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水产养殖,为何没有综合科技进行科学经验养殖呢?
优质回答:
有综合科技进行科学经验养殖鱼类的,比如工厂化水产养殖。下面就简述一下工厂化水产养殖技术的要点
一、养殖品种的选择
工厂化水产养殖是一种高投入的养殖模式,相对来讲投资风险较大。在选择养殖品种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全面考虑下述几个方面的问题:
1、养殖生产的高效益。要选择名贵、市场价格高的品种,使养殖高成本得到高的效益,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一般商品价格应不低于25 元/kg。
2、养殖名贵鱼类中技术要求较高、一般条件不能养殖的品种,以获得较高的附加值。
3、利用水质可控的条件,养殖名贵品种的亲鱼,调整繁殖季节,进行空挡季节的苗种生产。
4、进行冬季的苗种阶段养殖,缩短商品鱼生产周期。
二、饵料要求及投饵
1 饵料要求
工厂化水产养殖饲料营养要全,要考虑循环使用水体中微量元素的缺乏因素。要用高效颗粒饲料,饵料系数一般应在1~1.2左右,减少鱼类排泄带来的水处理问题。要使用生产两个月以内的新鲜饲料,尽量减少饲料变质带来的营养疾病,任何变质饲料绝对不能用于工厂化养殖生产。
饲料形状应该完整,循环流水养殖中的任何不适口碎料都将被水流冲走,成为水质的污染源,增加水处理的负担。
2 投饵
由于工厂化养殖中的养殖条件调整到鱼类最佳的生长环境,投饵应该根据鱼类不同阶段的最佳生长速度投饵,从而达到最快生长的目的。投饵时间应该掌握多次投喂,每次少量的原则,以均衡系统处理设备的各种负荷。有资料建议每30分钟投饵一次。
三、疾病的预防
工厂化水产养殖中疾病预防是非常重要的,要确保不能有疾病发生,避免全军覆没的损失。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要选择健康没有疾病历史的鱼放入养殖池。
2、在入池之前要进行消毒处理。
3、在处理系统设置消毒杀菌设备。
4、在养殖过程中注意环境变化对鱼类的胁迫压力。包括各种水质的干扰波动、水温的变化等。胁迫压力大,将使鱼类的抗疾病能力降低。
5、注意投饵的科学性,避免鱼类过食现象,鱼类过食也增加鱼类负担,容易生病。
6、使用专用工具,并经常消毒。
四、系统管理
整个系统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保证系统各个部分的正常运转,重点是监测系统水质的变化情况。
系统管理应该注意的问题:
1、要有备用电源或备用氧气罐,以防停电能够及时补充水体溶解氧。溶解氧是系统停止运转时保证鱼类生命的主要因子,也是生物处理设备能够保持再运转的基本条件。一旦停止循环和供氧,鱼类在15-20分钟就会出现缺氧死亡;同时生物膜因缺氧会出现细菌的死亡而脱落,需要重新挂膜,约需要15-35天的时间,打乱整个生产计划。
2、要经常检查养殖池水位是否固定不变,如有减少应检查管路是否被污物堵塞。水体交换量的减少同样会引起缺氧。
3、要在水体中加入一定量的NaCL,保持NaCL含量在0.02-0.2%范围内。缓解亚硝酸盐的毒性和渗透压力。
4、注意养殖鱼类产生的脱味现象,在循环式养殖中,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一般情况下,在鱼类上市之前换上新水,降低温度、停喂几天到几个星期,就可以消除。
5、在一轮生产结束后,重新开始新一轮养殖前,要检修各种设备和管路,对系统进行全面清理和消毒。
6、要注意养殖鱼类的分级饲养,一般20-30天要进行一次分级,把规格大小基本一致的鱼放入同池养殖。
水产实践人士,共谋渔业繁荣!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渔人刘文俊。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留言或评论分享!
其他网友回答
对于水产养殖来说,以前多数是靠着养殖户经验去养殖,而如今则更多是依靠科学现代化的手段来实现亩产和收益的提升。譬如科学精准投喂,科学选择和施用防治药物以及科学有效做好水质管理工作等等。
第一科学精准投喂:靠传统的投喂方式往往会浪费很大一部分饲料,浪费的那部分饲料经常是养殖户口中改底的对象,特别是高温期,底质非常容易坏,多余的饲料反倒起到坏的作用。精准的将饲料分布在塘口里,不管个体是强是弱,都能够吃到食,清一色个体均匀,产量也会增加。
第二科学选择和施用防治药物:在施用防治药物过程中,最怕的就是药物残留,特别是残留在养殖动物体内,而引起水产药物含量过多的主要原因很多,最为重要的就是药物选择和使用不合理造成的。做到合理用药,可以有效防止水产品的药物残留超标,保证水产品质量。
第三科学有效做好水质管理工作:传统的养殖户可能会凭着肉眼去观察水色,现在更多的是依靠测试纸或者贵公司的水质测试仪去测定养殖水质的理化指标,从而科学的改底调水,适应养殖动物的成长。
我相信随着越来越多像你和我这样的人去普及科学养殖,传统的养殖户也会慢慢接受并相信科学养殖,更会享受到科学养殖所带来的巨大的效益。
其他网友回答
最简单一句话,目前水产养殖可以说是一门玄学,而国内的研究深度不够,还不能把很多无法解释的玄学变为科学!所以科技的能力有限。还需要不断发展,也需要国家更加重视,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因为大多数水产养殖专业书籍都严重落后于生产实践!
其他网友回答
你好,其实这个问题主要还是全民对科学技术的认知,科普以及投资领域。
单纯养殖户的思维是,可以不投资赚3千,也不会考虑投资赚一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