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兵团作战最重要的是 具有大兵团指挥能力的将领

网友提问:

大军团作战中,是兵力优势重要还是一个优秀的指挥官重要?

优质回答:

淞沪会战溃败下来之后,南京不能守,这就已经是国军高级将领中的共识了。既没有兵力来组织有效的防御体系,南京也没有多少防御的军事价值。所以,当时普遍认为应该迅速撤离南京,但委员长认为,南京是国民政府首都,又是中山先生陵寝所在,国际观瞻所系,不战而走说不过去,还是应该打一下再走。

也就是说,当时的决定基本上就是打一下再走,并不是所谓的誓与南京共存亡。如果要死守,那么就必须像长沙会战一样,第一是城中需要有足够支持一段时间的防御兵力,第二是必须有救援的能力,最起码是必须要让城中的守军看到死守下去是有希望解围的,否则士气低落,也守不住,死守就变成守死了。

但从淞沪会战溃退下来之后,国军精锐已经全部残破不全,能够用于防守南京的兵力都已经只剩下了教导总队(相当于一个军)、87师、88师、74军的两个师、36师,连委员长最信任的胡宗南的第一军都因为损失太大,不得不调往江北整顿补充去了。除了教导总队没有参加淞沪会战之外,其他五个师全部是在淞沪会战已经被打残了的。

整个南京保卫战留下来的部队,就这些人,总计大约8到10万人。后来粤军有两个军,也就是66军和83军增援上来,也参加了战斗,但这是中途加入的,并不是一开始就确定留守城内的。所以,即便是从兵力来说,国军在南京投入的兵力也是不占优势的,这还不用说日军在火力配置上完全压倒了国军,而且已经夺取了制空权。

所以,谁都知道,这个仗没法打了,只有撤走。问题就是看什么时候撤退,打到什么程度再撤退。到军委会上开会讨论南京守不守的问题的时候,基本上没有人认为能打,也都普遍认为没有必要再打,委员长询问谁愿意留下来守南京,各位国军高级将领面面相觑,谁都不肯站起来应承这个差事。

在人选的问题上,一开始有几个方案,以南京卫戍司令谷正纲为司令长官,但他是文官出身,不谙军事,而留下来的军队全部是中央军嫡系部队,所以最合适的应该是他来挂名,然后指定一个具备一定指挥能力和水平的中央军嫡系将领来实际负责作战指挥。而这个实际负责作战指挥的人选,一开始就是罗卓英,也还是可以的。

但最后为什么又突然变成了唐生智呢?李宗仁在回忆录中有个解释,他认为从1928年宁汉对立时唐生智被打垮之后,他就再也没有机会实际掌握军队。这次别人都不肯领命守南京,他可能是想借机抓住一部分部队,作为东山再起的本钱,所以,他想赌一把。看着别人都不肯借这个盘,他就自己站起来说,我愿意。委员长就坡下驴,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他了。

李宗仁这个说法其实也不能成立。因为留下的部队都是中央军嫡系中的嫡系,而且是之前委员长投入巨资重点打造的所谓德械师,这些部队只忠于委员长一个人,其他任何人都控制不住。唐生智失去兵权之后,长期在军委会供职,自然不会不了解这一点,也不可能愚蠢到他想借这个机会来掌握这几个嫡系中央军部队。

唐生智自己的回忆则给出了另一种解释。他说,军委会第一天的讨论无果而终,他在这天的会议上是唯一一个同意委员长说的打一下再走的意见的高级将领,其他人都认为应该立即撤退,不必要继续徒损兵力。唐生智这么说,其实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他是当时在座的高级将领中,唯一一个没有军队的,所以守城不管损失多少部队,他都无所谓。

这天晚上,委员长夤夜来访,和他讨论了防守南京的问题。委员长说,现在看,要么是你守,要么是我守。委员长这个意思就很明显了,就是要唐生智来守,而且几乎是威胁了。因为这就等于说,如果你不承担这个任务,那就只好我亲自来了。但他却不明说,而是把球踢给了唐生智,让唐生智自己来选择。这其实也是委员长的惯用技俩,屡试不爽。

唐生智看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自然不能不答应,只好说,委员长是万金之躯,还要留着指挥全国抗战,那就我来守吧。到了第二天再次开会的时候,委员长心里已经有了底,就说了一些大话,说南京是首都,打是肯定要打一下的,本来应该我来守,但还有更重要的事需要我去做,现在谁愿意来守?唐生智略一思忖,就站起来应了这个差事。

在决定之后,唐生智就被任命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长官,他召集旧部,组织起了指挥机构,长官部就设在他在南京的公馆。这也是惯例,所有有自己班底的老军阀在一旦获得机会重新出山的时候,都会这么做。但唐生智这样做,却有个问题,就是他指挥的部队都是中央军,而指挥机关全是他自己的旧人,这就容易造成上下脱节了。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有句俗话叫“将帅无能、累死三军”,这个三军也可以称之为大军团、几个合成的集团军都可以,一个优秀的指挥员、加上训练有素、军纪严明的部队,基本上是战无不胜的。

至于说的兵力优势重要还是优秀指挥员重要,本人觉得,要打胜仗,这两个条件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再优秀的将领,如“巧妇难无米之炊”,再训练有素的部队,如无优秀指挥人员指挥作战,也是散沙一盘。

古有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之举,所以说,这两个条件都具备的军队,才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军队。解放战争时期,通过三大战役,消耗掉不少国民党的有生力量,使想划江而治的蒋介石,彻底失去了希望。

同样的大兵团作战,我军优秀的指挥员淡定自若、举重若轻,而国民党不少著名的抗日将领,在三大战役之下,无不败走麦城,有的国民党将领做了俘虏还不知道对方作战指挥的指挥员是谁。

我军指挥员优秀的指挥作战艺术,塑造了不少经典战役,如“围点打援、声西击东、大迂回、大穿插”战术的运用,犹如神来之笔,使不少国民党“黄埔系”将领,自叹不如、低头认输。

当然有了优秀的指挥作战艺术,再加上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解放军战士,战胜国民党残匪也是民之所向、顺应天理的之举了。

其他网友回答

大军团作战,意味着主力会战!结果必然导致整个战区主导权易手,对方精锐尽失、实力大减。

换而言之,这是国运的转折点!不存在什么优势,只存在有什么短板之处。

对战区局势的分析,首先注重的是双方的态势。这主要包含:军事建制的数量、装备、后勤供给、指挥结构、通信能力、情报,以及将校阶层和士官的素质。

其次注重的是外部的压力:战区内的指挥与作战是否受到外部的掣肘。

换而言之,指挥官的教育背景相同,那么专业知识也必然相似,专业知识意味着合理(只牵涉对与错)。

但是军队的将校毕竟都是人,存在着政治立场与实际利益,那么意味着战区内军事力量的行动本身的独立性受到影响。

值得强调的是:战区的设立,必然要配备相应的力量!战区内兵力不是越多越好,恰当就好。

而且,题主意思:优秀的将领与优势兵力谁重要?

但是要明白:这里的优秀意味着天才。天才的定义是很难的,并且只是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时机发挥作用,天才在天才发挥之后,还能否成为天才就不得而知了!

其实这个问答的问题考虑,没有什么意思的!

首先,大军团作战,意味着双方基本是对的,没有什么劣势。

其次,国家常备军的建设、战备能力、后勤供给能力、动员能力、国家的经济实力,这几乎都是可以确定的。

最后,如果优势兵力、优秀将领,成为值得凸显的重要因素,那么国家间的均势,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均势不只存在政治之中,也是存在于军事之中,而且是军事行动的基础!

就像玩网游,参与者可以选择角色和装备,以及自己的技能的释放,但是游戏的基础参数的设定必然不是参与者所能涉及的。

所以,这里有天才,也有装备的优势。可是不能用网游的思维来看战争的持续变化情况!

其他网友回答

大军团作战,当然是优秀的指挥官重要了。

一个优秀的指挥官可以做到:

1.准确地判断当前局势及敌人的未来行动。比如朱可夫在列宁格勒防御战中判断出南面的德军是主要威胁,而北面的芬军在进抵苏芬两国的旧国境线后就不会积极进攻。

2.在1的基础上采取合适的应对方案。比如朱可夫在确定德军是主要威胁后,将防御重心置于乌里茨克和普尔科沃高地,集中大部分火力重点盯防。

3.当战斗陷入胶着时能够下定决心。比如崔可夫在斯大林格勒的坚守,在近卫13步兵师、近卫39步兵师等部队先后耗尽之际仍旧不把指挥所撤到伏尔加河左岸。

4.在局势不利的时候稳定军心,为部队找到出路。比如粟裕在雎杞战役时邱清泉兵团突破华野阻击后的临机处置。

相比之下,兵力优势只有在正确的智慧下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是在糊涂虫的指挥下,兵越多只会越乱套。比如1942年克里米亚战役中苏军克里米亚方面军司令员科兹洛夫、政委麦赫利斯就完全不考虑德军侧翼进攻的可能性,一厢情愿地收拢部队等待曼施坦因的攻击,结果数量上占优势的苏军却最终惨败。

因此,大兵团作战,指挥官的素质远比兵力优势重要得多。

其他网友回答

我记得在这之前在电影频道有一部电影关于陈步雷先生,也就是蒋介石的御笔死了以后蒋介石在幻觉,或者是说在睡梦之中合成布雷先生那句谈话。将就是说了,我这一辈子打仗哪一次打仗,我不都料敌于先,每次准备的兵力和补给都是别人的数倍乃至数十倍。可我为什么打不赢战争?

大兵团作战外行人总会说兵团作战嘛,比的就是兵力比的就是资源,谁资源多谁的兵力多谁就能够占优势。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真正想要绝地反击的,或者说完成最后制胜一击的。这个是需要有人做出来的决定,真的要是靠大兵团之间的相互消耗,最后打到最后一兵一组,以一换一那这样的战争,那要指挥官做什么?要这些指挥官到战场上去干什么?要脑子干什么?

准确来说,东北决定战争的形式,兵力资源也决定战争的形式,而真正决定战争胜负的还是人本身。

指挥官是个庸才,给他再多的兵力也没用,为什么战场上?真正做决定生死的也就那些人,然而随着时代的推进,(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部队制度化以及部队兵力结构的改变,让部队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人具有独立作战能力,但事实上,指挥官指挥中枢以及精锐部队,你到部队在一支军队内部,在一个大兵团内部仍然还是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甚至于说只要你这些军队被消灭了,那你整支军队就垮啦。

这是什么?这是亮剑里面李云龙说的亮剑精神,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对于亮剑精神。大多数人都嗤之以鼻,鸡汤一扫你这人不就全死了吗?这是什么亮剑精神?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亮剑精神不仅仅在于敌我双方初次见面以后敢于亮剑,而是能够做到在合适的时机亮剑。

就好像当时楚云飞跟李云龙在谈论中日之间的综合国力对比的时候,李云龙就说过了。对方比你强,比你壮,这是事实,你打不过他,你得动脑子!云龙也是在战场之上践行着自己的诺言,可能在几次极端的条件之下,他选择了用其他的方法解决问题,比如说平安县城那事老婆被抓了,还有就是和楚云飞的最后一仗,这是因为自己的宿敌就在对面,不得不应战。

大兵团作战,他所要的效果也是这样,战场之上,通过局部的兵力优势压垮敌方的某一个点,最终造成敌人彻底崩盘,这也是可以做的事情,在军事上面这个叫做斜击。

哈珀伦曾经这么干过。曼施坦因也曾经这么干过,甚至于解放战争期间,我解放军指挥官多次做过这样的事情让蒋介石武装起来的八百万的军队简直就是有力无处使,最后白白丢失的江山。

我们就是这种战法,这种战争治理的最高的实践者,到后来,我们要把这个东西全部丢的干干净净吗?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