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种植条件有哪些?哪个地区的生姜品质最好? 生姜的种植条件

网友提问:

生姜种植条件有哪些?

优质回答:

生姜喜温暖湿润的环境条件,不耐低温霜冻,生姜的种植时间一般4月下旬至5月上旬。

生姜根茎(姜块)生长需要较高的温度。在16~18度以上才能发芽,在20~27度时姜块发育迅速,月均温为24~29度最适宜根茎分生,在15度以下停止生长,达40度时发芽仍无妨碍。但低于10度以下,姜块容易腐烂。

其他网友回答

生姜的种植条件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温度 生姜起源于热带地区,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了喜温不耐寒的特性。温度条件是生姜栽培的重要考虑因素。生姜各个生长时期对温度条件的要求不一样。生姜幼芽可在16℃以上温度条件下萌发,但生长非常缓慢。萌芽的适宜温度为22℃~25℃,在高温条件下,发芽快,但不健壮。茎叶生长以20℃~28℃较为适宜;根茎膨大盛期最适宜温度为25℃,且要求有一定的昼夜温差,白天25℃,夜间17℃~18℃,以利于养分的制造和积累。秋季气温降至16℃以下时,生姜植株便停止生长,遇霜既开始枯萎。

【覆膜增温可以实现早收获,早上市,争取更大的种植效益。】

2.光照 生姜喜光较耐阴但不耐强光,在中等强度的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若遇强光,则植株反而生长不旺,叶片的叶绿素减少,甚至发黄枯萎。若阴雨天气过多,光照不足,对姜苗生长也不利。生姜不同时期要求光照强度亦不同。发芽期间要求黑暗,幼苗期间要求中等强度光照,在半荫半阳状态下生长良好, 旺盛生长期同化作用较强,需光量大,应拆除覆盖物,满足其光照条件,以积累更多的光合产物。

【在半荫半阳的光照条件下,姜苗生长良好。】

3.水分 水在生姜植株体内含量超过90%以上,是生姜植株及其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姜植株通过地下部分的根系吸收水分,地上部分向外散发(蒸腾)水分。早在1727年英国牧师黑尔斯就发现草本植物在天气干热时,一天蒸腾失水的量可超过整个植株的重量,但是作为草本植物的生姜是浅根性作物,根量不多,特别是吸收养分和水分的纤维根较少,根系不发达,吸水力较弱,土壤深层的水分不能充分利用。生姜如果遭遇较长时间的干旱,则植株矮小,产量降低;但如果遭遇的雨水过多,土壤积水,同样容易导致姜生长发育不良,引发病变,造成损失。所以,适宜的水分是生姜正常生长发育并获得高产的重要保证。南方地区夏秋季节雨水较多,但分布不均,经常遭遇干旱和水涝,这是生姜种植需要认真解决的课题。

【适宜的水分是生姜正常生长发育并获得高产的重要保证。】

4.土壤 生姜对土壤适应性较广,无论是沙土、壤土或粘土都能生长,但以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而肥沃、有机物丰富、通气性良好、易于排水的沙壤土栽培为好。不同土质对生姜的产量和品质有一定影响。沙性土壤农事操作方便,根茎光洁美观,含水量较少,干物质较多,但保水保肥能力弱,容易遭遇干旱为害,且不能做到均衡持续供给养分,产量较低,根茎微黄。如果泥土黏性强,其地下根茎生长延伸受到限制,且在收挖时泥土附着在生姜上,除去泥土很麻烦,因此以沙壤土最为适宜。当然,生姜也会因栽培方式不同,对土壤的要求也不一样。如果采用撬窝栽培的方式,沙壤土则不易成形,土壤较黏一些,反而便于撬窝成形。生姜对酸碱度的适应性较强,一般在pH值5.5~7范围内,植株生长较好,PH值在8以上或5以下时,则植株矮小,叶片发黄,长势不旺,根茎发育不良。在同一土块,生姜忌连作。由于土传病害防治十分困难,而且成本较高,特别是姜瘟病,技术性要求较强,因此一般不宜连作,特别是在没有种植经验的新区更不宜连作。

【沙壤土有利于田间作业。】

5.养分 生姜在生长过程中,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动态,与植株鲜重的增长动态是一致的。幼苗期植株生长缓慢,生长量小,对矿质元素的吸收量也少。旺盛生长期生长速度加快,其矿质元素的吸收量也增加。生姜喜肥耐肥,全生长期吸收的钾最多,氮次之,磷居第三位。氮肥可显著促进植株生长,改善叶片的光合性能和植株的营养状况.从而促进养分的同化、运输与合理分配,最终使生姜产量提高。相当部分姜农重视氮肥施用,但又忽视了钾肥和锌肥、硼肥等微量元素的合理、足量施用,这是影响实现生姜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生姜与其它农作物不同,它对钾肥的需求量超过氮肥。钾肥是生姜高产稳产的必需的营养元素,主要负责植株体内的物质转化,对提高植株抗旱、耐寒、抗病虫害能力,提高生姜产量和品质有显著的作用。很多生姜种植区的土壤都不同程度的缺锌缺硼,因此生姜种植者必须重视补锌和补硼。植物缺锌生长发育停滞、叶片缩小、茎节缩短。硼的作用是将叶片制造的养分向块茎疏导,当硼缺乏时,叶片制造的养分不能输送到块茎,造成姜块茎裂口,品质变差。因此在多数姜田施用锌肥和硼肥都有显著提高产量的效果。

【合理、充足的养分是生姜实现高产优质的必要条件。】

其他网友回答

播种生姜的时间建议选择上每年的4~5月份,种植的生姜茎块需要选用健康粗壮色泽优良的品种,土壤得要杀菌消毒再使用。生长旺期以氮磷钾元素肥稀释灌溉,同时做好防病防虫工作。

1、播种时间

种植生姜的时间一般选择在每年的4~5月份,不过在靠近西北地区种植时间可以提前一个月,在3月份就开始种植,不然成熟的时间会太晚,对于生姜的收成有不利影响。

2、种植基质

种植所用的生姜茎块,得选用健康粗壮色泽优良的,姜块上有明显芽点的生长能力更强。土壤方面以透气排水性较强的沙壤土,在种植前给土壤消毒杀菌一次,以免土壤中有病虫害残留。

3、添加肥料

在生长种入土壤前,可以用有机肥和腐熟肥加入土壤中作为底肥,而在生姜的生长旺期以氮肥、磷肥、钾肥等元素肥稀释后灌溉。阴雨天气和低温天气下不能追肥,也不可以使用浓肥、生肥和过量肥。

4、防病除虫

对于生姜来说,很容易因为养护方法上的问题,造成姜瘟病、腐烂病、斑点病等等,而且传染性很强,一旦发现病害苗头,一定要及时使用浓度适当的药剂喷洒,也可以用高锰酸钾、石灰水等杀菌。

其他网友回答

生姜是宿根草本植物,主要收获膨大的新鲜根茎,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生姜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不耐霜,也不耐旱。

生姜种植条件有哪些?

首先,选好地块,一般选择排水良好、土壤疏松肥沃的砂壤土,若是土质比较差,应该注重施用有机肥进行改良培肥,要尽量避免重茬地块种植。

第二,遮阴栽培。生姜不耐强光照,在南方光照比较充足、温度高的地方种植应考虑遮阴栽培,可以选择稍阴的地块,或者搭荫棚(用遮阳网遮阳),或者与豇豆等植株较高的作物间作。

第三,选择市场接受比较好销的生姜品种。常见的品种有山东莱芜生姜、浙江大杆黄、安徽铜陵白姜、福建红芽姜、江西兴国生姜等,一般选择本地生姜品种。

第四,播种时间。种植时间以春季地温稳定在15℃以上时播种,江西地区一般3月就可以播种。

生姜高产种植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掌握播种量。按大田准备姜种的条件,每高用姜种300-400斤。采取高垄单行栽培,每亩确保8000株。

二是多施有机肥和平衡施肥。基肥重施厩肥(要充分腐熟)、饼肥营造肥沃疏松土壤环境以利根茎的膨大。生姜需肥量较大,基肥和追肥配合好满足其生长需求。生姜需肥以钾肥为最多,其次氮肥,磷肥为最少。追肥应加大硫酸钾的施用。根据苗情适当施用硼、锌等微量元素肥料。

三是病虫害防治。若种姜处理得好,非重茬地块,病虫害很少。生姜主要病害有细菌性病害姜瘟病,根结线虫病和软腐病,虫害主要有姜螟,异形眼蕈蚊和斜纹夜蛾。像姜瘟病发生后,要及早用噻菌铜、噻霉酮、春雷霉素、乙蒜素等防治。

云众地服务宗旨:科普种植技术知识,解决农民种植的难题。更多种植技术知识,欢迎关注【云众地】

其他网友回答

问:生姜种植条件有哪些?

答: 很高兴回答题主的问题,我家去年就种了两亩地左右的生姜,对生姜种植的条件可以再熟悉不过了。

1、 生姜的种植时间:

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和温度变化都不一样, 所以生姜种植时间也存在时间上的差异,我们这边是平原地区,每年的种植生姜的时间是在四月末和五月中旬左右,我们把生姜种植的时间,基本上都是规划在五月初,这个时候温度适宜,很适合生姜的生长环境。

2、土壤环境选择:

生姜对土壤的土质是有一定的要求的,我们这边的土壤结构大部分都是沙土地和白土地,我们都会把生姜种植在沙土地或者白土地里面,便于生姜萌芽生长,然后生姜的生长环境最好是保持潮湿一点的环境为宜,虽然生姜有喜光耐阴的特点,但是生姜也怕强光暴晒,在夏季的时候要适当的遮阴,以免对生姜根茎受到伤害,我觉得应该种植在疏松,稍微有一点坡度的地面为宜,肥沃松散的土壤有利于生姜快速发根生长。

3、对生姜姜种催芽:

对于种植生姜来说,催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经过催芽的生姜 可以增强生姜的出芽率,一般我们这边催芽的方法都是找一个温度适宜的环境充当温室,最好是向阳一点的环境最为适宜,然后把房子封闭起来,把姜种放在特制的稻草上面,最好放室内一个温度计,温度控制在20°~~30°度之间,大约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姜芽就能陆续长出来了,如果是在天气温差大的地方,切记及时室内加温,保持姜种的姜芽不被冷空气冻伤冻坏。

4、及时的对生姜根茎培土追肥:

生姜的根系都是在土里生长发育的,根据实际的生长情况应该选择不同的生长状态进行培土,随着生姜的长高 培土的高度也随着增加,然后在立秋时节要进行适当的追肥,来促进生姜的生长过程,我们施肥一般都用硫酸钾进行水溶性冲施,效果还不错,像我们这里的生姜生长速度,基本上培土3–4次就能够收获了。

5 病虫危害防治:

生姜在生长过程中要多观察生姜页面是否有发黄现象或者干叶的情况发生,比较常见的是姜蛆和生姜 腐烂病这两种情况,防治方法也很简单,拔掉去除病变的生姜,在病变土壤周围撒入石灰或者辛硫磷,经过种植经验得出结论,辛硫磷对姜蛆和腐烂病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结语:

以上就是我的个人看法和见解,感谢朋友们的阅读。

谢谢大家!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