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谁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乐毅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常自比管仲和哪位历史人物

网友提问: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自比管乐,真实历史上,他的才能如何?

优质回答:

诸葛亮和《三国演义》中描述的形象确实有一定的差距,难怪鲁迅说,《三国演义》状诸葛而近于妖。诸葛亮的真实才能如何呢?《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早已给出了评价,称赞他物理其本,庶事精练,是治世之良才,但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也就是说,诸葛亮仅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而已。

从所建功绩看,诸葛亮是不能和管仲乐毅相比的。

管仲相齐,帮助齐桓公称霸天下,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使互相攻伐,混乱不堪的社会秩序又趋向稳定。孔子对管仲也佩服得五体投地。一次,他的学生说,管仲生活太奢侈,还修建了和国君一样规模的照壁,这也太不像话了。孔子微微一笑说,没有管仲,我们恐怕已经变成不知礼仪的野蛮人了。孔子认为,看一个人要看大体,对于特殊人才,要不拘小节。管仲能够让齐国成为一个头号强国,雄霸一方,安定天下,平息争端。诸葛亮却没有让蜀汉富庶,强大,安宁。

再来看看乐毅,更是超级战略家,超级战胜。燕国在战国七雄中是最软的柿子,几乎没有战胜别国的记录。乐毅也知道只靠燕国的力量,根本无法取胜,就联合秦国,赵国,韩国,魏国等受过齐国欺负的国家,组成联军,一起讨伐齐国。在联军总司令乐毅的指挥下,一口气夺了齐国七十多个城池,只留下即墨等三个小城没有攻下,若不是昭王去世,齐国可就要灭亡了。而诸葛亮六出祁山,却没有走出汉中一步,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历史上的诸葛亮到底怎样?

刘备去世以前,关于战争的决策基本没有诸葛亮什么事?诸葛亮的军师中郎将一职,主要负责后勤,政务工作,负责管理军队事务的。什么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祭东风,都是扯淡。赤壁大战的主帅是周瑜,与诸葛亮什么事都没有。试看唐朝杜牧的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认为周瑜取胜,实在是侥幸。宋朝苏轼写到,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实际上是说大话,周瑜赢得其实一点也不轻松,实在是幸运罢了。你看,《三国演义》以前,周瑜才是风流儒雅的名将。再看蜀汉的几次主要行动,刘备初次入蜀时,带的是庞统,取汉中时,带的是法正,夷陵大战时,带的是黄权,诸葛亮只是一个打酱油的,后方呆着就行。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的主要贡献在于七擒孟获,平定国内叛乱,发展蚕桑经济,用蜀锦来换取粮食,诸葛亮自己也种有桑树八百棵。

结束语:诸葛亮也有自己的长处,诸葛亮去世时,推荐了自己的接班人蒋琬,费祎,让蜀国又延续了几十年。而管仲却没有培养出接班人,管仲一死,齐国很快内乱。乐毅更是悲惨,燕昭王一去世,君臣猜疑,乐毅连燕国也不敢回去了。《三国演义》为什么那么钟爱诸葛亮?因为诸葛亮的品格足以垂范后世。不管何时,修养品德,都是第一要务。

其他网友回答

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管仲执政时对齐国政治制度、军事制度、经济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齐国一跃成为春秋霸主。管仲的军事能力主要体现在军事制度的改革上,在行军作战中,更多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及灭掉周边的小国,战场上没有太多可书写的东西。

乐毅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的主要成就就是带领五国联军攻破齐国70多座城池,但是尚有两座城池没有攻破,没有彻底打败齐国,也为齐国的反间计埋下了伏笔,最后乐毅功败垂成,所占领的齐国城池全部被齐国收复,自己也只能逃到他国避难。

诸葛亮是我国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诸葛亮出山时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为刘备集团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刘备在时,诸葛亮一直是刘备集团的二把手,主持蜀汉大小事务,扮演的是萧何的角色。军事上由武将们负责,法正出谋划策。夷陵之战后,刘备托孤,诸葛亮主政西蜀,成为实际上的掌权者。诸葛亮用了三年的时间就将风雨飘摇的西蜀稳定下来,并于公元225年春天开始南征,秋天就开始班师回朝,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将南方平定了下来,可见诸葛亮的军事智慧。

六出祁山大家都是知道的,在与国力十倍于己方的魏国作战,总体上却占优势,斩杀了魏国大将张郃、王双,杀了司马懿甲首三千、打的司马懿宁愿为女人也不管与之交战。但是厉害的人不长命,到底是没有司马懿长寿,对采取守势的魏军也是办法不多。老对手司马懿也不得不叹服一声天下奇才。

如上所说,政治上诸葛亮和管仲就是关公战秦琼,都是在第一梯队的人物,诸葛亮是可以和管仲相提并论的,而军事上诸葛亮明显是优于管仲的。军事上乐毅和诸葛亮均功败垂成,大哥哥不说 二哥哥。两人都位列武庙十哲,军事思想受后世所推崇,诸葛亮自然可以和乐毅相提并论。

所以诸葛亮以一人之力政治上要和管仲比,军事上要和乐毅比,并且都不弱于对方,可见诸葛亮的能力之强。

其他网友回答

诸葛亮自比管乐,可不只是《三国演义》中写的,真实历史《三国志》中,诸葛亮也是自比管乐的。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真实历史上的诸葛亮虽然没干过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等等这些事,但也绝对不差。《三国志诸葛亮传》看全了吗?《诸葛亮文集》又看了多少?管仲、乐毅去深刻了解了没有,他们都有什么功劳?诸葛亮为何要自比管乐?这些都是回到问题前需要了解的内容,不然根本不可能做到公平公正。

管仲有何成就?强大到让人怀疑他是“穿越者”。

管仲,春秋时期担任齐国国相,主要贡献是帮助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管仲担任国相时,齐国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国外形式复杂严峻,和其他国家摩擦不断;国内则是国库空虚,一场经济危机即将到来。

管仲为了改变这些情况,作了以下几项改革:

第一、通过行政改革,有效促进了社会的稳定,甚至推进了全人类文明的进程。

管仲推行“叁其国而伍其鄙”,“叁其国”即将国都划分为3部分共21乡,士居15乡,工居3乡,商居3乡,分别设置3官管理。所谓“伍其鄙”,就是将鄙野(国都之外的广大地区)分为5个属地,设立5大夫、5正官分管。属下有县、乡、卒、邑4级,分别设立县帅、乡帅、卒帅、司官管理。

孔子认为“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即要不是管仲的这项措施,现在自己也不过是披头散发的野蛮人而已。

第二、通过人事改革,为国家选拔了大量的有用之才,也为后来的“察举制”、“科举取士”提供了依据。

管仲提出:“慈孝”、“聪慧”、“拳勇”这三项符合其中一项且能力出众者,可由乡长推荐试用,根据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淘汰、任用或提拔,最高可任上卿助理,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他的这一项措施直接摧毁了“士族继承制”,让寒门的人才有了上升的渠道,给后来的“察举制”和“科举制”提供了雏形。

不仅如此,管仲对于人才任用的一些原则,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比如他说:“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意思是说,官员的必备三个要素:一是德行,二是真实可见的政绩,三是取信于民,受百姓爱戴。

第三、通过经济改革,真正做到了富国强民的作用,也为齐国称霸诸侯国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经济基础决定一切,管仲深刻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给齐桓公称霸提出的方案是“以商止战”,“和平称霸”,不战而屈人之兵。管仲认为:“刑法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这和我国现在的“和平崛起”战略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经济改革才是管仲最厉害的地方。

其实考验一个国之丞相最核心的因素,不是军事能力,那些是大元帅、大将军干的事儿,对于一个丞相而言,能否稳定国内局势,搞好国内经济,才是最重要的。

管仲在经济上有何高见呢?

提高商人地位。商人在古代一直都地位低下,但管仲意识到了经济的活力需要商人来维持,所以他将商人和“士”、“农”、“工”并列,大大提高了商人的积极性,也增加了经济的活力。

鼓励消费、扩大内需。经济要想保持运转,需要全民参与,所以管仲提出“丹砂之穴不塞,则商贾不处。富者靡之,贫者为之”,培养富人的“奢靡”之风,这样才能加速商品流通,商人做生意也有动力,穷人干活也有劲。

稳就业,保生产。管仲为了保证人民的就业,修建一些亭台楼阁,一方面可以曾加朝廷的固定资产,另一方面还可以保证人民就业,人民有了钱,会进一步刺激消费。

税收因时而定,充分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管仲根据百姓的实际收成,对粮食税实行调控,丰收时适当增加,欠收时锐减,以保证供需平衡。

最终,齐国在管仲的治理下,国家富裕,百姓安居乐业,周天子都佩服不已,齐国真正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

管仲又称“管子”,因其出色的治国能力,被后世称为“华夏第一相”,无人可以与其相提并论。

但管仲的私德问题上,孔子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管仲器量很小、不节俭、不知礼。

据《论语》记载: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

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

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其实这些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国家、百姓如果真的如史书中描写的治理的那么富裕,谁会去渴求一个国相非要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呢?

管仲的这些措施,直接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至于被后人怀疑其为“穿越者”,因为很难想象一个几千年前的人,居然有如此超前的想法。

乐毅有何成就?

管仲的能力主要体现在经济上,而乐毅的能力则主要体现在军事上。

说到乐毅,可能很多人都想到他数月之内连下齐国70余城的辉煌战绩,可惜最后却中了反间计,被楚王调回,功败垂成。

要知道,当时的燕国是个战国时期最小的国家,而齐国却非常强大,以弱燕而伐强齐,本身的难度之大,无法想象。

乐毅知道燕国单凭借自己的力量无法战胜齐国,所以选择联合其他几个国家一起攻打齐国,首先他战略上是非常正确的。

而在战术上,乐毅更是一位实战专家。据说他在实践中总结出来一套战术,写了一本《乐毅百战术》,乐毅的作战风格是:先谋而后战,谋必深远,战必神速,恩威并济。

他每攻一城,都会“围城而不急攻,三将令道穷而义服”,真可谓是“仁者”。

乐毅被昏庸的燕王换走后,投降了赵国,他后来慷慨激昂地写下了著名的《报燕惠王书》,信中针对惠王的无理指责和虚伪粉饰,表明自己对先王的一片忠心,与先王之间的相知相得,驳斥惠王对自己的种种责难和误解,抒发了功败垂成的愤慨,并以伍子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的历史教训申明自己不为昏主效愚忠,不学冤鬼屈死,故而出走的抗争精神。

乐毅虽然投降了赵国,但仍然不忘故土燕国,一直在为燕国默默的付出,后来客死赵国。

司马迁说从蒯通到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没有一个不为之流泪的。

诸葛亮自比管乐,真实历史上,他的才能如何?

真实历史上诸葛亮是在吹牛吗?他的真实水品达到管仲、乐毅的高度了吗?

首先,诸葛亮和管仲相比,治国能力上略微欠缺,但个人魅力和品格,却很好的弥补了这个不足。

诸葛亮制定的法律《蜀科》,强调立法公开,执法公平公正。还通过立法这一事件,巧妙解决了法正不守法律,公报私仇的问题。

经济上,诸葛亮实施的“值百钱”,很好的解决了刘备入蜀后,府银被哄抢一空,造成的通货膨胀问题。

廉政建设方面,诸葛亮以身作则,带头实施,竖起了一面廉政的大旗,这对蜀汉后期的方方面面都造成了深远影响。诸葛亮死后,继任的蒋琬、费祎都没有任何贪腐的记录,特别是诸葛亮的嫡传弟子姜维,更是清廉到了极致。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诸葛亮,说他“管、萧之亚匹”,即诸葛亮和管仲、萧何之类是不相上下的。

其次,诸葛亮和乐毅相比,军事成就略显不足,但军事贡献并不差。

乐毅数月之内以弱燕压强齐,连下70余城。诸葛亮6出祁山(历史上是5出),并没有取得什么傲人的成绩,这点上的确是比不了的。

乐毅实战更强,但诸葛亮理论更强。

乐毅著有《乐毅百战术》只是传闻,诸葛亮著有《兵法24篇》却是真实的,而且诸葛亮创的“八阵图”,贡献很大,许多后来的将军学会一些皮毛都可以纵横沙场。唐朝名将李靖就对诸葛亮非常推崇。

靖曰:「臣前所进黄帝、太公二阵图,并《司马法》、诸葛亮奇正之法,此已精悉。历代名将,用其一二,成功者亦众矣。

乐毅、诸葛亮、李靖等人都位列武庙“七十二名将”,看得出来,他们的水平还是相差不大的。

综上,笔者认为,诸葛亮虽然强于治国,但治国和管仲相比略有不足,个人魅力和品格扳回一城;而在军事上,诸葛亮偏向理论派,乐毅是实战派,也算是伯仲之间。诸葛亮自比管乐,问题是不大的。

本文系“豫荐你”原创,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豫荐你,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人类历史讲述者,关注我,了解更多!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扎心君,我来哔哔几点

1别人说过得,我就不多说了。我从用人的角度,来谈谈诸葛亮的水平才能!

2真正做大事业的人,关键在于用人。自己浑身是铁,能碾几根钉了。诸葛亮用人,呵呵,有点洁癖。看看,刘邦手下,韩信,萧何,张良。(兴汉三杰)。朱元璋手下徐达,常遇春,李善长,刘伯温。多说一句,曹操,刘备,孙权(外号孙十万)都喜欢亲力亲为。所以,天下三分,不能一统。

3谈重点,看看,诸葛亮干的几件事,自从大将关羽,张飞,黄忠先后走了。刘备这边,能打的将领,已经不多了。义子刘封,20出头,血气方刚,屡立战功。虽然,犯了不救关羽的大错,但刘备,犹犹豫豫,并不想杀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啊!诸葛亮劝了两句。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结果,刘封凉凉了。白白丢了人才!

再说说魏延,爱惜士兵,有勇有谋,是个大将之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并定治所于成都,需要留一大将,镇守汉中,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张飞应当担任汉中太守,张飞也觉得非自己莫属,但是刘备却意外的提拔魏延从牙门将军升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全军听闻,一片震惊。一日,刘备大会群臣,问魏延道:“委任你这个重任,你打算说点什么吗?”魏延朗声答道:“如果曹操举倾国之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挡住他,如果是一偏将率十万大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吞并了他。”大家听了 ,一致好评!可惜的是,春风得意的日子总是这么短暂。

后来,魏延在诸葛亮手下,一直疙疙瘩瘩,生前不得重用,不得志,死后又和杨仪争斗而死。浪费了一个大才。

诸葛亮,用了个纸上谈兵的马谡,引为知音。刘备已经说了,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结果,丢了街亭。最有希望成功的第一次北伐失败了。

有人说, 姜维是个人才,咱们看看陈寿(三国志)的评价,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至陨毙。”再说,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啊!

4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可嘉,但做为领导,这样做老黄牛,是不合适的。也不利于,部下的成长。诸葛亮,军中二十军棍以上的事,都要亲自过问。司马懿说,诸葛亮,食少事烦,其能久乎?诸葛亮用人好像,不会授权,这样的管理,能有多大的做为了?要五湖四海啊!

《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魏氏春秋》中的“亮使至,问其寝食及其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数升。’宣王曰:‘亮将死矣。’”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