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机器人老师击败人民教师,意味着在线教育的人工智能风口来了吗?
优质回答:
日前,新闻爆料江西一高校应届研究生小鑫求职银行,过五关斩六将拿到了录取预通知,最后却在性格测试上出了岔子,被判定为情绪风险高,而被招聘方拒绝录取。这个性格测试的评判者是ATA(全美在线),也就是著名的考试测评“机器人”。求职者大呼冤枉,认为自己是被机器人“错杀”了。很多网友也纷纷吐槽机器人主考官,说“人工智能变成了人工智障”;“被人刷下去也就算了,居然被机器人刷下去?心里肯定不平衡啊!”
其实在国外,机器人招聘已普遍化,它将HR从事务性、重复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腾出时间和精力来做一些更重要的工作,比如,创新公司的业务流程、提升用人效能等等。其实,不止是招聘,人工智能已经全面涉足我们生活的各个场景,它和混合现实、量子计算被并称为21世纪的三大颠覆性创新技术,不断刷新着商业形态,重塑着行业领域,也悄然改变着你我的生活方式。举个例子,高校校园里最近爆红的“刷脸打卡” “刷脸吃饭”,新闻资讯类app根据你的需求喜好做的智能推送,还有电商平台上向你亲切问候的聊天机器人,这些给你带来惊讶、惊喜的黑科技都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百度公司董事长李彦宏就这么声称,“未来的机会在人工智能。”所有的科技巨头都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品,比如苹果公司的语音助手Siri、谷歌公司的无人驾驶、亚马逊的无人便利店等等,人工智能思维正在融入每个行业。
虽然人工智能的设计初衷是为人类提供帮助,但是,新生事物总有诸多不完美,比如刚才提到的机器人主考官把性格活泼的求职者判定为性格不合格,这其实就是人工智能的一种算法失误。算法是人机对话的重要途径,能够对符合一定条件的输入,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出对应的结果。比如淘宝的“猜你喜欢”,今日头条“推送你感兴趣的新闻”,就都是机器学习算法的输出结果。在招聘环节中,要想找出最佳候选人,就要给机器人下指令,告诉它“好”员工长什么样。这里常见的算法是,把求职人的简历和公司里表现优秀的雇员的简历进行比较,找出简历之间的相似点。相似点越多,被录取的几率就越大。比如说,如果这家公司优秀男雇员比较多,那么呈现在算法筛选的结果中,男性求职者就会比女性求职者更有优势。这种算法决策本质上是用过去预测未来,正如奥威尔在其小说《1984》中所指出的,“谁掌握过去,谁就掌握未来;谁掌握现在,谁就掌握过去”,这种历史因素的偏好,就造成了算法歧视。解铃还须系铃人,一些先见人士已经洞悉了这一点,比如微软公司的CEO萨提亚就提出,要给人工智能设置算法问责机制,如果发生意外伤害或者错误、疏漏的话,能够找到应对措施。对机器人带来的误判和谬误,由人工进行纠偏,不失为人机互助的一种佳例。咱们说回开头的案例,最终银行本着尊重事实、尊重人才的原则,由招聘第三方机构组织专家对考生再进行性格测试,决定是否录用,这种处理过程就是皆大欢喜,也是符合民众期待的。
其他网友回答
人工智能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我不认为机器人考试可以完全击败人民教师,机器人教育是工业4.0时代教育领域的一场新风尚,但现在机器人教育还未在全国普及,许多家长对此并不了解,而且由于部分市场宣传的误导,因此部分家长可能会认为XX机器人就可以提升孩子XX能力,其实不然,机器人单方面是无法代替人为的教育的,机器人知识起到一种辅助功能,人机结合、人机互动的儿童机器人教育才是最理想的方式。所以家长在选择某个培训中心时,必须在事前对他们的机器人以及培训形式有充沛的了解,在报名前可以预约前往培训中心参观,多参观几家有利对比哦。而且现在许多机器人培训就可以亲自去试听,前段时间我的一个同事就为他家8岁的小宝贝去饶教授教育了解壹号全脑教育机器人了。