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秦朝最后一个大将,章邯打不过项羽,为何还打不过刘邦?
优质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严谨,严格意义上说章邯不是打不过刘邦,而是打不过韩信。当年章邯不是败于刘邦,而是败于韩信。章邯打不过韩信很正常,当时又有几个人能打得过韩信。小编个人认为,章邯应该算是秦末汉初第三名将。韩信和项羽分别名列第一和第二,至于这两位谁是第一,要看从哪个角度去分析。小编觉得韩信应该是第一名将,项羽可以称为第二名将。章邯这个第三名将就等于地主家里的小二,碰到了两个农民家里的大王和小王。章邯这个小二,被大王和小王分别削了一顿。
秦二世上台以后,秦朝名将迅速凋零。章邯可以称得上秦朝最后一位名将。这位秦朝名将的本专业却不是打仗。章邯原来的官职为少府,一个管理财政的官员。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以后,秦朝无力镇压,周文的西征大军一直打到了关中。为了镇压周文大军,秦二世释放骊山囚徒,组成一支大约三十万人部队。由于当时秦朝名将已经基本凋落,身为少府的章邯有了表现自己的机会。章邯率领这支新组建的杂牌军,踏上了平定农民起义的征途。章邯面对第一个敌人便是拥有几十万大军的周文西征军。章邯第一战便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华,一战打败了周文,把周文的几十万大军顷刻间全部打垮。接着章邯东出函谷关。章邯在荥阳附近击败了吴广的西征军,杀死了义军首领田臧和李归。章邯又马不停蹄接连击败了邓说,伍徐,蔡赐,宋留,陈胜等人。在章邯大军的逼迫之下,陈胜被自己的车夫庄贾所杀。陈胜吴广这支义军基本上被破灭。接着章邯又包围了魏咎,击败了楚国和齐国的联军,杀死了魏相周巿和齐王田儋。魏王魏咎被迫自杀,魏豹和田荣仓皇逃走。接下来章邯连续败于项梁。项梁连续打败章邯之后,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后来章邯在定陶打败楚军,并且杀死了项梁。各路义军在章邯的打击下,纷纷转入低潮。章邯凭着自己出色的军事才华,为秦朝又续命几个月。
此时的章邯也犯了一个错误,他错误的以为楚地的义军已经不足为虑,所以渡过黄河攻击赵地。由于章邯没有彻底消灭楚军,给了楚军喘息的机会,楚军又很快重整旗鼓。章邯在赵地又打败了赵国军队,并且把赵军主力包围在巨鹿。被包围的赵国,向其他诸侯求援。这时候项羽率领楚军来到了巨鹿附近。项羽直接和章邯正面交锋。项羽渡过漳水之后破釜沉舟,在巨鹿附近九战九捷,势不可挡。项羽军队短时间内打垮了王离的长城军团。王离、苏角、涉间要么被俘、要么被杀。章邯在这一战败下阵来。章邯只得率领秦军后撤,项羽对秦军穷追不舍,一直追到了棘原。章邯把军队驻扎在棘原,项羽驻扎在漳水南岸。两军形成僵持局面,但是明显项羽占据上风,项羽随时都有可能灭掉章邯。
此时秦朝内部完成了权力的转变,赵高掌握秦朝的实权。赵高想把巨鹿战败的责任全部推到章邯身上。在前有追兵,后无退路的情况下,章邯选择了投降项羽。后来项羽在新安杀了章邯所带的二十万降军,章邯成了光杆司令,成了秦人眼中的罪人。
项羽大封天下的时候,把关中一分为三。项羽封章邯为雍王,封地在咸阳以西,都城在废丘;封司马欣为塞王,封地在咸阳以东到黄河一带,都城在栎阳;封董翳为翟王封地在咸阳以北,主要在上郡,建都在高奴。项羽等于把秦人眼中的三个罪人全部封在了秦地,我们称这三个秦人眼中的罪人为三秦。项羽分封三秦的主要目的是肢解关中,同时利用三秦来防备刘邦。所以在分封的时候,项羽把最能打仗的章邯封到了离刘邦最近的地方。
即使章邯被项羽打败,并不能说章邯不能打仗。他也曾经横扫中原,打得各路义军纷纷投降。如果以刘邦的战斗力来说,他肯定打不过章邯,即使是已经被项羽打掉精气神的章邯。非常不幸的是章邯没有遇到刘邦,他遇到的是一个不比项羽差的韩信。
韩信被封为大将军以后,开始琢磨如何率领汉军离开蜀中。韩信很快就想到了办法。韩信一方面命令士兵大规模地修筑栈道,一方面又命令汉军偷偷地在陈仓一带集合。章邯也好,项羽也好,他们都把精力放在了被烧的栈道上。这时韩信带着刘邦的精锐部队突然直扑陈仓。陈仓守军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被韩信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虽然章邯亲自帅军驰援,但是也不能改变失败的命运。在韩信的打击之下,章邯只能边战边退一直退到了废丘。韩信率军队顺势围困了废丘,章邯被围困废丘之后再也没有走出来。十个月后,汉军引水冲灌废丘。废丘被汉军攻破,废丘被攻破之际,章邯引刀自杀。章邯做为掌管宫廷财政的少府在秦朝危亡之际,率领三十万杂牌部队驰骋疆场。章邯在遇到项羽之前可以说没有遇到多少打击,可惜的是秦朝太过残暴,可惜的是章邯遇到了项羽和韩信。章邯先是败于项羽,再是败于韩信。章邯最后没有再一次选择投降,而是选择自杀。章邯在最后时刻,保持了自己的最后一点名节。
其他网友回答
章邯(?―公元前205年)是秦末赫赫有名的战将,也是秦二世的最后救命稻草,他能征善战,击杀周章,奋力用命,夺傲仓、破陈涉,平定陈胜、吴广起义,降魏咎、毙田儋,战功卓著。就是这样一个战将为什么会一败项羽,再败刘邦,最后落了个自杀身亡呢?
一是投降变节名声不好,失去了人心。忠义在古代来讲,是非常推崇和教仰的。一个人可以战死沙场,但不能改变气节。历来叛徒也都是没有好下场的,遭世人唾骂。章邯兵败后,投降了项羽,是走错了路,跟错了人,因为项羽也是有勇无谋,还自以为是。楚汉相争,刘邦成就了帝业。
二是自顾保命,是秦军的罪人,失去了军心。章邯投降后,被项羽封为雍王,但他却不顾部下的死活。韩信曾评论到:“项王诈阬秦降卒二十馀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为了自己活命,二十万部?下被杀、被活埋,这种人,士兵谁还愿意为其卖命?
三是对手强大,抗争不过,导致城毁人亡。章邯能战,偏偏遇上刘邦、韩信,他与战神韩信相比,就略输一筹,这就叫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刘邦善思能谋,韩信骁勇善战,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打得章邯措手不及,丢盔御甲。公元前206年八月,他退保废丘时,项羽迟迟不回救,导致他城破自杀。
其他网友回答
我来回答。
章邯
正史有关秦始皇时期的章邯资料很少,只知道他是秦朝的将领,或许他立过许多战功,因此到了秦二世时,他成了二世朝中九卿之一、秦少府。
章邯能载名于史册,是得益于秦末天下大乱。陈胜、吴广于大泽乡起义后,项梁叔侄、刘邦分别起事,一时天下群雄逐鹿。陈胜起义大军攻占陈县后,兵分几路大军向各地攻城略地。其中周文军队一路向西,沿途民众积极响应,起义军迅速扩大到几十万人。周文率大军一路攻关夺城,兵至秦都咸阳城外的戏下。
一直对天下起义军掩耳盗铃的秦二世、赵高等人,到了此时确实乱了阵脚。由于之前这二人已将秦朝有名的将领基本杀光了,朝廷的主力,王离的三十万长城军团远在边关;原来始皇帝派往南越的五十万军队,到了此时已在南越宣布独立;分布在国内郡县的军队,一部分起义、一部分被起义军消灭、一部分被起义军围攻,剩下的只有京城的几万御林军。就在二世、赵高束手无策时,挺身而出的是少府章邯。
简单地说,章邯率领七十万修建始皇帝陵的囚徒,一举击败周文几十万起义军,周文战死。小编在里简单解释一下,章邯胜周文并不是章邯多么神奇。一方面章邯新组建的军队并不全是囚徒,有部分京城御林军和少部分京城就近边关军队组成。另一方面是陈胜起义军内部高层出现了重大问题(具体可见AA时光《我在读汉书》),陈胜盲目称王,陈胜、吴广的分裂,使周文军失去后援,成为强弩之末。周文部被消灭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当然也不能否认章邯的军事能力。
周文败后,神奇的章邯便开始对陈胜各路起义军摧枯拉朽式的碾压。章邯进兵荥阳城,李归等战死。又连续破说、败伍徐、斩蔡赐、降宋留、张贺战死,最后陈胜被自己贴身的车夫庄贾杀死。
章邯一连串的精彩表演,让二世、赵高如鸡血入体,仿佛看到了起死回生的希望,便调王离军队南下支援作战。由此,秦朝最后一个大将的名份被史学家加注在章邯头上。
然而,此后的章邯遇到了硬茬子。项梁连败章邯。章邯被打的只能龟缩在濮阳城内自保。
然而,项梁在连胜后骄傲了,给了章邯翻盘的机会。章邯在得到了朝廷军队补充后,对在定陶欢庆胜利的项梁发动了偷袭,结果项梁死,起义军遭受很大损失。
不知是哪位高人的谋策,就在熊心名义下的起义联军士气低落时,章邯军没有对起义军穷追猛打,而是北上赵国包围巨鹿,巨鹿之战项羽大胜消灭了王离军团。按说缺粮又疲惫的项羽联军和二十几万之众的章邯对战,是个两败俱伤的事情,项羽取胜并没有绝对把握。然而关键时候,赵高出场帮忙。他怕二世因王离败追究自己责任,便把错全推到章邯身上,致使章邯害怕被朝廷定罪丢命,不得以选择投降项羽。
章邯战败与秦朝赵高有责,与秦大势去了有关,功劳不能完全算在项羽头上。
到秦灭,章邯被项羽封为雍王,项羽的意思是让他和另外的两位三秦王看住刘邦,防止刘邦东进。然而,此时的章邯身上背负的降楚、杀害二十万秦兵的骂名,让他在关中失去民众基础。
应该说,章邯防范刘邦是负责任,有水平的。尽管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为刘邦作“汉中对”,采用声西击陈仓的办法,兵出三秦之策,但被章邯识破。要不是刘邦身边叫赵衍的人指出一条秘密小道,偷袭了章邯,否则刘邦此次计划就会失败。我们很多人都相信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实际这是由民间文学作品产生的,并不是正史,而正史记述的韩信,在为刘邦出了兵出陈仓计策后,并没有记述韩信的作为,在此分析,有可能是他没有得到兵权或者计谋失败而暂时失去了刘邦的信任,实际他在三秦之战一直到后面的彭城之战中,他都是人间蒸发状态。所以说,章邯在关中最后的丧命,是刘邦手下将士功劳。其实,章邯战力够强的,三秦之战中,刘邦只消灭了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雍王章邯被汉军包围在废丘城内一年有余不能攻破,还是彭城之战后,刘邦调樊哙等人用水攻的办法,灭掉了章邯。
最后总结,章邯战力的确很强,他败在项羽手下,既不能客观说明章邯的军事能力不及项羽,同时也不能充分体现项羽的能力,有很大程度是赵高及秦大势已去造成的。而刘邦战胜章邯的三秦之战,倒是体现了章邯军事水平,但此时的章邯兵力的确有限,且他处于守方,兵力分散,而刘邦的手下经过反秦战争,已拥有众多优秀战将,而且军队数量优于章邯,他对章邯采用分而击之,逐步消化的方法,取胜是自然的事情。小编认为,人们千万不要以章邯对刘邦,章邯对项羽,进行个人比较,不管古代还是近代,都不是双方主将一对一的拼杀,胜负体现的是主将用人和策略方面的问题。
当然,这只是小编対史书的个人理解,欢迎大家讨论。
其他网友回答
败于项羽是因为项羽破釜沉舟,气势一往无前,加上赵高在朝中有意陷害章邯,章邯必败。败于刘邦在于刘邦暗度陈仓出其不意,且项羽一战尽灭章邯四十万秦军,失去强大秦军战力,加之韩信帅才,章邯必败。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有点对刘邦看不起的意思,虽然韩信说刘邦最多将兵十万,但那也只有兵仙才有这个资格说,除了项羽,刘邦怵过谁?
韩信究竟有没有参与还定三秦之战?暂且不讨论,单说双方实力,章邯实力、天时、人和都比不上刘邦(不过刘邦打的也很辛苦,死了两个列侯)。
1、将领实力
首先刘邦本身参与亡秦之战,自身领军能力本就不弱,楚汉战争虽然刘邦对项羽败多胜少,但是正面战场始终是刘邦扛下来,可见其军事能力。
其次,刘邦手下将领实力也高于章邯,即便没有韩信,还有曹参、樊哙、灌婴、夏侯婴、周勃等八十八列侯,各个能拉出来独当一面。
反观三秦王,司马欣被灌婴打败;董翳被丁复、朱轸打败。而章邯手下大将、章平、周类、苏驵、姚昂听说过么?
没听过就对了,不只是因为他们打败了,更关键的是他们本身也不是周勃、曹参等人的对手。
刘邦打败章邯的战略与打败项羽的战略差不多,正面战场刘邦率领军队步步紧逼,而曹参、周勃、灌婴等人开辟多线战场
2、刘邦占据天时、人和
作为实力第二强诸侯,刘邦最大的对手项羽此时正在齐地平定田荣,章邯得不到足够的强援,独木难支。
人和方面,章邯被封在秦地,然而前脚刚带着二十万秦军投降项羽被活埋,估计关中老秦人活吃了章邯的心都有,而刘邦此前在攻陷咸阳之后,与民约法三章,反而与关中秦人关系更为融洽。从刘邦杀了司马欣、董翳之后就把派人把头送回栎阳的行为可见。
再者,刘邦军队士卒多为山东人士,人人思归,当然打起仗来更是气势如虹。
天时、人和、士气,实力章邯都比不上刘邦,如何能不败?不过章邯也不失为一代名将,还定三秦之战就死了两位列侯,楚汉之争四年也不过死了两位列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