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为何书法的顺序为篆隶楷到自创?
优质回答:
我是四为堂主人解疙瘩,我来解析一下这个小疙瘩。
并没有一种书法的顺序叫做:篆隶楷到自创。这是一种门外汉想当然的排序方法。
如果按照书法字体的形成时间排顺序的话,一般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简帛书、章草、草书、魏碑、楷书、行书。如果按照学习书法由易到难的难易规律来排序的话,一般是: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篆书等。特殊情况因人而异。
至于自创,在没有文字的古代,仓颉造字阶段可谓是真正的自创,随后各书体的演变都是在历史进程中与时俱进的结果。
楼主所谓的自创,可能是说书法作品的风格,这是在反复临摹学习、博采众长的基础上,而逐渐形成的比较独特的书法面貌,也是有传统书法功底作基础的,并不能叫做自创,而是风格不同。
我是四为堂主人解疙瘩,所言个人愚见,欢迎讨论。
其他网友回答
篆 修练的是线条,线条质量是书法的根本!
隶 修的是意 ,意是书法中灵魂!
楷 修的是法度,有了法度的字才是书法!
其他网友回答
我们汉字的起源以及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就属于篆书中的大篆的范畴。篆书又分为大篆与小篆,都属于古文字。而大篆则是指包括甲骨文、金文、古籀文,石鼓文和六国文字等先秦文字;小篆则是指成熟于战国晚期,秦代通行的一种文字。
其次是小篆追求笔画单纯圆润,结构均等匀称,呈长方形,和谐整齐统一,无处不体现了法家思想对当时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以秦朝李斯最为著名,留有《峄山碑》和《泰山石刻》
然后有篆书经历数百年渐渐衍变成隶书,也就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也是最生死攸关的变化——隶变。并形成了风格不同的隶书。隶书将篆书中曲笔部分改成了直笔,增加了粗细方圆的变化。隶书字形整体趋于扁平,书法体势相背。
篆书经历数百年渐渐衍变成隶书,也就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也是最生死攸关的变化——隶变。并形成了风格不同的隶书。隶书将篆书中曲笔部分改成了直笔,增加了粗细方圆的变化。隶书字形整体趋于扁平,书法体势相背。
到了魏晋南北朝,楷书兴盛,继而在唐朝发展到鼎盛时期。在这个群星璀璨的时代,出现了后世称之为初唐四家的欧、薛、虞、褚。其后更有被尊称为楷书四大家的欧、颜、赵、柳四位,风格各异,尽态极妍,将楷书艺术真正的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一直到现在仍旧是我们书面印刷和日常交流使用的正书。
王羲之《兰亭集序》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颜真卿《祭侄文稿》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今草之间的书体,最早出现于东汉末期。实际上是属于楷书的一种草化,或者说草书的楷化。通常楷法多于草法称之为“行楷”,草法多于楷法则称之为“行草”。出现了大名鼎鼎的书圣王羲之,写出了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集序》。其子王献之亦有乃父之风,在继承父亲书艺的同时写出个人独特风采,世称之二王。
后再说到草书,世人听到草书心里浮现的大多是一堆杂乱的看不懂的线条,其实草书不是随便写的,也有其规范的草法。草书也分三种,一种是隶书的快写发展而来的章草;
第二种就是在章草基础增强了作品整体的形式,减弱单独的字的独立性,大小形状各异,随象赋形,要更加生动鲜活。第三种也就是我们经常以为的狂草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素有颠张醉素之名。
楷书到晋代就完美了。唐朝将楷书规范化,唐楷法度严谨,结字端庄。端庄并非横平竖直的呆板,细心的欣赏者可以看到书者微妙而又协调的变化。如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潜藏丰富的内涵。这就是“篆隶楷行草”书的来历、是这样演变过来的。
其他网友回答
篆隶楷行草基本是按各类书体产生发展的历史时间为顺序排列的。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书法发展(准确的应该是汉字字体的演变)的历史造成的。书法(字体)从产生到成熟,依次为篆书(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古人总结汉字造字法有六书之说,也就是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之后人们造字就是以六书为依据的。
书法是先有了篆隶之后出现了草书,而不是一般人认为的先有楷书的。
所以学习书法也不一定非要从楷书开始,任何一种书体都可以作为入门的字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