤实行的这个政策是十分错误的,但是在那个战争频发的年代里宋朝也生存了三百多年.
其他网友回答
《清平乐》涌现了一大批大家在课本上耳熟能详的人物。欧阳修、晏殊、范仲淹等等。
这几位大佬,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对其都是又爱又恨。一方面,这几位大佬的诗词歌赋都是一等一的好,一等一的优美,大家对其十分喜爱;另一方面,正是因为他们的诗词歌赋太过优美,以至于他们的佳作频繁地出现在课本,试卷中,给我们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是以,大家也许会不知道宋仁宗,也会不知道曹皇后,但是却不会不知道这些文人墨客的大名。
而宋仁宗在位期间,宽容仁爱,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更是催生了这种文人的出现。更重要的是,宋仁宗时整个有宋一朝,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
宋仁宗在位时间久,其治理下的北宋又有着对于文人来说最好的环境,以至于出现了这样的怪象:大家对这些文人墨客的熟悉的很,却唯独不知道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宋仁宗。
其他网友回答
宋仁宗是个好皇帝
其他网友回答
北宋无武将,南宋无文臣。这真的是两宋的悲哀。
1
当我细细梳理时,我也惊呆了。让大家感受一下。
“包青天”包拯, “面涅将军”狄青, “文正公”范仲淹。
科学家:沈括 ,毕昇,苏颂。
唐宋八大家: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大宋最得意”苏轼。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理学大宗:周敦颐,张载, 程颢,程颐。
词绝:柳永,晏殊,梅尧臣,张先。
《资治通鉴》司马光。
还有一些如富弼,文彦博,吕公著,种世衡,胡瑗等等等等,列举不完。端的是一个百花齐放。
2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盛况?其实就一点,与仁宗“恭俭仁恕”的个人秉性与治国方针有关。
他不是一个奋发有为的英主,甚至在历朝守成之君中也不是声誉卓著的明君。他的性格有柔弱游移等毛病,耳朵根子软,对后宫女色也有相当的兴趣。但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宽容仁厚,能容忍各种激烈的批评意见,哪怕是对他私生活妄加非议,听了也从不挟愤报复。
有关仁宗仁慈宽厚的遗闻轶事特别多,虽不无箭垛效应,但也折射了历史的光影。有一天早晨,他对近臣说起昨天夜里失眠腹饥,想吃烧羊肉,近臣问他为什么不降旨取索,他回答说:“宫禁每有取索,外间便为定制。我怕自此以后每夜都要宰羊,杀生害物。”
大臣王德用进献佳丽送入后宫,谏官王素极论此事,仁宗对他说:“你是王旦之子,我是真宗之子,与他人不同,自是世交。德用确有其事,她们在朕左右,也很亲近,且留之如何?”王素说:“我欲所论,正是亲近!”仁宗有所感悟,命近侍赐德用所进之女各钱三百贯即令出宫,当即报来。王素表示:只要采纳进谏,不必如此紧急。仁宗说:“朕虽为帝王,但人情相同。倘若见她们眼泪鼻涕的不愿出宫,恐怕也就不忍心赶她们了。你就在这里等回报吧。”不久,内侍来报“事已了当”。
在他的治下,不仅台谏官,即便其他官员和士大夫,也都能畅所欲言,享受到前所未有的言论自由,比如这件趣事。
据说仁宗“尤恶深文”,有一个举子献诗成都知府说:“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这诗是完全可视为反诗的,知府囚械了此人,上报了此事,仁宗却说:“这是老秀才急于要做官才写的,可给他一个远小州郡的司户参军做做。”不必究诘这事的准确度,即便是附会,也真实反映了仁宗的为政风格。这种仁恕宽容对“忠厚之政”的风气,对人才的作育培养,都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至于宋朝昌文偃武有什么弊端,打仗憋屈肯定排在第一位。这情形只在南宋明显,但南宋明明武将很多,所以其实影响不大。
那这排第二的就是住在边疆的百姓和士兵了。时刻面对着外敌的攻击和内部一些人的恶意。生活是苦不堪言。加之宋不注重边军,不仅心里苦,吃也吃不好。难受啊。
但是,这种状况总比天天脑袋拴在裤腰带上去打仗强吧。战争永远是残酷的,受苦的也只有老百姓们。与其连年战争,不如努力发展,用钱买来和平,反正也不差钱。
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其他网友回答
这的从宋太祖说起,“杯酒释兵权”之后,宋朝推行文以治国,科考制度出现繁荣鼎盛时期。无论门第出身,不设门槛只要你有志向,均可以文报国!
到了宋仁宗执政时期,出现了类似晏殊、范仲淹、韩琦、苏轼这样的栋梁之才。文官可以做的很高,文谏官纳言,没有死罪一说。
真正实现“以文治国”武将受到排挤,这也是宋朝最后覆亡原因之一。
宋太祖制定了“重文”两个方针,促使宋代两个文明达到最高峰。三大发明的出现,对我国和世界文明做出卓越贡献。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一个国家没有高度文化做支撑,也就不可能有高度文明的发展。
宋代文明的奠基者是宋太祖!
宋代就有了私塾,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当时出现五所学院最负有盛名。
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书院。
上行下效,全国读书蔚然成风。
到了仁宗朝才出现了文治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